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
2012-04-29向迅
向迅
母语,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最好的证明。
在人类历史上的多次侵略战争中,母语是与一个国家捆绑在一起的。母语亡了,国家肯定亡了;但国家亡了,母语不一定亡。
大家都不会忘记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也不会忘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有国语教师冒着生命危险在松花江边为孩子们教习国语的苦难往事……甚至,在那部糟糕的中国本土大片《英雄》里,我还听见了这样的声音——赵国教习书法的老先生,在秦国大军压境、万箭齐发、性命随时可丢的危急情势下,面对慌乱逃命的弟子,说出了这样一番振聋发聩之言:“秦国的箭再强,可以破我们的城,灭我们的国,可亡不了赵国的字!今日,你们要学到赵国文字的精义!”说完,他便带着弟子回到室内,从容地练习书法,尽管不时有人中箭而亡,却不见有人惊慌。
一个民族的母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而不被异族语言所取代和同化,实在是一个奇迹。
在中国,若把汉语除外,蒙古语、维吾尔语和藏语等算得上是几个大的语种,其他民族的母语使用人口较少,而且存在着大面积萎缩的危险。如何拯救我们的母语,已成为一个时代命题。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我总有不祥的预感,很多人的母语,总有消失的那么一天。这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不过,我尚不能深刻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母语的走失,对于这个民族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进步,还是倒退?
想必,那些丢失了母语的民族,一定有如丢失了灵魂一般的缥缈感。很多事情,细究起来都无不令人忧心忡忡。
你永远不会看见母语的样子,但是,它与母亲这个词语一样动人,一样温暖。
它的气息,无处不在。
一次草原文学之行,我听到了诸多有关母语的声音。蒙古族诗人阿尔泰的话,一直在我的心里响亮地回荡着——
蒙古族为我们留下了两样东西:一是火种,二是母语。
在诗人的心里,母语与火种一样重要,一样神圣。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2012年4月9日)
点击运用
作者的一字一句似诗歌一样深情,简朴的文字背后是激昂的呐喊声,为母语的神奇而感叹,为母语的走失而担心。仔细想想,当我们用母语交流、用母语写作时,这本身就是一件令旁人艳羡的事情。然而,母语的生存与民族的生存一样,都充满了无穷的变数。很多干瘦的文字,没能经得起风吹雨打,最终走失在历史的夹缝里。另外的一些幸存者,却在文化大同的洪流下,丢盔弃甲,早已被弃置一旁,成为天书,无人认识。我们也要随着作者的铿锵文字呼喊一声:请爱惜和保护自己的母语。适用话题:保护母语,传承文化,责任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