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样的白族女人 景宜

2012-04-29辛向东

大理文化 2012年9期
关键词:茶马白族古道

辛向东

采访手记:采访著名白族作家景宜,是在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在苍山饭店的茶吧内进行的。因为笔者多次采访过这位“最会讲故事的金花”,一见面就直奔主题。采访过程中她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谈到情深处她的眼里还不时流出激动的泪花。接受完笔者的采访,景宜即匆匆离去,赶乘回北京的飞机,因为即将于6月29日开幕的第五届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她将出任论坛的“形象大使”。

她是喝着苍山的溪水长大的白族女人,她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在大理三月街的大青树下听赶马人讲传奇故事,美丽的湖光山色云蒸霞蔚,云雾在日月的光辉中变幻成无数美丽的云彩。这些云霞飘在苍山顶上,引动过她儿时的无数梦想,她总在想,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走出大理,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有没有赶马人讲述的那样精彩……从1981年她离开大理,到鲁院深造,再后来留在京城,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她由一个羞涩的美丽少女变成一个睿智的中年知识女性,她的照片登上了《中华儿女》杂志的封面,而且该刊在头条专访中还称她为“最会讲故事的金花”;同时,她被新浪网评价为“堪称中国民族题材电视剧的首席编剧”!

她,就是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社长、著名白族女作家景宜。

如今,景宜集作家和电视编剧、总制片人于一身,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谁有美丽的红指甲》,中篇小说《古代民歌和十四岁的孩子》,短篇小说《雪》、《骑鱼的女人》、《岸上的秋天》。长篇报告文学《金色喜玛拉雅》、《节日与生存》、《东方大峡谷》,《茶王》。《谁有美丽的红指甲》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小说集获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一等奖。由她担任编剧和制片人的20集大型民族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2005年5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她担任编剧和制片人的另一部25集的民族题材电视剧《金凤花开》于2009年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作为当年央视压轴大戏,该剧以民族史诗般的恢弘气势,震撼心灵的精彩故事,成为近年来优秀电视剧中的扛鼎之作,也是近年来第一部登陆央视黄金时段的云南大片。三年之内两部电视剧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景宜创造了建国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的最高收视率,被称为“当下编剧界可望而不可及的标新人物”!

“我能走到今天,我首先要感谢我故乡大理的父老乡亲!我经常把自己比喻成是苍山洱海的女儿!我从小生活在苍山洱海间,我的母亲用白语教我吃奶、走路,告诉我花的名字,告诉我苍山十九峰每一座山峰的名字,给我讲述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许多趣事!”景宜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颇多感触。

景宜记得,她的老保姆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守寡的白族老妇,她姓严,是大理喜洲人。她从小没有父母,兄妹三人都在白族商帮永昌祥家帮工,两个哥哥在账房里工作,而她因会绣花和做一手白族的好菜成为严老爷身边的佣人。她17岁嫁人,出嫁不到半个月她的男人就给严老爷家赶马,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去了缅甸,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景宜母亲的老家在大理鹤庆,景宜童年的时候经常跟外公到一个叫做松桂的地方去卖骡马。松桂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古驿站,从大理去往迪庆、西藏拉萨的马帮都要路过这里,在她老家的鹤庆城里,和她外公一样的老人很多是茶马古道上的老藏客。因此,景宜家门前的两条路构成了她后来写作小说和电视剧的生活基础。到现在多少年过去了,可是景宜还清楚地记得,她小时候在苍山脚下的村头大青树下,那位著名的民间艺人、大本曲演奏家杨汉老先生,弹奏起凄美的三弦,在那些聆听者中,有一个如痴如醉的小女孩就是景宜。她还记得,剑川县有一位叫陈永发的民间美术家,他专门收集各种各样的民间图案,最早是他让景宜知道了一个民族的视觉审美,这些对她以后从事电视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景宜在大理参加了工作,她成为大理州民族歌舞团的一位演员兼创作员。初涉文坛的她就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小鸟,并没有满足于这份当时被人羡慕得不得了的好工作,而是在执着地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1981年,景宜因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有机会进入了鲁迅文学院学习深造。在学校她得到了丁玲、玛拉沁夫、艾青等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大师的帮助指导,聆听了他们的教诲,使她受益匪浅。她的中短篇小说《谁有美丽的红指甲》、《骑鱼的女人》在全国获奖以后,就完全开始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生涯。在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景宜的作品主要是写以苍山、洱海为背景的白族人的生活故事。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她被调到了国家民委电视宣传中心从事电视工作,同时又被派驻中央电视台,去分管该台的一档少数民族节目《中国民族》节目,于是她就开始了面向全国少数民族工作的历程。她开始从一个土生土长的白族作家进入到一个更开阔的疆域,一个更高的平台。她创作的“民族题材”概念从白族转变为“大民族”或者说整个中华民族,她穿行在各民族的文化境界里,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去思考民族的精神、民族的交融、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或喜或忧,或欢笑或流泪,但她感受得更多的是振奋与希望。

正是这段经历,使景宜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大舞台。从初期的获奖作品《谁有美丽的红指甲》、《骑鱼的女人》到九十年代出版的纪实文学和长篇小说都是这样,如《金色的喜马拉雅》写的是藏医和藏药,《东方大峡谷》写的是怒江傈僳族,《节日与生存》写的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直到后来写的长篇小说《茶马古道》、《白族世家》已由过去单一的描写一个民族的生活到多民族的融合。

一位当代著名评论家曾这样评论景宜的作品:“景宜的作品不以数量的繁多而著称,而是以对少数民族妇女生活的前卫意识的觉醒的深层次的刻画描写,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崭新的人物群像而被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景宜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德等多种文字,她的小传被收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辞典》、《世界女作家大辞典》、《二十世纪世界著名女作家大辞典》等,她也先后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

有了“触电”的经历,景宜迅速成为一名从戏剧舞台走向社会又从社会走向荧屏的作家。2000年,景宜作为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栏目的嘉宾主持,对“三月街”民族节进行了现场直播,在整个节目的主持中她所表达的也是对故乡和土地的依恋,整个直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到最后她却站在大青树下流泪了。

“因为我觉得大青树就像土地的灵魂,就像我们民族的灵魂,不管时光怎么流逝,世事怎样变迁,大青树依然葳蕤、我们的民族愈加发达兴旺,故乡的苍山依然那么苍翠,洱海依然那么碧蓝。这些让我感到激动!”

2001年春天,景宜决定把她小时候就听说过的,长大以后又反复考察过的茶马古道上的一个个传奇人物以及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搬上荧屏,让更多的人理解云南、了解大理,感受茶马古道的神韵。2002年她完成了《茶马古道》的剧本,2004年9月正式在北京开机。在剧中她身兼三职,即该剧的编剧、制片,同时还出演了拉萨巨商尼玛次仁的妻子阿密娜这一角色。由于她的作家经历和对民族生活的关照与积累,所以在《茶马古道》这部电视剧里描写起多民族的生活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剧中通过藏、白、回、汉、彝、纳西、傈僳、普米、珞巴等9个民族人物的命运,着力表现的一个主题就是民族的“共同生存”,歌颂了伟大的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

2009年,景宜领衔创作的另一部25集大型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金凤花开》被列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剧目之一,在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金凤花开》讲述了白族姑娘金凤从一个穷苦赶马人的女儿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民族工作者的故事,通过金凤参加中央访问团在云南民族地区的斗争经历,描绘了一幅新中国建立初期边疆各民族人民跟着共产党走,建设和谐家园的壮丽画卷。剧中优美的主题歌和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民俗节日也成为烘托主题故事的优美背景。

“我不仅为自己是白族作家而自豪,更为自己能写作和拍摄民族题材的电视剧而自豪!”景宜每次接受记者的采访都快人快语,操着一口浓浓的乡音。

景宜,一个敢爱敢恨,个性鲜明,追求卓越的白族女人;一个胸怀“大民族”概念,又依恋和挚爱着养育她的苍洱故土的“别样”的白族女人!

今年5月18日至6月30日,由景宜编剧并担任总制片的大型民族题材三十集电视连续剧《茶颂》在滇西拍摄。这也是景宜继《茶马古道》、《金凤花开》之后的第三部与大理密切相关,突出中华民族大团结这一主题的电视剧。

景宜说:“要做一个人民的艺术家就必须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边疆山寨,和各民族的百姓乡亲生息在一起,血脉相连。我们有责任让民族题材的电视剧成为文化大发展的繁荣的时代的一道风景线,要突出民族题材电视剧源于边疆各民族、源于民族生活,植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个特点。所以,我们把《茶颂》的开机仪式放在了边远的澜沧县惠民乡景迈山,开机那天,当地布朗族、拉祜族、傣族、佤族、哈尼族等群众都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来到现场,打起象脚鼓,跳起民族舞,连两位援藏老干部也前来祝贺,场面令我十分感动。”

作为一个白族艺术家,虽然在外工作生活多年,但是仍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和大理的父老乡亲以及大理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景宜说大理永远是她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丰厚的土壤,所以,大理不仅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是她艺术创作的大后方。

总投资达4000多万元的《茶颂》是由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与中共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及普洱市筋辉集团公司联合摄制的民族题材电视剧。《茶颂》该剧主要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百年间,云南各民族用茶叶支援西藏,两地各族人民同心协力抵御外辱、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故事。景宜说:“好多人都喜欢喝茶,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茶叶是怎么生产的。甚至觉得茶叶一直有一种‘神秘感,如普洱市景迈山一代的布朗族群众就尊称他们种植茶叶的祖先为“吧岩冷”。当然有很多的人认为好茶出在普洱,其实,我们大理的茶叶品质是最好了。因为有了‘下关风,大理茶叶的储存经年累月。电视剧中我写到的100多年前大理出过一种叫“南诏宝红”名贵茶,就是我从藏文和傣文的典籍记载里了解到的,还有当时的‘南诏古茶坊也是有名的茶行,这些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历史符号。”

景宜认为,茶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她花了6年多的时间来创作了这部剧本,希望能以一种情感价值来展现人道主义关怀。剧中层次丰富的场景,再现了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再现了19世纪边疆茶市、普洱古茶园、大理南诏古茶坊、思茅官茶局、勐撒宣抚司及海关、驿站、寺院等历史遗迹。各民族风情迥异的茶礼茶宴、民情风俗、民族歌舞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部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中国文化大片。

电视剧《茶颂》的导演王文杰是中国当代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首席名牌导演,也是继《茶马古道》后,他再度与景宜合作。王导信心十足地称《茶颂》将超越《茶马古道》。本片男主角西南茶政使段子苴由实力派男演员罗刚扮演,为了剧中角色,罗刚第一次剃了光头,罗刚说:“拿到剧本的时候我真的就爱上了剧中角色,因为我有着二十多年的茶龄,对茶叶有着很深的感情了。”当红女星王力可出演女一号普洱勐撒宣抚司掌印夫人南波娅,著名影视明星梁冠华扮演掌管天下名茶,谙熟中国茶道的宫廷膳茶房大太监,“老戏骨”陈逸恒出演署理云贵总督巴图鲁有很多出彩的地方,国家一级美术设计苏雅拉图、著名录音师佟恩克夫、摄影师谢宝军、高向东等都参加了这部剧的拍摄。

除此之外,还有藏族、壮族、布朗族、彝族、傣族、白族、佤族等各民族演员参加拍摄。景宜希望,《茶颂》作为一部传播中国和谐思想的茶文化大片,对提高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着极大的社会作用。为了感谢普洱市景迈山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剧组的支持,剧组离开的时候,将投入300多万元搭建的场景,无偿赠送给了当地政府,作为一个景点向游人开放。

拍摄完《茶颂》,接下来,景宜准备拍摄的下一部大理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是《喜洲的早晨》,主要是讲述西南联大迁到喜洲镇影响了白族世家儿女的故事。

谈到最满意的作品,景宜淡然说道:“最好的作品,对我而言永远在下一部”!

责任编辑 左家琦

猜你喜欢

茶马白族古道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茶马古道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骑行“茶马古道”
白族敬酒歌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
茶马古道
访茶马古道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