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不同年代的不同解读
2012-04-29
新作文·初中版 2012年8期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走进了千家万户,他的名字也传遍共和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22年,却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不同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不同的含义。
60年代=真善美。20世纪60年代,掀起一股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行动热潮。在“60后”眼里,“雷锋”两个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锋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80年代=钉子精神。学习雷锋的“一切行动听指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和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将雷锋精神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这些概念成为20世纪80年代学习雷锋精神的主旋律。
90年代=爱岗敬业。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改革进入高潮。时代变了,雷锋精神在这一个时期的诠释也发生了变化。学雷锋活动重点转移到了“在岗位上体现出奉献精神”,先后涌现出不少像李素丽这样在平凡岗位上做出成绩、作出贡献的“岗位模范”。
(摘编自《甘肃日报》2012年3月5日)
点击运用
“学雷锋”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举动,无论社会多么浮躁,功利之风如何盛行,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道德价值的弘扬不能放弃。媒体此前的报道中,75岁数十年坚持在天安门广场捡垃圾的刘玉珍老人,让我们看到了坚守;发现大火时没有独自逃生,而是逐一拍开邻居房门的12岁小姑娘夏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或许是21世纪雷锋精神的最好注释。适用话题:雷锋精神,助人为乐,价值,奉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