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环境

2012-04-29任宝旗

新闻爱好者 2012年8期
关键词:创新环境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

任宝旗

【摘要】由于市场的恶性竞争,为了“出成绩,出新闻”,当代新闻编辑仍然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而导致新闻编辑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在提高编辑工作者自身素养的同时,如何为编辑工作者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创新环境

随着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媒体电视和报纸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观众在接受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的时候,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网络,网络对于青年一代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传统的新闻媒体如何在新的时代获取新的内容和活力,是电视媒体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电视新闻编辑由于传统观念、固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显得有些落后和保守,存在着内容空洞、缺乏时效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编辑为了追求新闻的受众效果,人为地编造一些新闻,或夸大新闻的真实性,使本已困窘的电视新闻无疑是雪上加霜。基于此等现实,笔者对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阐释,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和借鉴。

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闻内容的空洞。当下新闻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使受众没有新鲜感,如思想陈旧、画面单调、内容单一、生涩难懂等,一些电视新闻只起到了传达的作用,把新闻的信息简单地传达给受众,根本不考虑受众的喜好,造成了新闻传达给受众,受众却不愿意接受的现实,使新闻传达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不仅无法给观众带来享受,也无法让观众快乐地接受信息,达不到新闻传达的效果。

新闻传达缺乏时效性。在部分新闻里,常会出现诸如“最近”、“不久前”等模糊性的词语,缺乏准确的时间,使新闻的及时性、时间的准确性不能最有效地表达,使受众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感觉不到新闻的“新”。还有些新闻画面过于单一,这样与网络相比,其自身的优势就成了劣势,使本来动态的画面成了一张白纸,毫无美感可言。

新闻编选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在新闻策划的过程中,一些新闻策划者对语义进行分析的时候,把新闻等同于新闻和策划的叠加,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新闻和策划进行简单的辨析,事实上,也就等同于人为地编造了一些所谓的新闻。[1]这样就造成了新闻编写的盲目性和不准确性,容易导致报道出来的新闻缺乏真实性,造成对受众的错误引导。更有甚者,一些编辑在对新闻的编写过程中,为了增加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人为地夸大新闻事件的各种因素,以造成所谓的大新闻,虽然内容“精彩”,但却失去了新闻本身的意义。

人为安排新闻事件。有些新闻策划者出于功利性的考虑,精心策划,刻意安排一些所谓的新闻事件,而这些事件并非日常运转所自然产生的新闻事件,它是由人与人之间出于一种功利需要而建立的某种联系,通过这种联系达到各自的目的,最终产生人为新闻现象,或称作某种程度的炒作新闻,这种新闻没有实际的新闻价值,只是新闻策划者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形成的新闻现象。有些学者称此新闻为“假新闻”。这种假新闻在新闻编写过程中很常见,对新闻系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原则,也对受众造成了误导,从长远来看,其对整个新闻系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盲目炒作所产生的新闻效应。某些电视新闻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或制造“卖点”来迎合受众需要,人为地编写一些受众喜欢的暴力、八卦性的新闻来达到所谓的新闻效果,或针对某一个新闻人物长篇累牍地报道一些没有新闻意义的内容,这种做法不仅侵犯了新闻人物的权益,更损害了新闻界的形象,对新闻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2]更有甚者,有些新闻策划者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故意夸大新闻的某些因素,对一些无关的细节大肆渲染,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无关细节扩大化,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对新闻界产生了极坏的社会效应。其报道手法、报道角度都违反了新闻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环境的构建

电视新闻受网络及现代媒体的冲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内容空洞、缺乏时效、人为编造、盲目炒作等问题,针对这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题目选择上的创新:

一是选题要面向整个世界。21世纪是个多元化、多极化的社会,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新闻题目时不仅要面向国内,而且要面向国外,把眼光放得更深、更远、更广。从新闻的受众群体来讲,新闻的受众不仅面向社会高端群体,更要面向社会底层世界,只有涉猎范围广和深才能选择出好的新闻,从而制作出受众喜欢的新闻题目。

二是选题要小,切口要深。首先,在遇到突发性的新闻时,要从其社会意义、现实意义上进行考虑,以求增强其社会的影响面。对突发性的新闻首先要注重时效性和及时性,与此同时要深挖其前因后果,阐释其深层原因和由此产生的实际意义及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一些关键因素,这样就能产生出人意料的社会效应,更有利于新闻的后续报道和相关报道的挖掘。

其次,对当下正在发生的新闻要侧重于对其背景的分析与挖掘。以往新闻往往过于描述其经过和具体做法,而忽视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深挖其根源可以使人们对新闻本身有一个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对受众产生启示和警示作用。

再次,对个性和典型的新闻要注重分析其原因。对典型的新闻不能仅注重其表面的现象和最终的结果,还要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最后,对报道的新闻要考虑其社会导向。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新闻题目时要考虑其社会的引导方向,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从社会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受众引向一个良性的、健康的轨道,以求产生正向的社会影响。而不能为了一时或某些个体的利益而违背新闻公德和新闻职业道德,作出有违社会良心的虚假报道。

在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上进行创新:

首先,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上,要注重考虑观众的品位。由于当下电视节目、电视内容的繁多,使得观众被动地接受一系列的画面,有些画面并非是观众所喜欢的,加上观众看电视时往往是为了休息或娱乐,因此在选择电视节目时,有太多的随意性和不假思索性,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制作出来的新闻节目要迎合观众的需要,使报道的新闻既不能粗糙生硬,也不能柔情似水;它要求既要有刚性的说服力,又要有贴近人们生活的通俗话语,如果语言太专业,观众在看新闻时会感觉太累;而如果新闻语言过于简单,那么新闻就失去了其自身的特点和专业权威。因此要求新闻编辑多方面考虑对新闻内容加以整合和选择,使报道的新闻既有专业性,又能为受众所理解和接受。

其次,新闻语言要简练和通俗。做到真诚、真实、通俗易懂,并符合大众口味。不能过多地粉饰和卖弄,在新闻画面的选择上,要精简,不可有多余和无用的东西,注重报道画面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充分考虑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加大电视新闻内容的信息含量:

首先,电视新闻信息的选择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无效的或与新闻主体无关联的要坚决删除,以免由此误导受众,分散受众对新闻主体信息的理解与吸收。[3]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在进行信息编辑时要慎之又慎,做到新闻简明扼要,使新闻没有多余的信息,让读者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其次,对新闻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在单位时间内使受众接收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不仅要简明扼要,更要对与主题有关的信息进行丰富和诠释。尤其对一些关键性的环节,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无法表达清楚时,可以根据新闻链接来描述一些相关性的背景材料,使受众对主题新闻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使新闻有因有果,保证新闻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同时又能使受众感受深广,理解细密。

(四)表现形式的创新性

首先,新闻在表现形式上,观众接收效果要好。电视传播过程是多形式、多通道的表现形式,它是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情况下,一并发向受众,与单个信息输出相比,使观众的整体接收效果明显,减轻了受众单个通道接收的压力。

其次,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图形元素,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电视传播可以把文字、图表、动画等组合起来编辑成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样受众在接受新闻时就会容易理解,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相对简单,易于接受和理解。

再次,要以观众为对象,尽量满足观众需要,以增加收视率。电视节目编排过程中,运用“单元式结构”把常规性报道和新闻简讯有机结合起来,把独条新闻和组合式报道相互穿插、综合性消息和地区性或专业性报道集中起来,形成单个小的“信息单元”,使节目在播出时更有章法和节奏。

对整档新闻节目进行编排上的创新:

新闻编排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播出质量和效果,无论新闻头条的设计、新闻节奏的处理、编前语和编后语的规划,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新闻的整体质量。因此,在这一点上编排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编写水平。

首先,新闻头条非常关键,在编排头条新闻时,要正确把握观众的喜好。新闻头条引领着新闻的方向,引导着人们的思维,尤其对一些国家政策和时事的报道更能体现出新闻头条的重要性。一个重要的头条新闻可能是这一天或这一段时间观众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其次,要把握好新闻的节奏,使新闻播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观众在感受新闻时,如同身临其境,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从而达到一种预期的目的。相反,如果新闻没有节奏,整个新闻平铺直叙,就会使观众产生厌烦,从而放弃对该节目的收看。

再次,在新闻串联编辑方面,也要培养必要的创新性。采用串联词时可以将新闻条与条进行前后的连接,使多条新闻前后贯穿,组成一个整体,从而激发起受众的兴趣。

当下社会,传统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创新是电视新闻的重要出路,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根据电视的特色,从题目选择、内容编排、信息数量的控制到表现形式的甄别,以及档次的安排上都要精益求精,唯有如此,电视新闻才能走出困境,重现生机。

[本文为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立项课题《对媒介融合时代中媒体间的交互性研究》(项目编号:11240045012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素英,李立岩,尹悦.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能与技巧[J].青年记者,2007(6).

[2]杜慧杰,徐婧英.浅论电视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J].新闻传播,2006(7).

[3]唐飞.浅谈如何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J].科技信息,2007(36).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新闻传媒系)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创新环境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浅析
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编辑转型的影响
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实现苏北经济行稳致远发展研究
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模式分析与创新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分析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