银行贷款结构与资产质量变化问题研究
2012-04-29周雅丽
周雅丽
贷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贷款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进而影响对银行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协调管理。
通过对永州市近年来银行贷款结构与资产质量变化情况的分析,进一步研究了改善银行经营管理、促进银行稳健运行的对策。
一、永州市经济金融概况
永州地处湘西南,经济金融无论总量和结构都比较接近,都属经济欠发达地区。2011年永州市完成GDP 9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财政总收入完成70.5亿元,同比增长31.7%。2011年12月末永州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4.99亿元,同比增长16.4%,各项贷款余额401.56亿元,不良贷款余额41.66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为10.37%。
二、贷款结构与资产质量变化情况
(一)贷款结构变化
1.工、农业贷款持续增长,基本建设贷款增速最快,贷款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集中。2008年以来,除了商业贷款以外,工业、农业、乡镇企业和基本建设贷款余额都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需求基本一致。商业贷款余额在20亿元和22亿元之间波动,年中处于低位,年底再回到高位,沿着中轴线波动,体现了商业贷款每年年底需求较大的特点。从各项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看,除基本建设贷款外,工业、商业、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的占比都是下降的,其中商业贷款占比下降幅度最大,从13.91%下降到9.6%,基本建设贷款从13%上升到18.39%。
2.贷款成本低、收益高的项目和企业受追捧,贷款向大客户集中。2008年以来,永州市贷款投向集中趋势有所加强,各行(社)10大最大客户贷款余额之和从2008年末的31.7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49.1亿元。三年增长了54.88%,高于全部贷款增速43个百分点。10大最大客户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从2008年末的27.27%上升到 2011年末的29.12%。
3.短期贷款增速慢于中长期贷款,且部分原有短期贷款向中长期转化,信贷投放向中长期贷款集中。2008年以来,永州市金融机构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都持续增长,但中长期贷款的增速明显快于短期贷款,2011年末短期贷款余额比2008年末增长了33.95%,中长期贷款增长了119.58%。从占比情况看,三年间短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从67.36%下降到56.18%,而中长期贷款从31.52%提高到43.09%。在中长期贷款中,“其他中长期贷款”科目余额增长很快,其他中长期贷款中很大部分是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转化来的,部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担心还款以后再贷难,采取借新还旧的方式维持借款规模,短期信贷被长期占用实质上使之成为中长期资金。
(二)资产质量变化
1.从总体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在一定区间内波动,不良贷款率则是明显的下降趋势。近三年来永州市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在46.35和41.66区间波动,不良贷款率从19.4%下降到10.37%。近三年来,永州市银行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贷款率大致沿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运行,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但在可比口径下,城乡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是政策性业务形成的,商业性贷款不良贷款极少;新设的村镇银行等机构还未产生不良资产,因此不良贷款率均为零。
2.农业贷款不良率高于其他产业贷款,且不良率下降的趋势因机构或地区不同而异。从产业结构看,农业贷款占较大比重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大大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2011年末永州市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4.9%、9.7%、19.7%,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仅相当于它们的尾数。从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看,因地区或机构不同而异,2011年末双牌县农信社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全面盈利,农业贷款不良率仅为1.91%,而宁远农信社2011年末农业贷款不良率仍有23.5%。由此可见,虽然农业贷款的平均不良率较高,但只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不良贷款率控制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3.大客户贷款不良率较低且近年缓慢下降,但由于此类贷款新增中长期贷款较多,信贷风险暴露滞后,潜在风险较高。近几年,各家银行机构10大客户的不良贷款率较低且逐年缓慢下降,大项目、大企业高利润、低风险的特点进一步吸引了银行信贷资金,加速了贷款向大客户集中。通过对2008年到2011年国有商业银行10大客户不良贷款率的比较可知,大客户不良贷款率明显低于国有商业银行和法人金融机构各自全部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每家商业银行的10大客户主要是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地方龙头企业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大部分是近两、三年才投放的,期限一般是两年,基本建设贷款的期限更长,因此,虽然中长期贷款风险还没暴露出来,但潜在风险值得担忧。首先信贷环境改变,房地产贷款明显收紧。2011年末,永州市房贷共9.68亿元,房地产类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18.13%。2011年末,全市各银行对未开盘房地产新项目贷款只有4.4亿元,同比下降31.2%。其次房地产企业自身素质偏低,获取贷款难度加大。据统计,全市103家开发企业中,二级及二级以上资质的企业10家,占比不足十分之一。企业资质低造成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财务会计不健全或不透明,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三、贷款结构与资产质量变化的原因
(一)市场环境因素: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贷款向大项目、大中型企业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上升。
近年以来,我国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价格飞涨,加上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等政策因素,导致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经营困难。与小企业情况不同的是,高速公路、电站等大项目以及经营稳健的大中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成为银行贷款追捧的对象。贷款向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集中,资产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是进一步加剧了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中小企业和农业贷款难等问题。
(二)政策引导因素:当地政府引导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快速增长,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通过核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央行票据等政策,改善了银行资产质量,增加了农业信贷投入。
一是当地政府的引导。近年来,在市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永州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旺盛,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城市新开发区建设和农村路网、电网建设,项目大、期限长、收益相对较高,尤其在国家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的形势下,银行更加倾向于保中长期贷款而舍弃短期贷款。由于中长期贷款不会增加短期内的不良贷款率,倍受银行经营管理者青睐,但是中长期贷款容易受经济周期波动、利率甚至汇率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信贷风险暴露滞后,实际上增大了风险防控难度。二是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的引导。前几年,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行核销,减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负担,其中效果最明显的是永州市工商银行,2006年该行通过核销,使不良贷款率从41.98%降为2.15%。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央行票据以来,按照人民银行总行的要求,各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改善经营管理机制和资产质量,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比2002年下降50%以上,置换贷款处置达到80%以上。在农村信用社的推动下,农业贷款稳步增长,从2008年到2010年三年间永州市工业、商业、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了47.71%、10.79%、30.73%、41.48%,作为利润低、风险高、生产方式落后的弱势行业,农业贷款实现这样的增长实属不易。
(三)内部管理因素:银行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机制滞后,贷款难和难贷款问题愈演愈烈。
长期以来,永州各金融机构仍采取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偏重于增设机构和扩大规模,尚未建立起高效的内控治理结构和科学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经营权与决策权分离,责任不清,经营意识不强,管理手段落后,很难使规范有效的管理落到实处,对于贷款风险通常也很难追究个人责任,贷款风险责任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以农发行为例,一是贷款核算体制不完善。农发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贷后管理薄弱。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不能及时对企业库存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粮食销售回款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不能有效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情况,没有对贷款区别对待,分类管理,造成对信贷风险监控失灵。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窗口指导,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一是加强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调控,防止贷款进一步向大客户集中。严格房地产审批程序,加强风险评估,防止开发商通过假按揭贷款套取银行信贷。二是加大“三农”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推广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广大农村采取“基地+农户+小额农贷”的模式,大力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入。要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项目信息库”的优势,构筑银企沟通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简化贷款手续,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要尽快完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分类科学,并通过贷款风险分类指导贷款投向。要将资产质量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横向比较,发现自身不足,吸取国有商业的风险管理经验。二是加强对中长期贷款和授信大户的监测和预警,要密切监测中长期贷款和授信大户的资金状况,关注宏观经济因素可能引发的中长期贷款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三是要建立健全农业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对于涉及抵押担保创新的,做到抵押程序合规合法,确保不出法律风险。
(三)加强政策引导,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利用政府控股担保公司以及民间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并以企业联保的方式扩大担保能力,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引导有条件的大企业改善管理体制,提高盈利水平,为上市做准备。同时,要为大企业上市争取政策支持,扩大独立上市公司数量,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人民银行要加强与公安、法院、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信用信息的完整、准确和使用安全。二是健全中介服务体系。通过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外部审计水平,有效防止企业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打击金融欺诈。三是加大惩戒力度,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对那些恶意逃废债务和失职、失信者以及给地方金融信誉造成恶劣影响的企业及个人,追究其法律责任,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让其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建立银企信用周转金,由地方政府投资引导,并吸收部分企业参与,用于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到期贷款,有偿代还。企业重新贷出资金后再抽回,以保障企业正常运转。在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制定严格的章程和程序,将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