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争夺帝业的舆论工具
2012-04-29戴永夏
戴永夏
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古代,人们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但对未来的事情又很关心。为了帮人们预知将要发生的天体变化、国家兴衰、人间祸福等事情,一些“预言家”对未来进行“预告”。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预言流传广,群众基础深,影响面大,因而它也常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争夺帝位和巩固政权的舆论工具。由此,便演出了一幕幕历史丑剧……
为夺帝位,制造预言
在中国历史上,利用预言大肆宣扬改朝换代有理、夺取帝位有功的,当首推西汉的外戚王莽。
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王莽扶立年近9岁的平帝登基,自己做了掌控实际大权的“安汉公”。这时,便不断地有人报告出现了“祥瑞”,所有“祥瑞”都预示着汉朝气数已尽,新天子将要出现。于是王莽就将小皇帝毒死,另立了一个两岁的婴儿做天子。
当月,就有人呈上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说是挖井时挖出来的,上面刻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红色大字。这分明是说,老天也在催促王莽当皇帝,“天意”怎能违迕?于是王莽依据这条预言,顺顺当当地当上了“摄皇帝”。还有一个叫哀章的人,精心准备了两个铜柜,一个上面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个上面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与黄帝金策书”。这里“赤帝”是指汉高祖刘邦,“黄帝”是指王莽,“行玺”是皇帝的大印。意思很明白,天帝和汉高祖刘邦都示意皇帝的宝座应该传给王莽。第二天王莽便赶到高祖庙,拜受了这两个“神柜”,接受了汉高祖传给他的“行玺”,并昭告天下,堂而皇之地废了汉帝,当起了新朝皇帝。
铲除异己,利用预言
在争夺帝位中和夺取帝位后,为避免皇权旁落,有些野心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剪除异己。为此,他们也常利用预言作为借口。
南朝宋明帝是个猜忌心很重又非常狠毒的家伙,他即位后先把孝武帝留下的27个儿子全部杀光。因自己不生育,他又把诸王怀了孕的姬妾纳入宫中,生下孩子后把母亲立即杀掉,将孩子交给宠姬养育,冒充自己的儿子。他又担心孩子幼小,万一自己不行了,几个兄弟会来抢夺皇权,于是又陆续将几个兄弟杀死。最后他又把目标瞄向自己的大舅子王景文和大将张永。他想自己死后,皇后临朝,王景文自然就是宰相,肯定要篡位;而大将张永身经百战,军中官长多是他的亲信,也是发动政变的祸根。这二人不除,他死不暝目。于是,他便编造了一个蹩脚的谣言:“一士不可亲,弓长射杀人”,让人在民间广泛传播。“一士”是“王”字,指王景文;“弓长”是“张”字,指张永。既然天降谶语说这两人该死,自然应替天行道,把他俩除掉。可惜明帝的行动晚了一步,他死前只把毒药赐给了王景文,却未来得及收拾张永……他死后不久,刘宋的江山就被萧道成篡夺,他留下的小皇帝也被杀掉。
巩固政权,禁绝预言
尽管预言帮了一些皇帝的大忙,但他们却对预言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当预言对他们有用的时候,他们视若珍宝;对他们不利的时候,又视若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地加以禁绝。在取得帝位的前后,这两种态度的反差尤为明显。
隋文帝杨坚也是利用预言广造舆论,夺取后周政权的。但他当了皇帝后,深知舆论导向的厉害,马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明令禁止谶纬(即谶书和纬书,亦即预言)流行。他还不准民间撰写国史和褒贬人物,想把自己不光彩的篡位历史一笔抹掉。
隋文帝的禁令尽管严厉,但远不及其子隋炀帝杨广来得彻底。通过精心策划登上皇帝宝座的杨广,上台伊始,就操控舆论,下令严禁谶纬传播,并派出使者到各地搜书,凡跟谶纬有关的图书一律焚毁。若查出有人隐匿不报,立即处死。诏令之后,民间有关预言的藏书以及一些内府秘籍,都被付之一炬。两汉以后盛行的谶纬之学从此几乎灭绝。
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隋炀帝杨广能够焚毁民间藏书,却堵不住民众的嘴巴。由于他的暴虐统治,隋朝末年,国势衰微,民怨沸腾,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预言隋朝将要灭亡的谣言。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河南杨花谢,河北李花荣。杨花飞去落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显然,这首民谣是在预言杨家的天下将被李渊取代。据说,一天夜里,隋炀帝正在江都的迷楼上寻欢作乐,忽听一位宫女在高唱这首歌,觉得很不吉祥。于是他便把那宫女找来问话:“这是别人教你唱的,还是你自己编出来的?”宫女答道:“这是我弟弟教给我的。我弟弟生活在民间,他说这首歌在民间到处传唱,连路边的儿童都在唱这首歌。”杨广听了,沉默良久,然后仰天长叹道:“这是天意,这是天意啊!”不久,隋朝便在农民起义和内部叛乱的双重打击下灭亡,国祚只有37年。
(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