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夏日进行曲吹响视觉大片集结号
2012-04-29乐珊
乐珊
坝上地区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仅有4℃,到了每年的盛夏7月份,平均气温甚至只有16℃。因此,张北坝上素有“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的说法。
在位于坝尾的地方,有一滩清澈明亮的河水逶迤于丘陵之上——有别于普通河流的“S”形,这条河却偏偏独树一帜地蜿蜒成了一道“闪电”的形状。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猎手便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这时候,雌鹿、雄鹿往往为了寻偶闻声而来,而其他野兽则为了捕鹿也纷纷向这里聚拢……
7月,一个美好得让人手足无措的季节:凉风习习轻推开暮霭与晨烟;虫鸣声声,正雨点般打在树梢和路边;还有花香、草香在日光下绵绵软软……而在北国“坝上”,这个美丽得让人喜出望外的地方:大地苍茫,繁花璀璨;起伏的山峦连着壮阔的草原,远远地呼唤着你策马扬鞭……
因此,当“7月”遇到“坝上”,一场真正的视觉盛宴便从此开始上演了。
张北坝上: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那么,坝上究竟在哪里呢?
作为一个宽泛而模糊的地理概念,“坝上”一般是指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处的那片宽阔高地。在行政区划上,它又泛指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的区域,包括今天河北张家口的张北、尚义、康保、沽源4县,以及承德丰宁、围场两县。
这是一片方圆2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整个坝上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从西到东大致可以分为张北坝上、沽源坝上、丰宁坝上、木兰围场(塞罕坝)4个草原区。这4个草原各具特色,景色互不雷同。
其中,张北坝上草原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属于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延伸地带。早在4000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繁衍生息。它不仅是草原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走廊,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分界线,以及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双向交流的重要通道。
从地理位置上看,张北坝上北靠内蒙、南临京津,处于华北内地连接内蒙的咽喉地段。因地处要冲,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乱,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这一带的驻兵屯守,而防御的最佳方式就是修筑长城。
据史料记载,从战国时期的赵长城开始,再到后来的秦长城、北魏长城和明长城等,总共有6代古长城经由张北坝上,使这里成为我国古长城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古老的长城依山脊走势绵延起伏,仿佛一幅巨大的立体画卷横亘在天地之间,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在张北坝上最辉煌的时刻,元代统治者还在此建立了中都,成为继北京大都、内蒙上都之后的又一处陪都。
除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张北坝上草原的自然风光也同样令人着迷。这里的平均海拔约1400米,年平均气温仅有4℃,即使到了每年的盛夏7月,平均气温也只有16℃。因此,在张北坝上素有“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的说法。
位于草原东北部的桦皮岭,是人们消暑度夏的绝好去处。桦皮岭的背坡有数千亩原始桦树林,这些桦树枝繁叶茂,仿佛一柄柄撑开的绿伞,光是从视觉上都给人以无尽的清凉之感。此外,更有各种山花野草如火如荼地开了满地:数不清的金莲花、野玫瑰、芍药花、干枝梅、凤帽菊呼啦啦地漫过一坡一岭,形成粉的、白的、黄的、蓝的海洋,为张北坝上的夏天平添了几分妩媚妖娆。
沽源、丰宁坝上:
闪电河与中国第二大湿地草原
沿着张北坝上草原一路往东,很快便能到达沽源、丰宁两处坝上草原。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塞北风光向我们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
首先来看沽源坝上草原。它位于张家口东北180公里的沽源县境内,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沽源是“坝上六县”之一,历史上曾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这里共有天然草场176万亩,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第二大湿地草原”——面积约60万亩的葫芦河湿地草原。
为了便于区分,当地人习惯将沽源坝上分为“坝头”、“坝中”、“坝尾”三个地理单元。其中在沽源坝尾,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水逶迤盘旋在丘陵之上——有别于普通河流的弧形河道,这条河却偏偏独树一帜地折成了一道“闪电”形状,因此得名“闪电河”。河流以“闪电”来命名,这在国内估计也是独一无二的了。
7月的沽源坝上,最美的还是要数童话世界般的“五花草甸”。五花草甸位于葫芦河湿地草原的北部,距沽源县城7.5公里,面积约2000亩。五花草甸是世界温带湿地草原中最漂亮、最多彩的一处。到了夏天,数千亩草甸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姹紫嫣红,组成了一幅幅极其明艳的画面……
美丽的风景从来都离不开美好传说的相伴。关于“五花草甸”的得名就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当年辽国萧太后在此率众打猎,她射中了一只五色的梅花鹿,梅花鹿受伤逃奔,萧太后紧追不舍,一人一鹿翻山越岭,最终来到了一片山清水秀的开阔地。就在这时,梅花鹿突然翻身扑倒,消失在一片水草之中,只剩下这片百花盛开的美丽草滩……
丰宁坝上与沽源坝上毗邻,同它一样,丰宁坝上也可分为三个地貌单元:坝下、接坝和坝上。其中,坝下地区主要是山岭、高山草甸;接坝地区林海茫茫;而海拔稍低的坝上地区,则天高地阔,草肥花艳,是夏日度假避暑的胜地。
木兰围场:
从“木兰秋狝”说起
然而,真正称得上“坝上草原精华”的,却是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木兰围场(塞罕坝)。关于木兰围场,在学界,有种说法是“一个木兰围场就相当于半部清史”。
的确,纵观整个清代历史,木兰围场都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这里曾是清帝联络北方蒙古诸部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重要场所,发生过诸如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乌兰布通之战”等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并且,作为清代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注定会与皇家结下不解之缘。
从康熙二十年(1681 年)设立之日起,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的140 年间,共有康熙、乾隆、嘉庆先后来此举行了多达105 次的“木兰秋狝(xiǎn)”。甚至,连在位13年却从未到过木兰围场的雍正皇帝,也曾立下了“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的遗嘱。
那么,究竟什么是“木兰秋狝”呢?
其实,所谓的“木兰秋狝”,就是指每年的7、8月间,由皇帝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和八旗精兵来此进行演练骑射的一种狩猎活动。在清代,这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盛事。
根据史料记载,每次狩猎开始之前,都要由“管围大臣”率领骑兵在预先选定的区域,将猎物(主要是鹿)合围进一个逐渐缩小的包围圈。而参与围猎的骑兵们则头戴鹿角面具,隐藏在圈内的密林深处。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他们便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
雌鹿闻声而来,其他猛兽也循着鹿踪,纷纷向这里聚拢。等到包围圈缩得不能再小了,大臣就奏请皇上首射,皇子、皇孙随射;然后便是其他王公贵族骑射;最后才是大规模的围射……
有人曾据此认为“木兰围场”是个历史概念。但现在,更多的人却倾向于相信,“木兰围场”首先应是个地理概念。从范围上看,“木兰围场”主要由今天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和红松洼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三大景区组成。
整个木兰围场景区内,除了当年的《还珠格格》、《康熙帝国》等影视剧的外景地——“月亮湖”、“百花坡”、“红山军马场”之外,与塞罕坝林场隔河相望的乌兰布统草原、将军泡子、五彩山等地的风光也十分秀美。
尤其是7月份进入夏季之后,木兰围场坝上草原还常常会出现令人咋舌的气象奇观:每当雨后清晨,云雾缭绕的天地间,山峦、树木若隐若现,这时候,一轮红日突然喷薄而出,顿时将雾气染成了金的、红的、紫的斑斓色彩;而到了傍晚,日落西山之时,树林下那些默默流淌的溪流也仿佛着了火似的,流光溢彩,就像有万点碎金正在随风荡漾……
说起坝上,过去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坝上的斑斓秋色,殊不知夏日的坝上也同样叫人心醉神迷。正是7月使我们相信,在这个高原与平原交界的地方,如果夏天也是有颜色的,那它一定是“清清爽爽的薄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