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2012-04-29李建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7期
关键词:分科新课程素质教育

李建功

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其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若要使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取得圆满成功,教师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旨在解决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具有严重“分科主义”倾向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程实施及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等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悖的种种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体系。

课改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既要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又要有一定的超越性,更广泛地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从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要把课改当做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尽快确立起与课改精神相一致的教育理念。

二、课堂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意味着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互动”的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营造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思辨的自由。教师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应做到几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三、工作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互动,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为此,教师们要朝着“专”和“通”全面发展,在教学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合作,特别是要建立定期教情分析活动制度,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强调教师的合作化学习。

四、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依据新的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所以,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式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去亲自经历,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新课程中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的,要让学生边学习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教师只有做到上述四个方面,才算是深刻领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让自己在课改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课改的成功实施。

猜你喜欢

分科新课程素质教育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高考改革的关键不是科目多少与是否分科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