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传奇(连载之二十)
2012-04-29阎正
阎正
谁感动了谁
一九八一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生,刚刚二十岁的邓伟,利用暑假自费到西安,寻访他并不认识、但渴望一见的石鲁。然而,石鲁正病在医院里,一般不让会客。邓伟几次只能在玻璃窗外悄悄看一看他所崇敬的“病人”。到了第四次,趁石鲁中午精神稍好,邓伟终于得到医生的允许与石鲁相见了。一个弱冠之年的北京学生,远道来西安拍摄老画家,石鲁感动了,他从床上下来,让人搀扶着走到过道里照了张相。兴奋而激动的邓伟采用了不同一般的拍摄方法,将焦点对在稍远的左眼上捕捉了石鲁的特殊形象……
照片照成了,这是一张非常传神的照片。石鲁用颤抖的手指蘸着墨水写了“邓伟留念”,以谢年轻的寻访者。吴冠中还专为此事写了一篇小短文《谁感动了谁》。
谁感动了谁呢?这类事情要找一找,实在不少……
一九七二年,石鲁和赵望云先生正是百“帽”压顶的时候,陈伯希同志从甘肃跑来看他们。两位大画家感动了,赵望云说:“我们还被监视着,你就来看我们……”石鲁说“给你带走个纪念,画张画。画什么?我们就不讲了,心照不宣。”
石鲁画了挺拔的兰草,赵先生补了一块坚硬的石头。他们用画来传递着语言,上面题字道:“芝兰之宜于人也,会以高朋。”
一九七六年十月,徐行同志得知“四害”垮台的那天晚上,半夜三四点钟擂响了石鲁的家门,老徐语无伦次地告诉了石鲁这一天大的喜讯,石鲁先是一愣,然后就是发疯一样地喊叫起来,他笑着,他说着,他手舞足蹈着,从屋里跑到屋外,又从屋外唱进屋里,长歌当哭,一位伟大画家如注的泪水伴着歌声滚落下来的情景,真让人感动。
徐行这个搞工业的“粗人”,一时心潮激荡,也做诗一首。
诗曰:
晨星光洁夜路静,情满深舒步履轻。
花逢时雨俏为意,西行回首见启明。
石鲁看了这首诗,得意地说:“哈,你这家伙还会做诗?做得好!好!真好!”他大约也受了感动,马上要徐行拿纸来,老徐信手牵过一张半截宣纸,石鲁嫌小,连喊:“大的,拿大的!”老徐又重新换过一张整幅,石鲁就以徐行诗句《花逢时雨俏》为题,挥洒了饱蘸欢欣热泪而又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幅画。画罢之后的石鲁,已经是汗浸两鬓,但他仍余兴未尽,又叫拿过一张整幅,挥书写成了“春到人间”四个大字,他扔下了笔,对徐行说:“送给你,都送给你!”说完,他一屁股倒在躺椅里,动也不再动。这时,他才真是感到累了。
这种感人的事,石鲁生前死后都没有间断过。
一位远在黑龙江哈尔滨师大美术系的教师王秀成,他很早就仰慕石鲁,向往见上一面,但苦于数千里之隔,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一九八二年八月,突然传来石鲁逝世的消息,他的愿望破灭了,悲痛之余,他找到一极不清晰的石鲁照片,精心精意为一位从未见过面的老师画了幅肖像,从遥远的北国边陲寄给西安石鲁家里,以表示他对亡师的赤诚哀悼。
谁感动了谁?
是石鲁的精神感动了远远相隔的王秀成,是石鲁的艺术冲击着这颗青年教师的心?反而言之,石鲁若九泉有灵,也会为王秀成的痴心所感动,遗憾的是,一杯黄土隔开了两个世界,石鲁再也无法和他交谈、讲出他的感激之情了。
如果要说,还有更让人感动的事。
有一位叫令狐彪的同志,自幼酷爱绘画,他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时,拣起了画笔,但苦于无师可投,那时正好西安美术界举办一个油画学习班,便报名参加了,十年内乱期间,美术界也被搅得乌烟瘴气,一个“造反派”头头说令狐彪是文科大学生,便把所谓“黑画家”石鲁的部分材料交给了他,并特别指着《学画录》说:“这些用文言文写的,一般人看不懂,没办法批判,你是学文科的,要帮助我们写出高水平的批判文章。”
对石鲁早就敬慕不已的令狐彪,看了《学画录》手稿后,深深为那精美的文笔、渊博的知识、别有天地的论述所折服,他认定这是一部极有学术价值的论著,便借口手稿文字不清楚、玄奥难解种种原因,拖着未写,手稿也就这样保存下来。
一九六八年毕业分配前夕,令狐彪卖掉了一些心爱的书籍,却将《学画录》手稿藏在他的一个小棕箱底。在近两年艰苦的“接受再教育”的劳动锻炼中,从蒲城县的盐碱滩到陕北甘泉县的山沟里,从崂山深处的山崖畔到大荔县的黄河滩,他把《学画录》手稿一直带在身边,直到一九七八年他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才向在学院执教的老师、石鲁生前的画友李琦披露此事。此后,令狐彪去西安看望正在住院的石鲁,当石鲁听说《学画录》手稿还完好地保存着的时候,连声说:“我以为《学画录》手稿早都给毁了,想不到你把它保存着,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
石鲁当时还表示病愈出院后,要继续把《学画录》手稿修订完善,想不到瞬息间溘然长逝。
石鲁离去之后,令狐彪感到自己对《学画录》的整理核勘工作已经是义不容辞了,于是日以继夜,苦心编著,尽瘁为之,终于将《石鲁(学画录)整理校勘》一书付诸出版,这是对石鲁做了最好的悼念。
谁感动了谁?我自己也说不太清了。
乍暖还寒
一九七七年五月,打倒“四人帮”已经半年多了,陕西文化界中的少数几个人,仍还死死揪住石鲁不放,倒还真有点“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了。
“五·二三”全国美展的时候,好多老画家的作品都展出了,全国美协也准备展出石鲁的四幅作品,甚至都已经布置上厅壁,但在征求陕西意见的过程中,几位仍旧当权的负责人坚持不同意,在无可疏通的情况下,全国美协为了尊重地方的意见,只好将挂出的画又摘了下来。
这种极不正常的情况,引起了全国美术界许多画家的关注,石鲁的故乡四川美协的同志们,听说石鲁当时依然戴着“反革命”的帽子,大家群情激愤,一致表示声援石鲁,石鲁得到这些消息,悲喜交加,病势更为严重了。
石鲁倒卧床上写了封长信,托儿子石果去北京找华君武、黄胄。石果赶到北京,华君武刚去南方,黄胄也不在北京,石果便跑到北戴河,在医院找到了黄胄。黄胄时值偏瘫病住院,亚明也在那里。他们一见到信极为焦急,马上答应立即向中央有关领导反映这一情况,黄胄一再嘱咐石果带他的意见回去,让石鲁为叶帅画一幅画,另外再多画几幅,他好转交有关领导,因为北京好多年不见石鲁的画了,有必要使领导对石鲁的艺术有个了解,加速问题的解决。
石果返回西安对石鲁讲述了黄胄的意见,石鲁对老朋友的关怀非常感激,但不答应送画,石果有些不满意了。这在石鲁原本是易如反掌的事,给多少相识不相识的老百姓都画了,此关键时刻,一画千斤,能顶得上百言千句的申诉,为什么反倒不画了呢?
石鲁盯着儿子,沉沉地说:“我不能画。我不能在这个时候这样地画”。
石果不再多言。
不久,叶帅的侄子到西安,特意登门看望石鲁,石鲁深表感激。对方提出了求画的愿望,石鲁点头答应,但直至人家离开,这画始终没有动笔。
嗣后,华君武同志回到北京,得知石鲁的有关情况后,一方面向中央反映,一方面与九位老同志商量,着手将石鲁接到北京治病。一九七八年三月,中央派出了调查组,系统调查石鲁的全部“案情”。与此同时,还派出了黄、金两位同志专程赴西安接石鲁到北京。
人间虽有“倒春寒”然春风浩荡,终究是那一小股寒流所无法阻挡的。春风吹过,随之而来的就当是金光暖照的烘烘阳夏了。
石鲁临行之前,陕西那在文化口仍当权的个别人物,竟还派人警告石鲁和他的家属说:“到了北京见了老同志,不要激动,不要乱说,要知道文化大革命还要进行多次的,不能否定文化革命的伟大成果……”
真可算“语重心长”,令人永志不能忘啊!
石鲁微微冷笑,被人扶上了担架,他懒得再听这几声凄厉、几声抽泣了。
一些亲朋故旧陪着他的妻子儿女到车站送行,那个“平民之交”的王汝仙在担架抬到软卧车厢门口时,半开玩笑地说:“你的艺术又将进入黄金时代了!”
石鲁听罢哈哈大笑起来,多少年他已没有这样发自肺腑地开怀大笑过了。
更多的朋友劝他安心在北京好好养病。他却告诉大家,不久就要回来,他要收复美术上的失地,要健全组织,要扩充人马……他倍遭坎坷,仍壮志不已啊!
风驰电掣的列车向东、向北,跨过了黄河,疾速奔向伟大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它载来了受尽苦难、绝处逢生的画家石鲁。
中国美协的华君武等同志早早就在北京站上迎候了。列车停稳,石鲁被人搀架着走下车厢,华君武惊呆了,一个十几年前还是浓密黑发、英气勃勃,经常登山涉水、奔跑打猎的年轻人,转眼间竟变成了霜雪染顶、脱发落齿、步覆艰难、老态龙钟的老者,他面目黧黑,干枯消瘦,迎上去的人看到这情景都几乎泪下。
此时的石鲁却一反常态、努力推开搀架他的人,紧扑几步,抓住了迎在前面的华君武同志,幽默地说:“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又会合了!”
也还是转眼之间,从踏上北京土地的头一分钟起,石鲁仿佛又恢复了他当年的诙谐风趣、欢乐和青春。
华君武在他逝世之后曾感慨地说:“我对石鲁的国画是倾倒的,遗憾的是他写了一副对联给我,我竟没有开口向他要一张画……”
这方面岂止是华君武同志,像习仲勋、刘澜涛、赵守一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在西北工作时,都给予过石鲁巨大的支持,使他成就了宏伟的事业,石鲁与这些领导同志友情极深,但他只知竭力工作以为报答,领导们不要他的画,他自己也想不起来给,他不愿用画做交易而玷污了艺术、友谊的圣洁。
许多画他是应该画的,他大约也不会想到死神会骤然降临而来不及画了。
石鲁到北京后,先被安置住在了文化部的国画创作组,有几位负责同志提出想看看他十年浩劫后的新作,不巧,石鲁动身仓促,手边没带上一幅画,便只好从北京熟悉的同志家里借回一张不久前赠予这位同志的《荷花图》。
石鲁的儿子石果把画挂到墙上,他翻来覆去审视端详,好长时间的静默之后,他忽然悄悄地问石果:“你看看我这几年的画行不行,能不能拿得出去?恐怕是很糟糕的吧!”
石果顿时心头一震,他看出父亲的紧张,简直是畏缩,是从未见过的胆怯,这些使他产生了一种莫以名状的难受,他想:爸爸是何等的大画家,何等气质、何等的老练纯熟,居然还如此的小心谨慎,如此的自谦,如此的腼腆,像初上考场的小学生……
他马上安慰着说:“您的画会叫人感到震动的,这幅荷花,尤其精妙,人家一定会欢喜的。”
石鲁并不放心,临睡前又加了一句:“你可不要乱吹牛啊!”
……
石鲁在北京治疗期间,参加了间隔十多年没有开过的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会议。
他在会上做了一次言语生动、逻辑性强、理由充分的发言,大家听了非常开心。他谈及了《转战陕北》的遭遇,就是描绘毛泽东同志在行军途中高瞻远瞩的雄姿的那幅有名作品。之所以画面上直接表现的配角不多,主要是因为主角站在崎岖的山路上……因此引起了一些人的歪曲历史、丑化领导的批评。正在发行的《石鲁画集》也由于选刊了这幅作品而停止发行。
为这本画集作序的王朝闻同志,偏偏着重地称赞了这幅画在构思方面的创造性,因为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政治性错误。后来他在谈到那次会议上石鲁发言时说:“石鲁自己呢?尽管这种遭遇有不同性质,但他究竟是开心,还是难过,也是不问可知的。为了革命美术的繁荣昌盛,而不只是为了艺术家的开心与难过,我衷心期望《转战陕北》式的不幸遭遇,今后不再重演。”
石鲁发言中免不了要激动,这也是秉性难移无可改变了,他愤怒起来,破口大骂那些败类们。多年装疯,假疯也会变成真疯,他讲话一次次离开轨道,使王朝闻不得不抓起屁股底下的坐垫堵住他的嘴,以停止他的发言,疏懈他的激动……
人民大会堂的“冷落”
诺贝尔一生既不为名利所动,也不被孤独所苦,毫不保留地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他哥哥曾要他写自传,他不肯。后来几经催促,他只好戏谑地写道:
“爱弗莱·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当他呱呱落地时,本可断送于仁慈的医生之手。主要美德:保持指甲干净,从不累及他人。主要过失:终生不娶,脾气坏,消化力弱。仅有的愿望:不敬财神。生命的重要事迹:无。”
这“自传”虽属戏语之作,但不难看出诺贝尔那颗伟大的心灵。
石鲁的“美德”不如诺贝尔。因为他不但保持不了指甲的干净,甚至连手脸也经常沾满颜色,头发的脏乱更是不言自明。但在“过失”和“愿望”方面,却与诺贝尔大致相同,他唯没有终生不娶,而且还有过美好的爱情。
除了填干部履历,石鲁没有写过什么自传,他的哥哥没有劝过他,他也认为没有那个必要。至于别人要写他,他干涉不了“外政”。但若问及他“生命的重要事迹”,他也会回答:“无”。我写这些并非无的放矢,因为他的宏伟计划刚刚才开头,还没有施展开他的才华,所以才会有人说他是半途夭折的画家。但成功的画家和失败的画家,于他都无所谓。他从来没想过这些空虚的荣誉,他不需要人民承认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画家,他只要人民看到一个人的价值就足够了,何必戴上华丽的桂冠,竭力炫耀、招摇过市呢?
一九七九年春节前夕,住了一年多医院的石鲁,病情基本好转,准备出院了,他的儿子石果专程从西安来接他回去。
文化部和美协的领导同志劝他不要急于走,在北京好好玩几天,因为这许多年来,石鲁偏居一隅,到首都来的时间屈指可数,连北京许多的名胜古迹,也都还未曾去看过。石鲁答应了,同意过了春节再返回西安。
大年三十晚上,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游艺晚会,石鲁也应邀参加,带着石果来到了宽阔肃穆的天安门广场。
北京的节日之夜,华灯初上。一片宁静的夜色在欢乐中奏出了美妙和谐的交响乐,天安门广场右侧的人民大会堂,雄伟富丽,由于热烈的节日气氛,它显得更加夺目壮观。
好多年没来这里走动了,石鲁的心里是相当激动的,但他面目上却异常安详,在儿子的搀扶下,他缓缓地迈上台阶,走走停停。他是在打量,他是在沉思。一切恶梦都化为陈迹,他又恢复了“人”的尊严,他作为美协与文化部的客人,登临了这首都神圣的人民大会堂。
游艺晚会是一片热闹的海,人只要走到海边,如果漫无目标,便可以随意跟着潮水,无论把你冲到什么地方。
石鲁既是画家,无疑要光临书画表演厅。他指了指,儿子扶着他悄悄走了进去。
书画表演厅里在这一晚,几乎容纳了北京所有的著名画家和书法家,人才济济,这真是个大显身手的好地方,每一张画案都像是一座美丽的小岛,无数美术爱好者们,则是围绕小岛喧跳进花的水浪……
一个又一个年老的、年青的和中年的书画家们轮番上场,当众表演。或山水、或花鸟、或草书、或篆书,个个八仙过海,转眼工夫,书画琳琅,铺满了地,挂满了墙。
中国人有个习惯,好热闹,好打听,就是大马路上两个自行车碰了头,也会顿时围上一堆人,凑个热闹,后到者再向先来者打听怨谁,其实都是些不相干的扯淡事。但今天大不相同,这大厅里云集的大都是海内名手,一流大家,所以,每逢换上一个人,观众马上就围住打听,这位是谁?那位名甚?倘碰着名气大的,睹着如山。名气小的,便无人问津,名气在这种场合,就愈发显示出它的重要。
石果把父亲安排坐下,站起身来在大厅转了一个圈,他看着这边画,看着那边写,不知不觉心里痒痒起来,那倒不是他想露一手,这对于他还需要些年月,他是想把他父亲的名字报上去,只要说出去“石鲁”两个字,必定会全场大哗!
他返回原处,和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那身子就是个起跑姿势,只要父亲一点头,他扭头就去报号了。石鲁一把拉住他说:“不行,亮出名就糟了,你不知道那有多麻烦,还是让人家去表演吧!”
石果像拔了气门芯的车胎,竖条条往长椅上一靠,不动了。他心灰意懒地陪着父亲待在一个角落里,扭头看了看默默坐在身旁的父亲,心里有说不出的懊丧。
石鲁很少来北京,十年期间就更不用说。现在他来了,就在这个大厅中,却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晓得他的名字,更没有人知道他被孤单单地冷落在一个墙角的长椅上。
石果的懊丧变得有些愤愤不平了,这不平多出于委屈:“按理说父亲受了多年的苦难和重压,也应该在这祖国的中心,在广场面前,在书画家云集的灯火辉煌的大厅中露面,让大家欢迎他、问候他。作为他的多少年来被人歧视的儿子,也可以享受一点光彩吧。”
但是,石鲁不那么做,他只是微笑地看着欢快的人群,静静地观赏着雄伟富丽的大会堂,似乎这样就心满意足了。
石果看看父亲,又看看那边正在拱手寒暄的名人大家,一种微妙的对比使他心中一震,忽然不觉得冷落和孤单了,相反,他感到了平静、充实和温暖。他暗自思忖:“我能陪伴着爸爸那自甘寂寞的心,也是一种幸福和骄傲。
(未完待续)
(责编: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