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之殇:智能化成唯一出路
2012-04-29
工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内销、出口交货值增速比4月分别提高3和0.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另据IDC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IT支出将从111.7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67.6亿美元,2012到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10.68%。中国明年可望超越日本成为亚太区最大IT支出国。在国内制造业陷入危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生产方式深刻变革,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这也为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机遇。
全球制造业回迁,中国制造面临釜底抽薪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逐渐深入,全球制造业正集体遇冷。外需疲软、成本高涨、汇率上升……金融危机后,中国“世界工厂”地位面临多重压力。
首先,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出口遭遇困境。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行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我国制造业PMI为50.2,创7个月来低点,其中反映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更双双表现不佳。
其次,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拾实体经济施压中国制造。一方面,制造业回迁成趋势。中广网报道,部分美国企业的回迁动作引起市场关注,如福特汽车公司,要把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高科技、汽车部件、家用电器等成美国首批回归的制造业主力。另一方面,以攻为守推进海外并购。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传统行业受外国公司青睐,机械制造一枝独秀,共完成8起并购交易,涉及金额10.31亿美元,占外资并购交易总额的61.6%。
此外,国内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中国制造原有优势逐渐丧失,新兴经济体不断成长,成为欧美等国生产力承接转移的新力量,中国制造面临釜底抽薪之险。
第三次工业革命来袭,制造业升级关键在“智”造
危机孕育着变革。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家》日前提出,制造业数字化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一个加速全球化的世界里,制造业走向数字化的趋势下,一些重大变化已经发生。智能软件、新材料、机器人、新的制造方法将形成合力,产生足以改变经济社会进程的巨大力量。
如今,以新能源、新材料、新通信、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仅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的驱动力。其不仅催生新产业,还深刻变革制造业生产方式。
欧美等部分制造企业撤离中国,表明全球产业转移开始新一轮大洗牌。一方面,欧美的“再工业化”不是简单的工业化,而是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高端制造、新兴产业等必然成为角力焦点。另一方面,新兴国家凭借成本优势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高端与低端市场遭遇夹击的现状警示,中国制造靠低成本立足的老路已行不通,以技术创新引领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力对于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左膀右臂。如今,企业越发注重IT技术投入。报告显示,在中国制造业所有子行业里,预计2012年高科技制造的IT支出最高,占制造业总体IT支出的24%。
从宏观层面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日表示,中国正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非是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
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电子信息产业顺势而为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多重因素使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但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及金融政策陆续出台作用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有望逐步企稳回升。
面临新技术革命变革,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将从中获得新的蜕变良机。
IDC表示,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四个大的转变,分别是结构转变、产业转变、环境转变和城乡转变。这些转变也给中国的IT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IDC将中国IT支出的大幅增长归功于下列两个关键领域:日益增长的消费性IT需求,以及“十二五”规划所带来的IT商机。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一轮产业转移中,我国大量承接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如今,中国吸引着国际IT巨头争相涌入,西部地区异军突起。专家表示,受惠于低廉高效的劳动力、良好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以及政策优惠,中国最终成为国际IT业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和聚集地,这一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
中国制造日益融入全球价值链条,不过,电子信息制造业本身也需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把握科技发展重点方向,建立独立自主的产业链,抢占产业链高端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