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记
2012-04-29杨敏
杨敏
军歌的原型是《八路军进行曲》
2010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创作者公木的百年诞辰纪念。公木本名张松如,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是著名诗人、学者。公木曾参与修订《东方红》歌词,创作电影《桥》、《白毛女》、《英雄儿女》的主题歌歌词。
2010年6月,公木夫人吴翔提供了公木创作于1939年的《八路军进行曲》歌词,以及公木上世纪60年代在吉林大学工作期间的一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手稿,同是一首歌,但歌词相异。
改动最多的一句歌词,是1939年原始歌词版本里“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一句,在1949年的版本中变成“全中国人民彻底解放”;在1964年拍摄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攻入上海的解放军战士脱口唱出的是“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现在人们熟知的军歌版本则为“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在1949年版本中,歌词最后一句为“争取民主自由,争取民族解放”,但如今的歌词是“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对于军歌歌词何时被修改,又因何被修改?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军乐史研究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李诗原说,这些属于国家高级机密,因为1950年以后的军事档案还未解密,需请示中央军委批复之后才能查阅。
1939年诞生于延安之后唱响各抗日根据地
1938年的延安,燃烧着自由与民主的圣火。这一年,公木来到延安,先是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被调到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
1939年1月,公木结识了作曲家郑律成。郑律成有心与公木合作,写一组大合唱的歌。一个星期之内,公木一口气完成了《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八路军与新四军》等8首歌曲的歌词写作。公木每写完一首,郑律成就拿去编曲。10月,《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编曲始告完成。
1939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由郑律成亲自指挥,在延安中央大礼堂进行专场演奏。很快,这些刚劲嘹亮的歌曲在战士中流传开来,尤其是《八路军进行曲》,铿锵有力,气势恢宏,深得战士青睐。
《八路军进行曲》不仅在各抗日根据地唱得响亮,甚至在抗战后期连国民党的部队也爱唱。
词作者公木的坎坷命运
1942年10月,公木调往鲁艺任教。此时,反自由主义运动已在鲁艺的校园弥漫开来。公木的诗歌《大围墙》、《小围墙》因为有“讽刺首长之嫌”,被定为“反动文章”的代表作。由他参与组建的文艺团体——鹰社,被作为“特务集团”挖了出来。随后,公木在北师大读书期间因参加学生运动、两次被捕入狱的经历被重新提了出来。时隔30多年,1979年的一天,公木在课堂上对着台下年轻的面孔讲到延安,他突然哭了,泣不成声。
建国后的公木,一次又一次地被卷入各种政治运动。1958年4月,公木被划为“右派”。1963年5月,公木被摘去“右派”帽子,在此之前,他已调任吉林大学中文系工作。1966年“文革”开始后,公木再次遭遇批判。1981年,公木在《公木诗选》的后记中写道:“自1958年以后,便再不曾真正写过诗。”
1988年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文革”时期,江青发动群众对实际上是代军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进行修改。当时吉林省革委会在省委党校专门成立了修改军歌的工作小组,认为现行军歌歌词没有提“党的领导”。公木作为摘帽“右派”也参与其中,但他从始至终都坐在最后一排,不说一句话,最后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对于后来多个版本的歌词,公木曾向夫人吴翔表示:“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原来的词,但改词是国家需要,我服从就是。”
1998年,公木去世,他的墓碑上甚至没有生卒年月,但工整地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原始歌词。
链接:军歌最初原词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像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善战的铁军(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民众(人民)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永远抵抗(英勇战斗),
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反动派消灭干净),
自由(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抗战(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敌人的后方(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华北的原野(向最后的胜利),
向塞外的山冈(向全国的解放)!
(注:括号内的词是改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