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厦门大学开设爬树课说起
2012-04-29蒯威
蒯威
近日,有关厦门大学将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爬树的新闻引起广泛热议。有人不禁戏称这是让人重新回到树上,也有人指责学校是“不务正业”。对此,学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门课主要是要教会学生一些特殊的逃生技能,让学生学习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
想必并不是每一位读者都能理解并支持学校的做法,笔者倒是由此回忆起小时候学游泳的经历。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后期,七八岁的时候,家长想尽办法让我学会了游泳,身边的同龄孩子差不多也都会游泳。这可不是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而是源自一个朴素的想法——会游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逃生方法。想想每年暑假全国都有数万孩子溺水身亡的惨痛现实,你就应该知道,我们父辈的想法尽管朴实,却无比实用。从这个角度讲,关于爬树课的讨论,不是开不开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开、是不是应该更早开的问题。
孩子的生命健康不仅是每一位家长最为关心的,同样,生命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完整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构筑学校教育大厦最为重要的基石。而在特殊环境下逃生技能的训练当然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遗憾的是,这样的认识常常只有在灾难发生以后才引发关注,就像只有在汶川地震以后,学校才普遍意识到要开展防震演习。然而,除了地震,孩子的身边还有多少潜在的危险呢?
厦门大学开设爬树课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学生生命权利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這种意识、观念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让学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掌握爬树的本领。纵观当前学校普遍开展的应急逃生教育,除了演习时动动脚,几乎所有的内容就是读读文字,翻翻图片,看看视频,仿佛一项性命攸关的逃生技能谈笑之间就能学会似的。事实真是这样吗?据某地消防部门对当地小学生调查显示,67%的学生不会关闭煤气阀门,了解灭火器使用方法的不超过20%。笔者也曾在自己的班级作过了解,虽然每个孩子都看过使用灭火器的介绍,但没有一个孩子真正打开过灭火器。试想,一旦发生火灾,谁敢保证每个孩子都能顺利打开灭火器进行自救呢?
虽然我们不可能把灾难现场一一还原让孩子训练,但是,既然让学生掌握应急逃生的本领已经成为教育的内容,我们就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扎扎实实训练,而不只是永远停留在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层面。日本的很多学校都是人手一本防震手册,学校定期严格按手册指导进行演习,模拟各种地震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让学生进行应急求生训练。在美国,应急求生更是一项真正“从娃娃抓起”的课程,在孩子刚进校门的那天起,老师就教给他们各种危险环境里逃生的本领……这些例子都在一次次告诉我们:应急逃生更应该注重训练,更要强调实际效果。
无独有偶,北京7·21特大暴雨导致人员在车内溺亡的消息再次引发民众有关逃生技能的热烈讨论。就在大家争论该用钥匙、高跟鞋还是座位枕头插杆的时候,《北京青年报》的记者用真人、真车、真水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危急时刻,铁锤才是真正的神器!其实,在笔者看来,答案固然重要,而这位记者敢于真刀真枪地体验一回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我也在想,在我们教给孩子的那些应急逃生知识中,哪些是跟“钥匙、高跟鞋”一样的呢?
逃生技能本就是一项特殊技能,一项实践的技能,一项只能对、不能错的技能。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应急逃生教育才刚刚起步。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28)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