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与销售状况

2012-04-29段颖惠

新闻爱好者 2012年8期
关键词:传播渠道销售

段颖惠

【摘要】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主要包括民信局、大清邮局、客邮等邮运机构和各类报刊代办处,以及贴近民众的传播途径——阅报处、讲报所等。通过多种渠道的传播,清末报刊的销量甚为可观,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变革及公共舆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末报刊;传播渠道;销售

清末是近代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也是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曾视报刊和报人为“莠言乱政”、“斯文败类”的清政府,在20世纪初,改变了态度,开始支持和鼓励办报,甚至直接投入办报活动。从维新时期知识界办报的曲高和寡到新政时期官方的直接参与,清末报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全盛期,其发达程度可以通过报刊传播渠道与销售状况予以体现。

报刊传播渠道

清末报刊传播渠道主要包括民信局、大清邮局、客邮等邮运机构及各类报刊代办处,同时还包括贴近民众的传播途径——阅报处、讲报所等。

(一)报刊传播的邮运机构

民信局。兴起于明永乐时期,至清同治光绪年间进入全盛的私营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是大清邮政创办之前以及创办后一段时间内,承担民间通信业务的机构。据《清稗类钞》记载,从同治初年始,整个中国已达到“大而都会,小而镇市”,“东西南北,无不设立”民信局的盛况。[1]全盛时期的民信局达数千家,以寄递信件为主,亦有兼营派报纸、运送业、银行业及其他业务。民信局通过总局、分局、代理店的设置,以及各民信局之间的联营协作,形成了传播网络。清末时期,民信局对报刊的递送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民信局受到官办邮政的打压,但在1910年清朝灭亡前夕,各地民信局仍然有296家之多。20世纪初,全国大中城市共出版报刊200余种,这些报刊的运输原来都在民信业手中。[2]即使大清邮局创办之后,不少报刊依然借助民信局送递,“既不报验,亦不交付邮局,但装货篮由民局(民信局)搭附轮船运送”。[3]546

大清邮政。大清邮政建立于1897年,当时,除按海关辖区在全国划分邮区设立邮政总局外,内地各省城亦设邮政总局及分局,未设分局处设支局,并按各地情形分设代办所。自1901年至1911年,邮政局及邮政代办所的数目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各地邮政局所由1901年的176个迅速增加到1911年的6201个。随着清末邮政体系的创建,邮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愈益明显,也成为报刊递送的重要渠道,对官报而言尤其如此。20世纪初年,邮局不仅是官报的主要寄递渠道,还成为官报的代售处。此外,大清邮政也是民营报刊递送的重要渠道。据邮政部门相关文件记载,“整批邮件:登记按以下方式定期收取的邮费,即按照合同,将报纸捆扎成捆或装入筐中成批交给邮局,随同大清邮局的邮件到寄达地后,交给相关报馆指定的代办处。(第122号邮政通令)”[3]489当时不少民营报刊,甚至被清廷视为蛊惑人心者,也常利用邮局向外发送。清末发展起来的邮政系统,成为报刊发行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掌控在清廷手中的邮政机构,有时会成为查禁报刊传播的力量,不过其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客邮。客邮是列强在华投资兴办的邮政系统,主要为列强服务,亦兼营华人的部分邮政业务。清末各地的客邮局最多时达五六百处,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客邮在清末报刊流通中,尤其对被清廷查禁报刊的寄递作用比较突出。当时,海外报刊多为不容于清廷的维新派或革命派创办,清廷屡发谕旨禁销。于是,不少报刊就利用清廷势力不能触及的客邮向内地发行。浙江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浙江潮》,就利用日本在华邮政进行邮递。此刊曾表露:“近内地各处,多有来函嘱迳寄者,同人原可照办,惟邮费过重,日邮未通之地,每册有增至八分者,此后各代派所不如就近向总发行所订购为便。”[4]此外,诸如《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刊物,也常利用日本在华的邮政进行寄递。所以,虽然清廷禁令屡发不止,但“违禁”刊物却在内地流传不绝。

(二)各类代办点

除上述机构外,清末报刊传播的另一重要渠道,是自设的各类代办点(代售处)。当时报刊代办点有的为专营,有的则是其他机构或团体兼营。各地经营代售处的主要有:学堂、报馆、阅报处、书局、书社、书楼、书坊、书室、会馆、商号、刻字店、民间社团、民信局、进步人士、总派报处等。有些报刊的代办点还包括电报局、矿务局等新兴机构。它们或代派一种报刊,或兼营数种,为报刊的发行建立了广泛的传播网络。

清末报刊常以通告形式注明其在各地的代办点。如《警钟日报》1904年11月登载的24个代售处中,6个属个人代理,4个是书室、书楼、书社,4个为报馆、报社,4个是派报处,1个民信局,5个其他。《新民丛报》第25号声明的73个代办处中,书局、书庄、书林、书室,进步人士,商号社团,报馆分别占据了代办者的前四位。有的地方代办所设立之盛,已过度饱和,诸如,四川成都历年城内派售书报之人过多,以致均有停积,甚有每种停至百份未售的情况。[5]可见,清末报刊代售业务的繁盛。

(三)阅报社、讲报所

阅报社与讲报所是报刊在社会大众中传播的重要渠道,主要针对无力购报者及不识字群体。清末阅报社兴起于1901年,1904年至1908年达到高峰,主要因为日俄战争引发的立宪呼声的高涨所致。据《东方杂志》上的报道统计,1904年至1908年,各省(除京师外)的阅报社数目依次为河南19所,山东17所,直隶9所,广东6所,江西、福建各4所,江苏3所,浙江、四川各2所,湖北、安徽、吉林、广西各1所。有学者统计得出清末阅讲报所有220余家,此数据也许并不精确,但亦可反映出当时阅讲报所的兴盛。

清末阅报社订购的报刊大都种类较多。诸如,1903年,山东阅报社开办之时所备报刊就有31种之多,改良派、革命派报刊,官报等无所不包,涉及时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法律等多方面知识。1905年,天津林墨卿创办的讲报所,宣讲的书报有《敝帚千金》、《五种遗规》、《西史揽要》、《国民必读》、《京话日报》、《启蒙画报》以及各种新闻报、白话报。[6]

除阅讲报所之外,清末大量创办的宣讲所,常把报刊作为宣讲文本,因而宣讲所也成为报刊传播的一个渠道。诸如,1905年天津“天齐庙宣讲所”所讲报章有《大公报》、《京话日报》、《天津日日新闻》等。[7]

以上述发行渠道为依托,清末报刊得以在广大区域内传播,其影响已触及下层社会的广大民众。

报刊销售状况

借助这些渠道,清末报刊发行相对比较畅通,除与邮局(城市)、民信局(乡镇)以及海关、交通部门有所交涉外,较少受制于人。因而,清末报刊的销量相当可观。下面拟以官报和民营报刊为例尝试分析。

(一)官报

清末时期除清政府直接创办、发行的官报外,各省大都有地方官报。在报刊销售上,官报主要依靠清末各级政府以行政命令推动发行,自上而下按行政区划分摊派销。中央级别的官报按各省分配,省办报刊向所属府州县分摊。官报派发时,通常由官报局将数期报纸并作一起“包封”之后分发各属,再由各属向下转送。诸如,《四川官报》的分派为“大缺(县)一百份,中缺六十份,小缺四十份”。[8]据相关数据推算,省以上综合性官报,印数当在5000至1万多份不等。如,《四川官报》期印1.1万份,《晋报》1.13万份,《湖北官报》初期免费赠送,每期达2万份。而此时期的民营报刊,经常性印数能达万份以上的,南方只有《新闻报》和《东方杂志》等两三家,北方报刊中印数最高的《大公报》也只有四五千份。这样庞大的印发数量,使得官报在清末社会舆论力量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时各省创办的官报,传播范围并不限于一省之内。为扩大影响,官报在本省一般采取分派给下属各级机关,外省则采用赠送或推销的方式。诸如,《湖北官报》出版后,就由官派官销,除派送湖北各地外,还分送全国。《四川官报》发行后,除在四川各府厅州县派定销数外,还向周边几个省份如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等省推广,每省各100份。[9]《北洋官报》、《南洋官报》等大型官报的销售范围,更是不局限于所创省份。

清末行政力量对报刊发行的介入,扩大了官报的销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清末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的传播范围和力度。

(二)民营报刊

与官报派销不同,民营报刊的销量更能真实反映出清末报刊的销售情况。大体而言,据其影响力的大小,不同报刊的销量在几百、上千甚至上万份不等。创于内地的报刊,影响力尚可的大致销量都在几千份左右。如按各报最高销数统计,则《大公报》为5000余份,《时报》为5000余份,《东方杂志》为8000余份,《政论》为2000余份,《国风报》为3000份,《中国新报》为4000余份。[10]

创刊于海外的报刊,即使受到清廷的多方压制,依然会在内地大量销售,据《浙江潮》第六期称:“第一期第二期再版后未及一月又售罄,第三期前虽增印,亦已无存。现在索购者犹复纷纷不绝,同人竟无以报。”[11]当时被清廷明令禁止的报刊销量也都在几千至上万份。其最高销量分别为《清议报》4000份,《新民丛报》14000份,《河南》5000份,《民报》12000余份。

清末报刊的印发与销量蔚为可观,覆盖范围也相当广泛。当时,国内创办的报刊如《中外日报》、《时报》等曾远销欧洲。在内地发行的报刊已遍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同时,虽然各地对于报刊的容纳份数不同(大城市所销报刊的数量较多,小城镇份数较少),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各处所销报刊种类相对较多,无论是官报、维新报刊、革命报刊,还是白话报、小说月刊等均有销售。此外,清末报刊销售对象有向广大社会群体转移的趋势,打破了以往官方垄断信息的局面。1903年~1905年,南京、武汉、杭州等11座城镇,共订购报刊62种20227份,而11000余份多为私人订阅。其中创办早而持论平和的《申报》、《中外日报》、《新闻报》,订数分别为2242、1879、1308份,订阅者由官绅商学平分秋色,订阅杂志、期刊的则以新学界及学生居多。[12]1904年,扬州、常州、常熟县所订阅的二十几种报刊,其对象以学界为最,士人、官场、绅商等各占一部分。[13]清末报刊订阅者的身份反映出报刊触及和影响的群体主要是官绅商学,其中以学界较为突出。

借助较为发达的传播渠道,清末报刊销量比较可观,传播范围与影响群体也较为广泛。正是因为清末报刊拥有畅通的传播渠道和巨大的发行量,使得清末新思想、新知识得以广泛传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变革及公共舆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为周口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清末大众传媒与反教思想变迁”和周口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信局”[M].北京:中华书局,1984:2290.

[2]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36.

[3]仇润喜.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M].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9:546.

[4]本志简要告白[N].浙江潮,1903-03-20.

[5]书报之销售[N].警钟日报,1904-05-19.

[6]大开民智[N].大公报,1905-12-16.

[7]纪宣讲所[N].大公报,1905-08-15;热心宣讲[N].大公报,1906-06-01;分门演说[N].大公报,1906-06-03.

[8]李斯颐.清末10年官报活动概貌[A].新闻研究资料(总第五十五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36.

[9]各省报界汇志[N].东方杂志,1904(6).

[10]罗福惠.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2.

[11]本志紧要广告[N].浙江潮第六期,1903-08-12.

[12]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G].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525.

[13]扬州新闻杂志销售表[N].时报,1904-07-16;常州新闻杂志销数表[N].时报,1904-08-25;常熟县各报销数表[N].时报,1904-09-23.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公共理论教研部)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传播渠道销售
这四个字决定销售成败
给人带来快乐的袜子,一年销售1亿美金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新媒体传播渠道探析
如何提高科技新闻传播效果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析
基于网络社群视阙的公益广告宣传策略
让爱温润人们的心灵
论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
销售数字
品牌销售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