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海外战略研究
2012-04-29毛海
毛海
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发展是必由之路
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态势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企业走出去,建立自己的全球价值链,是发展的必然。
这一必然性可分为战略层面和现实层面。在战略层面首先是资源的竞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稀缺的资源成为日益庞大的经济规模的首要因素,企业未来对全球资源的配置决定其竞争中的主动权。其次是全球价值链,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国汽车工业不能永远处在全球价值链的组装环节。应当走出去,利用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全球价值链,利用竞争优势实现在国际分工中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的转移。再次,中国正在由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这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实层面首先包括两个需求,第一是资源的需求,国际先进的汽车制造研发的人才是当前最需要的资源。第二是市场,积极开发国际市场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力的路径之一。此外梯度市场有利于分摊研发费用,提高企业的收益。利用比较优势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企业的海外发展还需要降低风险。
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发展的外围环境
世界汽车史上实际已经发生过四次大的转移,第一次转移是由欧洲转移到美国,第二次是由美国转移欧洲,第三次是由欧洲美国向日本转移,第四次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每次转移也重新确定了世界汽车的格局。相信未来将会发生第五次转移,即由中国向其他地方转移。
如果按市场成熟度对海外市场进行划分,可分为欧美日韩市场,新兴国家市场和欠发达国家市场。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欧美日韩的进入标准比较高,市场庞大但服务要求高,文化差异大、工会强势,关税也比较高。而新兴国家市场,如印度、巴西等,市场规模比较庞大,潜力巨大、本土化要求很高。
按照市场的吸引力来划分,世界汽车市场又可以被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土豆市场,又好吃、又好看,以阿尔巴尼亚为代表。其特点是要求比较低,易于进入,市场的规模还可以。对中国的产品较为认可;第二是海豚市场,即“好吃”但是“有毒”,比如俄罗斯,因为它的政策不稳定,进入的风险比较高。第三是鸡肋市场。第四是冻梨市场,就是“好看”但非常“难吃”的市场,这种市场有一定的潜力。按照区域来划分,则包括欧盟、北美、南美、东盟、西亚和非洲。这些国家各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势首先是低成本的价格优势,第二是资金优势。第三是中国市场将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重心,将带来学习的机会。第四是以载货车为代表的商用车技术相对成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而中国汽车产业的劣势则是缺乏技术优势,海外技术的壁垒比较高,品牌形象低、服务质量不高,还缺乏管理经验,特别是缺乏国际贸易经验。文化冲突严重,规模较小,分销模式落后,出口的成本比较高等问题也比较严重。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存在的机会是世界汽车产业的领先者将发展重点放在中高端市场,为中国的汽车产品腾出了低端市场的空间。国际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给中国带来了一些收购的机会,而中国的经济崛起则对海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海外发展面临的风险来看,领先者的优势将对中国汽车产业造成挤压,其他新兴国家的同类产品竞争激烈,欧美国家逼迫人民币升值使自主品牌汽车丧失价格竞争的优势,不少发达国家利用关税壁垒阻止中国汽车产品的进入。
2011年中国汽车企业出口整车81.43万辆,同比增长49.45%,其中商用车出口33.82万辆,乘用车47.61万辆。乘用车比例占到了59%,超过了商用车出口的比例。目前汽车出口的龙头企业主要为商用车企业和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参与出口的贸易型企业迅猛增加。出口的方式从以整车出口为主向KD方式转变。区域出口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传统的西亚、北非向东欧、中南美、中南非、东亚、西欧、北美发展。
现在的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是产品问题,技术整体落后,车辆保值率低,研发的整体实力不够。此外还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市场低价格的无序竞争等。
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尚缺乏管理经验,特别是缺乏整合国外汽车企业的经验,以及相应的国际人才。而目前的政府服务也缺乏明晰的战略和对企业的有效指导及政策支持,如签证、关税、认证等方面。海外战略的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缺陷也不容忽视。整零不协调,缺乏有效的金融及物流体系的支持,对当地法律法规的研究相对比较欠缺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韩国现代是一个汽车企业海外战略成功的典型, 成立于1967年,上世纪70年代和福特进行技术合作,生产授权贴牌的汽车,1985年开始和三菱公司合作,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上世纪80年代进入到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它采取的策略一是产品的差异化,二是低价格,三是主要以服务优先。到1997年实现了品质革新,使其汽车产品的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1995年开始,韩国现代进军印度和北美市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以突飞猛进的态势发展。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可以借鉴的标杆。
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发展的四种模式
第一是出口和KD组装,风险小、税收可以留在国内,缺点是没有长期的利益,难以形成规模。
第二是投资的方式。在当地直接投资建厂实现全球化的采购,优点是易于开发当地的市场,利于品牌在当地推广,缺点是风险比较高,面临管理、文化冲突、社会风险等。
第三是联盟方式,合作开发,利用合作方的品牌影响进行国外市场的开拓。缺点是不利于自身品牌的推广。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上汽和通用联合开发,通用五菱进入到印度和巴西市场。福田与奔驰重卡的合作,使福田的汽车能在奔驰网络下销售。
最后一种方式是技术的收购、企业的收购。其显著的优点是技术升级比较快,迅速形成规模,缺点是资金需求大、整合的难度大。上汽收购罗孚,吉利收购沃尔沃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
汽车企业在海外发展前应当考虑战略测试和发展策略。首先是对海外发展的战略性思考,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是完成汽车产业机制的国际化,包括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品牌、售后服务等环节,不是简单的产品销售,成功的国际化是汽车强国的标志,企业应该按照跨国公司的标准来发展和完善自己,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完成国际化。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应该以此为发展战略。
成功的国际化发展思路首先是坚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二是坚持超前的国际化创新思维。三是成功的国际化将要求对企业现存的组织结构进行深刻的变革。四是坚持外部支持和获取内部积累相结合,迎合跨国公司的新发展趋势。
海外发展的战略措施与发展策略
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从目前到2015年,中国的汽车企业以贸易为主要方式,以价格竞争力为主要手段参与到国际汽车市场的竞争中。第二阶段是从2015年到2030年,主要是以出口和直接投资的方式,以质量为竞争力,在海外建厂,不断向合作伙伴学习,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2030年以后在海外完善制造、研发和品牌体系,使中国汽车产业真正融入全球。
政府应当将汽车产业的海外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负责规范发展秩序,通过四大战略五大工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各种服务支持。企业自身也应制定合理的海外发展规划,引导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全球的研发资源布局和研发体系的建设,实现全球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加强与国际汽车产业的联系,提高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还要做到生产布局全球化,工艺流程国际化。并实施营销模式创新,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在管理方面实现管理理念和制度国际化,形成具有中国特征的有包容性的高效的管理模式,确保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和引进。
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发展策略应当首先坚持先低后高,循序渐进,其次是联合出海,加强合作,同步走出去。再次是有进有退,优先推出乘用车,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向发达国家市场进军。以商促乘,迅速地发展商用车。最后是坚持产品的差异化原则,尽量避开与领先者的竞争,重点针对非洲、中亚、中东、中南美、东欧和东南亚等存在大量二手车的国家,迅速地进入。
汽车企业应当统一全球战略布局,区域性重点国家应该作为其发展的重点考虑对象。目前应当精耕现有市场,准备进入东亚和澳洲市场,2015年以后进入欧美市场。具体进入区域的次序是中东欧、中亚、南美、中南非、西非、北非,目前中国车企已经在这些国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各项工作都处于2030年前进行市场精耕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澳洲,中国汽车企业在2012年前完成市场的准备,2012年到2015年进行产品导入,2015年进行市场竞争。
第三是欧美市场,应当在2015年前进行市场准备,2015年进行产品导入和市场精耕。最后是北美市场,在2016年进行市场准备,进行产品导入和市场的精耕。
对现阶段海外策略和发展模式的设计
对于俄罗斯和中亚市场,可以以商促乘,联合发展,本地区商用车的发展机会比较高。对于欧美市场,以并购的方式建立研发基地,吸收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收购优势资产,促进自身的技术升级。对中南美市场可以利用中国与智利及秘鲁的自由贸易区,采取贸易形式进入,在巴西等中心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在其他国家建立分销基地。进入东南亚市场主要以产品贸易方式替代在这些国家大量存在的日本的二手车,在澳洲则主要以贸易和KD方式打入。印度市场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建议采取联盟形式,与欧美等国的发达汽车企业进行联合开发。在西亚和非洲市场可主要以产品贸易为主,市场比较集中的可以考虑用KD方式。中东欧和土耳其也是战略性市场,可以以贸易形式进入,其中土耳其的市场比较大,是进入欧洲市场的跳板,可以考虑建KD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