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精、更浓、更亲的“腌笃鲜”
2012-04-29玛瑙
玛瑙
沉甸甸硬邦邦的历史剧演过了,枯涩涩冷冰冰的实验剧演过了,温吞吞甜腻腻的白领剧演过了,痒兮兮酸溜溜的搞笑剧演过了,阴沉沉吓丝丝的悬疑剧也演过了……就算是要排队,也该排到暖烘烘闹腾腾的平民戏了。台上皆为小人物,台下都是老百姓,这种场面终于出现在了话剧剧场,出现在了2012年6月25日晚的上戏剧院,笔者除了获得一种久违的回忆,更有一丝愿望成真的惊喜。
海派原创现实主义舞台剧《柏阿姨的一天》以沪上著名人民调解员、人称当代“老娘舅”的柏万青的四个真实故事,即“贞操门”事件、巧解忧郁症、中国“奥普拉”和“大墙里的情书”加以整合,予以艺术加工,并将柏阿姨与丈夫“毛毛”的情感戏作为穿插、贯串而成。全剧以柏阿姨一句“贞操是女孩子献给婆家的最好陪嫁”所引起的争议开场,高潮则落在“大墙里的情书”这段戏上。在“大墙里的情书”中,柏阿姨以丰富的调解经验和出色的创意,让七位来沪打工仔的妻子、恋人用写情书的方式,使他们的丈夫、男友重拾信心和生活希望。七封真情流露的情书,深深打动了大墙内的七位男人,也深深打动了观众席中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笔者确定,与其说这个高潮是出在台上,还不如说是出在台下更为妥当,因为当天这七位剧中人物原型恰好期满释放了。尤其是柏阿姨谢幕时刻的上台,让剧情高潮不仅延续,而且大大升温。台上台下高潮接续,排山倒海,这可是99.9%的历史剧、实验剧、白领剧、搞笑剧、悬疑剧硬造不能,梦寐难得的效果。
静安现代戏剧谷策划排演该剧,并特邀拥有“香港戏剧教父”美称的毛俊辉执导,张芝华、田蕤、孙宁芳等沪上知名演员担纲。毛俊辉除有“教父”地位,更具平民意识,他不仅曾多次携作品来沪演出,且与内地也有多次成功合作。2004年,毛俊辉携粤语音乐剧《酸酸甜甜香港地》献演于天蟾逸夫舞台,将香港平民百姓的生活状貌、情感起伏演绎得纤毫毕现、活色生香,令上海的观众动容生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地域不同,人性相通。凭这一剧,邀毛俊辉执导《柏阿姨的一天》就是极明智的选择。果然,“让观众看到戏、看到演员,看不到导演”的理念,实为毛俊辉从《酸酸甜甜香港地》的延伸,剧场效果证明理想。而“小人物专业户”张芝华以及田蕤、孙宁芳等人的生活化演技,在导演的理念引导下得到充分发挥,基本完成了任务。
不过,取材于真人真事的话剧,尤其是演一位还在欢蹦乱跳的名人,其难度是客观存在的。在“还原生活真实”与“注入理念情感”两者之间,编导演都选择了前者,于是在获得预想效果的同时,也使该剧的戏剧性和思想性受到一定限制,也让前半段的剧情一度陷于沉闷、后半段的高潮缺乏动力。根据这一理念设计的四个串糖葫芦的戏剧结构,也稍嫌简单,难与柏阿姨日理千机、错综纠缠的工作生活实际形成对应。不靠戏剧结构的设计,只靠演员的台词和表演,是很难形成理想的情节冲突和戏剧张力的。张芝华的“小人物”形象在电视剧《儿女情长》中发挥得风生水起,但在该剧中与人物的气质依然有着距离。她虽演出了热情和稳重,但“冲势”不足,“霸气”较弱。首演结束柏阿姨登台,其气场马上盖过作为专业演员的张芝华,令后者反而有些忸怩起来。毕竟,柏阿姨只有这么一个。但这种情况出现在刚刚落幕之后,使观众马上会将演员表演和真实人物产生对比,并不利于戏剧本身。
话剧要真正面向大众、走入百姓,降低票价只是外部手段之一,关键则在内容、主题必须紧贴百姓身心。毛俊辉说“我真正关心的是作品是否真能接触到这个时代最广大的老百姓。”张芝华说:“我们带着虔诚的心走进老百姓中去,把舞台上的戏剧演出生活的味道。”静安区区长、现代戏剧谷管委会主任周平说:“希望这部《柏阿姨的一天》,回馈那些给予了戏剧家创作灵感并成就了这台演出的最珍贵的老百姓。”创作者和主办者都道出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老百姓,都道出了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让话剧的内容、主题真正回到老百姓中间。笔者再补充一点,时到如今,老百姓不仅需要实在、亲和、温暖的话剧,还需要更成熟、更有创意、更令人回味的话剧。如果真要达到通过“百姓话剧”来“展现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和城市品质”这一目标,那么话剧必须在满足的同时,注重艺术提升和文化导引。
据悉,《柏阿姨的一天》只是静安戏剧谷“市民戏剧”原创系列的首部,同类题材和内容的作品将在今后被不断地推出。从《柏阿姨的一天》中,笔者欣喜地看到了《今天我休息》那种亲和的创作作风、温馨的生活气息,正在冲破各种类型话剧的包围,犹如在花红柳绿、蜂飞蝶舞中的一支毛笋,从泥土中兀然支愣了起来。毛笋虽然鲜活、鲜美,却仍需要更深刻的思想、更浓郁的艺术加以慢火细炖,烹制出一碗碗更精、更浓、更亲的上海看家菜——“腌笃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