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报网融合给新闻摄影带来的机遇
2012-04-29杨峰
杨峰
10年前,汹涌而来的网络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报界同仁有人喊“狼来了”、“都市报的冬天来了”,摄影记者险些“丢了饭碗”。但是,10年过去了,全国各家都市报无论编采还是广告,都在健康稳步地提升,互联网、微博的广泛应用,特别是3G、4G的出现,并没有阻挡住传统媒体前进的脚步。新闻摄影更是人才辈出,作品水平日益提高,图片传播形式多样,所以,笔者认为,报网融合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报网融合,内容为王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网络还是纸媒,读者看的是内容,关心的是新闻,是新闻事件的发展和结果,而不光只图一个形式。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虽然带来了冲击,但并不致命,传统媒体仍旧过着“暖冬”的日子。是什么力量支撑了传统媒体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甚至是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为王”!
报纸是新闻纸,没有新闻的报纸是没有生命力的,新闻图片作为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其内容更应摆在第一位,要选择一条报网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就要坚持内容为王,用产品的内在品质赢得受众的信赖和支持,做出新闻的深度、厚度、准确度和可信度。大河报近几年在全国性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的作品足以说明这一问题。无论是反映“毒奶事件”的《奶农忍痛倒奶》,还是反映就业难的《挤破大门“抢饭碗”》等一大批作品,都是把镜头对准了老百姓,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坚持贴近读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大河报选择了政府和群众都关心的焦点、热点事件,把报纸的单向传播变为吸引读者参与的社会活动,架起了政府和市民之间的桥梁。既传达了政府的意图,也吸引了群众的积极参与。既为政府分忧,又替百姓解难。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促进报业的发展,就必须坚守媒体的价值本体。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要坚持内容为王,特别是都市报更要做好民生报道,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阵痛期、社会转型期,新闻报道要致力于解决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民生方面的摄影报道不能满足于报道生活琐事,要从更高的层次来分析百姓生活,找出党的政策和百姓之间的关联点。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关系、“报道与炒作”的关系,摄影记者要讲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彰显社会责任,传递人文关怀。大河报记者拍摄的《讨薪的民工》表现了30多名工人堵住欠他们工钱的公司老板的豪华座驾讨要工资、回家过年的事,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后经河南省清欠办、省劳动保障监察总队的协调,得以解决,工人们领到了拖欠的工资,最终讨薪事件得以圆满解决。这次报道,从报纸版面到网络,引起了读者和网友的强烈反应,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同桌吃饭”,都市报在报道上、呈现方式上、思想体现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摄影记者要一专多能
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摄影记者的转化带来了契机。新媒体的出现,传播形式的多样化,要求摄影记者要一专多能,从开车到拍摄,然后到文字采访、编辑、传输等,这一系列过程对多年来一直只知道拿着相机拍照片的专业记者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回顾中国的新闻摄影,特别是纸质媒体,从开始的“重文轻图”到后来的“两翼齐飞”,再到现在的“读图时代”,可以看得出:形象新闻在视觉文化的氛围中,越来越被媒体重视。
记者队伍,从开始的部队转业干部、基层文化馆员,再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大学、江西大学、武汉大学等开设的摄影专修班,培养了大批摄影人才,一直到现在,大学本科、硕士等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了新闻摄影队伍中来,而且成为骨干,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大河报创刊初期,记者每天要拍摄很多胶片,然后冲洗,急匆匆放大好照片,送到编前会上,一张张过目、挑选,扫描后才能上版。1998年,笔者被派往曼谷采访亚运会,那时的数码技术还不成熟,每天拿着刚冲印好的照片去扫描,然后再传到国内,到了2000年,笔者再次被派到悉尼采访奥运会时,已是“鸟枪换炮”了,笔者带着尼康D1数码相机,现场拍照、现场传输,为编辑组版、发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数码图片出现后,使照片的生产、传播优势远远超越了纸质媒体的局限,并被各方所喜爱。同时,媒体专业摄影记者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新技术的出现,使网络时代摄影记者必须向“多栖化”转变。
新媒体时代的优胜劣汰,不是简单的器材和技术之争,是记者本身综合素质的全面较量和提升。笔者认为,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中国有句话叫不破不立,摄影记者要彻底丢掉那些落后的、传统的观念,要培养和建立新的网络情怀,提高网络素养,摈弃守旧心理,创造崭新的网络世界。
其次,要脚踏实地学习新技术。数码相机的功能日趋先进,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摄影记者一专多能,首先要保住“专”,“专”是看家本领,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拍好照片,捕捉最佳瞬间,产生最轰动的社会效应。“多能”,就要求摄影记者博学多识,能文善武,能拍会写,左右逢源,彻底甩掉“摄影队伍是一支没有文化的队伍”这顶帽子。大河报有位首席记者叫张鸿飞,他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新闻稿件,署名:张鸿飞文/图,时间长了,人们管他叫“张文图”,意思是说他连拍照到写文字一人包揽。网络时代我们需要这样一专多能的记者。
此外,都市报摄影记者要改变对纸质媒体的单一依赖,力求最大限度地与网络融合互动,寻求在报纸和网络上发挥图片优势的新思路、新方法。
报网融合为专题摄影提供了全新的展示平台
多年以来,纸质媒体为新闻摄影提供了展现的空间,读图时代更是让图片占据了千金难买的头版位置。就郑州而言,同城媒体的竞争,首先表现在“封面化”的图片应用,“眼球之战”此起彼伏,但是,报纸毕竟版面有限,满足不了大众对新闻事件的信息需求,更何况有的广告客户不惜重金买下头版,数码相机拍下的大量新闻图片就更没了出路,而网络可以容纳比报纸版面大无数倍的分量,无疑给专题摄影提供了全新的展示平台。网络的超大容量让受众有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报网融合可以使网络图片的传播更加快捷、更加生动,更富有吸引力。
怎样拍好新媒体时代的专题摄影是对记者提出的新的挑战和要求。大河报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创办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图说中原》摄影专版。
首先在题材的选择方面,要具有典型性和故事性。视觉语言是新闻摄影传递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具有文字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作品表现人物或者事件追求典型性、生动性,而新闻摄影更是如此,茫茫人海、形象各异,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摄影记者应该独具慧眼,在繁杂的事件当中,把最具典型性的人物和瞬间捕捉下来,传播出去。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出的“最美女校长李灵”就是成功的一例。2002年,刚从河南淮阳师范学院毕业的李灵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办学的念头,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她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为了孩子们能像其他学校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阅读,李灵趁着暑假,向爸爸要了200元钱只身来到郑州,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开始收购教辅和儿童读物。这一情景被记者发现了,拍下了她骑着破三轮车走街串巷、拿着秤一斤斤回收旧书本的镜头。这是一例非常成功的专题摄影报道,从视觉语言、画面效果到故事情节、文字描述都无可挑剔。
其次,专题摄影报道要具备可延伸可扩展因素。近两年,都市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对网络的冲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深度报道”,专题摄影恰恰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深度上大做文章。譬如,大河报在做“淅川移民”重大题材的报道上,先后追踪两年,从第一批移民远离故土、惜别家园,到第二批移民乔迁新家、安居乐业,进行了深度报道,既注重了整体,又关注了细节,张张照片生动感人。
新媒体的出现和繁荣,对都市报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摄影记者要注重自身素质和技术的提升,抓住机遇,拥抱分享新媒体,使报网融合时代的新闻摄影再创辉煌!
(作者为大河报图片总监)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