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车市着力点何在?
2012-04-29马青竹崔璨
马青竹 崔璨
2012年6月13日下午,由《汽车商报》主办的2012汽车市场政策趋势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提振车市着力点何在?”多位经济界和汽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发表了各自独到见解。
论坛主办方首先阐述了本次论坛召开的背景: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安排60亿人民币用以扶持节能汽车,对此不少业内人士揣测国家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汽车刺激政策,一时间关于汽车行业是否需要政策以及需要什么样政策的各种讨论此起彼伏,本次论坛也是紧绕这些问题而展开。
论坛首先由寰球汽车传媒集团总裁、《汽车商报》总编辑吴迎秋致开幕词。他说,在目前市场问题和政策传言频出的时间节点,业界对于是否需要刺激政策和需要什么样的政策都存在诸多争议,本次论坛诚邀各位专家共聚一堂,就是为了能够产生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推动。首先他认为,当前的汽车市场不存在救市一说,而应该是“导市”,也就是说不需要救市政策需要的是能对市场进行必要引导的政策。其次,如果要出台政策,一定不能出现普惠政策,要总结上一次救市政策带来的重复低端扩张等负面效应。最后他指出,更希望政策调整能够朝向节能环保的方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主办方的抛砖引玉下,参会的各界嘉宾围绕“政策”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车市刺激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中国经济
当前的宏观经济的现状如果用汽车人所熟悉的话讲,处于一个“换挡”的过程,体现在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转变,首先是房地产拉动的力量在减弱,靠房地产继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其次出口这个发动机也在放缓,也就是国际消费拉动也在熄火。旧的动力在减少,而居民消费等新的动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因此就出现了一个空档期。汽车行业其实也处在“换挡期”,也处在一个转型的过程中,比如结构调整问题。例如SUV等车型很火,但是节能型自主品牌车型却产能过剩。另外汽车的消费观念、使用方式等都在发生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换挡补油”,这个“补油”不是普惠性的,而是有针对性的,在一些节能环保、交通管理等关键部位进行补贴。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未来预期
虽然目前各项经济指标有所下滑,但是经济形势跟2008年并不同,当时是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外贸出口遭到严重打击,小企业破产很多,而今年的GDP维持在8%以上是没有悬念的,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稳增长,我们现在是在主动的调结构,通过减税等拉动消费。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跟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差距,尤其是二、三、四线城市的市场空间非常大。另外对节能环保汽车的补贴不但必要,而且要长期坚持,因为我们在环保方面对国际社会是有承诺的。同时要加强城市道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还要注重石油的储备,油价低位的时候要多买进,创造好的消费环境。最后要支持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
当前汽车市场的几个主要问题与矛盾
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趋势:一、豪华车市场的急剧扩张。从2006年开始,豪华车增长率一直高于乘用车的整体增长率,豪华车的市场占比迅速提高。二、SUV高速增长。三、汽车需求总体呈现高端化,即大型化、大排量化、高价化。四、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严重受阻。从2000年开始,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一直在上升,但是从2011年开始,份额开始下降,且降幅很大,目前该趋势还在继续。造成这些趋势首先是因为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其次是国人的炫富心理;最后自主品牌原有的市场定位优势逐渐弱化,没有建立起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还受到合资自主汽车的价位挤压,另外消费成本上升对自主品牌也很不利。
汽车社会的节能减排
自从汽车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后,人们的生活、生产、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已经进入汽车社会。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和销量未来还会有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大能源的压力,目前我国的石油和煤炭资源都非常紧张,所以节能减排是汽车行业未来的主要压力所在。另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重要汽车消费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而一直以来政府在汽车产业方面都缺乏明确的战略,尤其是在公共交通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最后为了深化论坛主题,到场嘉宾还参与了形势活跃的互动问答。针对部分地方政府的短视的保增长行为,李稻葵提醒不要在市场的调控阶段放水,市场需要科学的调节和引导。对于是否要淘汰一部分企业,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提高集中度是必须的,但是不能在破坏已有产能的基础上提高。国泰君安首席汽车分析师张欣表示,目前汽车行业自身已经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徐长明在互动中指出,眼下最迫切的是出台政策提振自主品牌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