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公允价值的反思

2012-04-29刘洋

时代金融 2012年9期
关键词:损益公允会计准则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提出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为辅的新计量体系,公允价值成为了一项新的计量属性,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本文将联系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分析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进一步反思这种新的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公允价值是指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情况下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采用此三种方式:第一,假如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那么资产的市价即为公允价值;第二,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是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有活跃市场的情况下,那么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该比照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第三,如上述两个活跃市场都不存在,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确定。

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 公允价值计量最大的优势是其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把公允价值与市场紧密联系,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另外,这种计量属性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合理地作出投资、融资决策及相关预测,能有效的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其次,公允价值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市场对企业资产与整体价值的一个评价。这也是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同时由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在会计计量中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计量方式越合理,资产负债表的作用越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资产负债表较好地吻合, 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三、公允价值计量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质疑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项主要质量特征。二者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那么我们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高度的相关性的同时。其可靠性未必能得到合理保证。

首先,以活跃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最优计价这一方式是否合理?我们从公允价值的定义中容易看出,其有效性与市场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市场越有效,公允價值应用越广泛,也越能反映商品真实价值。在中国目前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的环境下,资源的自由流动受到较大限制,制度缺陷导致不同市场上反应出来的信息不一致。同时,部分市场竞争不充分,其资源价格并不能反应市场的公允性。这些问题使得公允价格很难真正反映价值。

其次,公允价值和个体价值对于特定的企业来说是有偏差的。这是源于资产的专用性。我们知道,由于同样的资产对于不同的企业的效率不一样而产生了交易。而公允价值实际是大家认可的平均价格,但是一旦到了企业内部,他变成企业的特定价格。这使得公允价值和个体价值产生偏差。

(二)对不活跃市场公允价值取得方式的质疑

会计准则规定当市场不活跃时,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取得公允价值,一种是参照类似资产的价格定价;另外一种是利用定价模型(理论上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者是专业人士的评估价格。这些方式理论上可行,事实上并非那么容易。如果利用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定价,如何界定“类似资产”这个概念?他们之间的调整系数如何确定?如果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公允价值,折现率的确定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会计准则目前还未给出具体的判断标准和计算方法予以规范。使得公允价值的取得带有较强主观性。

(三)公允价值易导致价格波动频繁

公允价值适用于交易性强的资产,交易性强的资产的市场价格波动性较强。而其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必然会导致财务报表相关科目的波动性变化。而这些外部因素所引起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有效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影响其财务决策。

(四)公允价值可能成为利润调节工具

我国的公允价值在交易市场和评估机制这块还存在着薄弱的环节, 导致企业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为的高估或低估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制造虚假信息操纵利润。例如新准则的投资性房地产,如果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其市价的变动并不计入损益。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或摊销不单独计提,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相关损益类科目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也为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

再例如,在对金融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损益类科目,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这样将企业未实现的持有收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虚增本年利润。另一方面当企业将未实现的持有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后,又会虚减企业利润,为调节利润创造可能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中提出的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他一方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资产本身的专用性,市场有效性,有关公允价值计量规范的完善,以及市场监管机制有关。当然,目前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还是非常谨慎的。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主要是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要推广公允价值的应用还需要充分考虑其可能带来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朝晖.公允价值的“减小”与资产价值的“扩大”[J] .现代会计,2002(2).

[2]夏雪,张孝友.会计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J] .现代会计,2006(5).

[3]侯颖.关于公允价值及其决策性的相关思考[J] .会计之友,2010(7).

[4]曾迪.公允价值应用的相关问题和建议[J] .现代会计,2011(1).

作者简介:刘洋(199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公司财务。

(责任编辑:刘晶晶)

猜你喜欢

损益公允会计准则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不同生态基流对水利枢纽发电损益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浅议未实现损益对每股收益计算的影响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
浅析公允价值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