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012-04-29童婷婷
童婷婷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新方式应运而生,并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但网络新闻发言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没有模式可借鉴,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本文从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存在的必要性出发,主要探讨发言人在网络的复杂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建立怎样的应对机制。
关键词: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挑战;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26-02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已将人类切实地带进了“地球村”。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应运而生。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是对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扩展,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新渠道和方式,标志着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彻底变革。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3009人参加),80.3%的人希望自己所在省市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64.5%的人认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表明政府对民意的重视。
然而,网络新闻发言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能否在实施过程中发挥预期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在现实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存在的必要性
2009年9月1日,贵阳市正式启动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由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贵阳市政府对外发布网络新闻和政务信息,并就网络媒体和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答复。
这是全国首个以政府名义推出的网络新闻发言人,随后陕西、成都、河南等地相继建立相类似的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一)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建立,是新形势下创新执政方式的有效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网络媒体已经与广播、报纸杂志、电视构成了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四大传媒工具。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传统方式下的舆论单向性已经被打破,受众既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制造者。政府过去依靠被动延迟发布消息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网络时代舆论传播的新形势。
特别在面对一些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和突发事件时,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建立,可以及时了解事态进展,在第一时间发布事件新闻,抢占舆论制高点,建构媒体报道框架。权威性言论的发布,有利于避免谣言、流言等泛滥,影响社会稳定。这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危机频发的中国来说,尤其重要。
(二)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建立,对推动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具有积极作用
网络发言人通过网络向公众介绍政府政策,发布政务信息,说明某些事件的情况和进展等,并就网络媒体和观众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答复,以此增加行政事务和公共信息的“透明度”,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同时,公民也可以对国计民生、社会建设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中肯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网路发言人形成良性互动,构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沟通平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
(三)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建立,是政府树立良好形象,提升民众信任和支持的有力保障
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公关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与公民对话等形式,传播政府的执政理念、表明价值追求、树立高效有为的政府形象;另一方面,其作为信息公开的一种新渠道和形式,体现了政府面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心态,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充分保障了人民赋予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面对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发言人具备更高的心理素质和信息甑别能力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网站规模达到229.6万。面对如此庞大且又良莠不齐的网民和网络传播机构,“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效应更加突出。
对于代表政府立场和信息公开载体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必然遭遇到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态度,甚至面临公众的责难、批评。这种网络意见表达的复杂局面,需要网络发言人具备更强的勇气和心理素质。
同时,互联网多管道、多传播源的特性,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和土壤。这就要求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必须面对复杂的舆情和突发事件,快速准确作出判断,并从中归纳和判断出网民最关注的核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引导公众理性思考。
(二)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开放性、交互性等多重特性,要求发言人具有更强的专业水平
合格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当具有在媒体和政府长期工作的经验,需接受新闻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培训。而就我国目前传统新闻发言人设立情况来看,很多政府部门只设立两到三人的微型团队,有的甚至是在需要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才临时组建团队。
这种传统新闻发言人的设立模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网络信息流动的及时性、动态性、交互性等要求。面对网络这一传播平台,发言人需要及时跟进网络舆情,观察、了解网络上公众表达的各种意见和诉求,及时作出反应。这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政治素质、媒介素养、公关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三)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流动的双向性,要求发言人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实事求是的责任意识
传统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流动模式,政府掌握了大量信息,造成了公众与政府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单向流动模式逐步朝着双向、平等的信息流动模式转变。公众已不单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成为信息的主动创造者和推动者。
例如,在“天价烟”、“躲猫猫”、“钓鱼执法”、“邓玉娇案”等一系列舆论事件中,公众希望从政府获取信息的诉求加大,更形成了推动事件发展的强大舆论浪潮。这种信息流动的双向性、平等性,就要求网络发言人转变传统的“单向思维”,在互联网上建立政府与公众平等交流、信息互动的新型关系。面对公众对信息的获取、质疑等,网络发言人要有科学疏导交流对象心理的技能,随时关注网络舆情,做到真诚、坦然、客观全面的发布信息和新闻,创造与公众沟通交流的良好氛围。同时,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的责任意识,坚持信息的透明性、公开性、清晰性。
(四)缺乏法律保障,监督与问责机制不健全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涉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论述,而作为后起之秀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则更欠缺立法保障。这必然会影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推广。
一方面,网络新闻发言人通过网络来发表言论、传递信息,代表的是所在机关的立场。但一旦出现说错话导致一些问题时,由于缺乏法律的保障,发言人自身的权利就可能受到侵害。
另一方面,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由于缺乏对信息披露范围、披露程序、责任人落实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以及监督、问责机制的不健全,将会导致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由此,影响信息公开的及时性、真实性、常态性,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三、完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措施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网络新闻发言人较之传统新闻发言人而言,在心理抗压能力、信息甑别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面对网络的复杂舆情、突发事件,发言人如何建立与公众理性沟通的渠道,如何承担起自身的使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发言人需进一步提升沟通能力、信息甑别能力和敏锐思考力
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发言人,需要借助网络这一传播平台,传达给公众最真实与明确的信息、思想。发言人在与公众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放下身段,不以“官员”自居,以平等对话姿态对待每一位公众,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回答每一个问题。
同时,更需要注重自身信息甑别能力和敏锐思考力的提升,从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甑别出虚假的或有价值的信息,在海量的网络舆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的危机和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信息后,能提炼出鲜明犀利的观点,使自己的发言具有逻辑性,说服力。
(二)发言人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努力成为“通才”和“专才”
作为政府代言人的网络新闻发言人,首先必须对所在部门的工作和国家方针政策有全面熟悉的了解,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导向。同时,面对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开放性、多变性,发言人不仅要积极培养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素养,还要有开阔的视域和广博的心胸,在与公众的沟通中,一字一句都需注意科学性、法理性,体现人文关怀,增强责任感,努力做到“通”与“专”的统一。
(三)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立法,建立有序的、常态化的政府新闻发布机制,提高新闻发布水平
在网络新闻发言人运作的形式主要是网名发帖提出问题,发言人跟帖回答问题。这样的运作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当前信息多元化需求。因此,要使网络发言人真正成为政府沟通大众的桥梁,引导舆论的风向标,就必须采取多种发布形式,并通过立法对发言人工作进行保障。
一是要定期举办网络新闻发布会,让记者和网友在线参与讨论,建言献策。
二是要建立定时定点的“自主发布”体系,使之常态化、制度化、有序化。
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新闻发言人的团队建设,形成强大和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发布团队,改进原有政府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机制,增强政府部门对网络环境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四)面对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突发事件不断增多的现状,发言人要强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清晰地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
乌尔里希?贝克1986 年在《风险社会》中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按贝克的看法,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增多,应该是风险社会的“常态”。
在风险社会当中,在突发事件不断增多的情况下,网络新闻发言人无疑站在了突发事件的“前沿”,要担负起“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面对公众了解真相的诉求,面对境内境外的信息流通,发言人要做到不说谎、不推诿,真诚待人。同时树立权威信息发布的形象,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传播事实,澄清事实,消除误解,主动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曹艳.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机制研究[J].当代传播,2010(4).
[2] 凌瑜,谢金林.试论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兼及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与传统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异同[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 李蕾.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路径解析[J].新闻与写作,2010(1).
[4] 李劲峰,王丽.网络新闻发言人新瓶更要装新酒[N].新华每日电讯,2009-09-14.
[5] 严功军.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的新趋势[J].新闻界,2008(1).
[6] 网路新闻发言人:挑战和机遇[N].四川日报,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