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期存准率下调对楼市的影响及对策
2012-04-29廖亚君
【摘要】继2011年末存款准备金率由21.50%调整为21.00%后, 2012年2月18日,央行再次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2012年2月24日起,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变为20.5%,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变为17%,均下调了0.5个百分点。文章对近期存准率下调后对楼市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预测,并就楼市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路飙升的房价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平抑房价,中央打出了调控房地产的一系列组合拳。楼市真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严格的限贷政策导致房地产商已经很难在银行贷到资金,房地产公司资金链吃紧,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与此同时,限购令和房产税的出台又限制了房企的销售,再加上消费者的观望,造成销售业绩惨不忍睹。因此,存准率的连续下调,对内忧外患的房地产市场无疑是“久旱逢甘霖”。但是,单靠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的这个支点能撑起房地产这座大厦吗?房地产到底是行将就木,还是迎来新的春天?
一、近期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原因分析
(一)稳定增长是存准率下调的主因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减缓,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减慢,整个国民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为了防止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滑坡,国家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于是具有见效快、影响广、力度强等特点的货币政策调整便应运而生,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无疑给国内经济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二)解决流动性偏少是重点
首先,企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货币需求持续回升;其次,国内银根紧缩,银行间的市场资金面绷紧,国内流动性略显不足;与此同时,连续2个月外汇占款出现负增长,并且还有持续走低之势。所以,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是在预料之中。此次下调后,可一次性释放银行体系流动性约4000亿元人民币,这将进一步释放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
二、对楼市发展的建议
(二)近期存准率的下调,为房地产企业转型创造机会
本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针对的还是整个国民经济形势,楼市虽能在释放的4000亿资金中分一杯羹,但面对楼市的巨大资金缺口,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楼市影响十分有限。并且,目前国家对楼市的调控没有有明显的政策放松。因此,本次存准率的下调,楼市迎来的仅仅只是一场短暂的“及时雨”,并不是房地产的春天。但是,存准率的下调也为房企的转型提供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的紧绷局面,为房地产获得了喘息的机会,房企应该集中精力改变传统落后的企业经营模式,替换落后单一的操作手段,纠正错误的传统发展观念,做到理性发展、稳步发展。
(二)近期存准率的下调,防止楼市“硬着陆”
年初,部分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变相救市”被中央叫停,这显示了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坚决态度,限购限贷的房控政策没有松动的迹象,未来房价还是会继续回落,并且个别地区的下降空间还会很大。但是,本次存准率的降低,也在缓解了房产商的资金压力,是楼市“软着陆”的大好时机。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目前仍没有禁止银行对房贷利息的放松,首套房贷款利息已经逐步回落到基准利率水平,把这两方面结合来看,这应该是中央给房地产行业的一个政策性预警,房地产商应该趁机降价出货,最大限度的减少亏损,摆脱资金紧绷的窘境,避免楼市的“硬着陆”。
(三)房企要开拓创新,变挑战期为机遇期
在如此严格的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开发商面对的既是是挑战也是机遇。首先,调控后的土地交易市场将更加规范,市场运作的逐步透明化将更加有利于开发商之间的公平竞争,国家在土地交易、贷款等环节的严格调控,为房地产的长期发展营造了一个充满竞争的公平的稳定的经济运行环境。其次,面临不景气的市场前景,资金链的断裂必然导致部分竞争力低下的房企破产。因此,优秀的房企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转型,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多开发市场需求大、造价低、国家有利率优惠的中小户型,抢占房地产市场份额,实现持续、稳步的发展。
三、结语
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对楼市的影响的确是有限的,但是能在此次调整中把握到中央对房地产发展的态度和方向,那么对房企自身发展的影响是无限的。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鼓励和引导其发展是政府的必然选择,只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理性发展、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其实质是逐渐规范房地产行业,经过优胜劣汰的选择,使其走上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道路。所以,只要房企立足创新、适应竞争、最终实现转型,从长期来看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仍是光明。
参考文献
[1]杨兆廷,庞如超.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行业投资的影响分析:基于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的调控分析.上海金融学院,2009(01).
[2]金一鳴,徐鑫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及对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06).
[3]王超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性分析.北京城市学院,2008(04).
作者简介:廖亚君(1990-),男,湖南衡阳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09级本科生。
(责任编辑:赵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