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离平衡态” 与系统转型

2012-04-29罗家德

管理学家 2012年8期
关键词:平衡态秩序转型

罗家德

近来读包威尔(Woody Powell)的一篇论文(他最近在香港召开的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年会上宣读的论文,我是主持人之一,所以有幸先睹为快),十分有趣,他以十多年间的美国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史与网络动态资料,分析了组织创新的两种路径,一种是转型(transposition),一种是重组(reconfiguration)。前者是真正的创新,所以一个系统(可以是一个组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需要的是务实的精神,不断地在不确定的外在环境及内在变化中摸索前进,不断试错,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做中学、学中做,最后找到新的生存之道。这也就是“黑猫白猫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以及“摸着石头过河”的道理。不断试错时,九成五的“试验者”可能都失败了,“死”在河中或沙滩上,但只要有几个成功“过河”的卒子,就可以总结经验,带来真正的组织创新。后者则往往只是小的组织体制改变,当面对新的外在环境及内在变化时,决策者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提出可能的方案,大家头脑风暴,理性决策,精心设计,想出变革的方法,所以这是设计出来的组织创新,但往往只是小的创新。

用复杂适应系统的观点分析这样的案例研究及理论总结,可以看到,一个系统总是需要不断因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结构与行为会因此而演化出新的形态,可以是远离平衡态的,也可以是非远离平衡态的状态。如果是前者,可能会系统崩解,成为一片混沌,也可能会自组织出新的秩序来,而产生一个崭新的系统。如果是后者,则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秩序中,但有一些小的修正。

换言之,当一个系统(一个组织或一个社会)在远离平衡态时,它需要的是转型,而不是“重组”。在“远离平衡态”初显端倪时,要放任由下而上的自组织,让各式各样的“实验”出现,使得各个自组织自我演化、自我适应,找到适应新环境的生存之道。此时系统中枢要重视实用与实证,总结最能适应新环境的“实验成果”,而不是自作聪明地搞“顶层设计”,以重组的手段,靠少数人的过去经验,头脑风暴得出想当然耳的未来之路。中国自古以来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智慧,正是领悟了这个道理。到了系统转型的后期,系统中枢要懂得“破坏性创造”,顺势利导、应时而动,在新系统新秩序逐渐成型时,帮一把手,把旧系统破坏掉,好让新的、自然生成的秩序全面生根,发展壮大,自然而然、不折腾地转型成功。传统管理智慧有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正是这种顺势利导的道理。

当前社会的稳定性不够理想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系统早己面对“远离平衡”的状态,我们需要的是转型的思维与作法,但有些人还想把系统“拉”回原来的秩序之中,所以使了全力逆势抗变,结果“拉”的力道越大,反弹的力道也越大。另外有一些人主张“顶层设计”,总以为少数精英头脑风暴设计一个“重组”模型,就能适应外在、内在崭新的环境,或把外国的这个模式、那个经验强加在中国头上,就能安邦定国。硬要把一个高速发展、自我演化、自我适应的过程“塞”进设计好的既定轨道中,其折腾也可想而知。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组织治理”的智慧,懂得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的道理,而且就在三十年前,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在务虚会议后,就启动了全国“做实验”的大潮,把中国社会从旧的系统中因势利导带动“转型”。所以,我们早就有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错误的“重组”思维却使得今天的社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幸运地,从去年政府提出社会管理创新以来,民间自组织有了勃勃生机,各地的社会管理创新“实验”也时有所闻,尤其是广东早在几年前就展开了这个实验,如今己有了一定的成果。转型的作法与思维正逐渐取代“重组”的思维,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高冬梅 gaodongmei@guanlixuejia.com

猜你喜欢

平衡态秩序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初析固体物理学中平衡态的热力学条件
初析固体物理学中平衡态的热力学条件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秩序与自由
转型
孤独与秩序
沣芝转型记
“三态”模型:化学平衡移动教学有效的教学思维模型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