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招牌基金炼成记

2012-04-29甲子秋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2年9期
关键词:王亚伟华商盛世

甲子秋

招牌基金的魔力,让华夏基金成为国内规模老大。直接利益的诱惑,让其他公司群起效仿。但只有业绩,才会造就真正的王牌。

王亚伟离职,引发行业巨震。

因为王亚伟不但是中国基金业的一面旗帜,更是华夏基金的招牌。其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自2006年以来涨幅超过10倍,而同期上证指数仅上涨1倍。

如此招牌,让华夏基金名利双收,甚至,很多基民以为,买华夏基金的产品,就是把钱交给王亚伟打理。华夏基金也因此成为目前中国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但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华夏大盘精选成为中国最赚钱基金的同时,华夏基金去年整体亏损436.84亿元,是中国全部基金公司中亏钱最多的。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华夏基金的其他产品,常常会与其招牌基金华夏大盘精选出现同门反向操作的情况。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抬轿子”。

由于基金公司以每年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费为主要盈利模式,因此,只有做大规模才能获得更多收益。在招牌基金的魔力和直接利益的诱惑下,众多大中型基金群起效仿华夏基金,纷纷树立属于自己的招牌,进而提升公司号召力。甚至,有人将方式总结为“华夏模式”。

但更多的基金公司苦心树立的招牌,业绩却无法持续给力,无奈,基金公司只能开始玩自欺欺人的排名游浅——选取一个有利于自己排名的角度,声称自己的产品每年都排名前列,或者选取特定时间段的排名,进而“忽悠”不明就里的投资者申购其基金产品。

而事实上,只看绝对收益的话,很多此类招牌基金产品均连续多年亏得面目全非。

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出发时的目的——给投资者赚钱,是国内基金公司的通病。在靠业绩说话的资本市场中,营销手法能欺世一时,却难以盗名一世。

基金中的“鸡头”

“基金一哥”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成为招牌后,在2008年10月,A股最低点再次发行华夏策略精选基金。尽管股市跌入冰点,该基金同样遭到哄抢,仅一天就结束了发行。

在随后的几年中,这两块招牌,让华夏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华夏基金能够稳坐行业老大的位置,和这两只基金的招牌效应脱不了干系。

看到华夏基金在王亚伟招牌刺激下,其他产品的发行也更加容易,其他基金公司也动起了打造招牌的脑筋。

比如,易方达重点打造的招牌易方达策略成长基金。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肖坚掌舵的易方达策略取得637%的回报,超过同期同类基金465%的回报。

这极大提升了易方达基金公司的声望。但肖坚在2007年12月激流勇退,此后刘志奇接手易方达策略后,虽然相对排名仍然稳定在前列,但业绩并不十分突出。

而易方达并没有将宝押在一个产品上,其重点打造的另一只产品基金科翔,长期以来业绩也十分稳健。自2001年到2005年的震荡市中,表现相当稳定。在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中,盈利均超过100%,虽然没有跑赢指数,但其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仅亏损44%,也低于其他基金的跌幅。

长期稳健增值的基金科翔,无疑给易方达树立起一块金字招牌。

很多中型以上规模的基金公司,也都逐渐树立其自己的招牌基金,如嘉实增长、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兴业全球视野、兴业趋势投资、上投摩根阿尔法、上投摩根中国优势、银华核心价值优选等。

“对于一个资产规模较大的中型以上基金公司来说,将一只产品打造成招牌太容易了。”博韬创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张岳称。

事实上,不仅仅是公募基金需要打造招牌,一些大中型基金公司的专户基金业务的开展也需要打招牌、立门面。广发基金曾经的专户掌门封树标就是典型,此后他的辞职也引起了市场各方的关注。

封树标于2009年6月进入广发基金担任机构投资部副总经理一职。此后,封树标管理的一对多产品也就是广发主题01在短时间内迅速累积了丰厚的回报。

据某知名财经论坛数据显示,于2009年9月25日成立的广发主题01,在当年剩下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就获得超过15%的收益,同期上证指数、深成指和中小板指数分别下跌了0.29%、2.67%和0.32%。2010年全年广发主题01又获得了超过20%的收益,成为市场公认的明星产品。

出色的业绩,带来的便是招牌效应。当初在广发主题01,在打开申购期间,新老投资者曾纷纷出击、加仓。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广发基金的相关论坛中,不少投资者均表示“买广发基金,就是因为封树标”。

王牌是如何打造的

这些招牌又是如何打造的呢?

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招牌基金通常以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居多,因此打造途径也是千遍一律:首先是配置最好的基金经理,然后通过控制规模,在出了业绩后再配合宣传等营销手段。

也就是说,在这些招牌基金的打造中,基金经理是首要因素。

在与多位基金市场部人士交流中,本刊记者发现,他们普遍希望媒体能对公司旗下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加强宣传,以增加曝光度,从而使该基金和公司受到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通过对优秀基金经理的宣传、包装来提升基金和基金公司的影响力,是基金营销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沪上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配备公司最好的基金经理后,关键就看业绩,一旦业绩出来了,我们宣传、包装也就有了依据。”

对此,好买基金首席分析师曾令华表示,打造招牌基金就是看业绩,请牛人则是其中一大手段。而要塑造成公司级的招牌,被选择的基金一定是在一段较长时间中业绩都比较好的基金。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华商盛世成长。作为华商基金旗下的第二只偏股型基金,华商盛世成立于2008年9月底。从当时的市场情况来看,A股市场面临的正是1664点大底。

可以说,华商盛世成长生逢其时。在随后的2009年里,华商盛世成长借大盘大幅反弹之势,业绩翻番,同时进入当年主动偏股型基金中排名前5位。而在此后的2010年里,尽管全行业普遍低迷,但华商盛世成长在当年依旧击败王亚伟荣登基金排名冠军宝座。

回顾当时媒体报道可以发现,类似王孙大战的话题成为焦点,而关于华商盛世成长的宣传也随处可见。

而在招牌基金做业绩的过程中,同门基金与其反向操作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对于反向操作,有一种解释,就是普通基金当“炮灰”,给招牌基金“抬轿子”。

比如,最著名的招牌华夏大盘精选,其同门基金经常出现与其反向操作情况。2009年6月底,华夏大盘进驻太行水泥(601992,已更名为金隅股份)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持股1488万股,在随后的股价冲高回落过程中,王亚伟逐渐减持,同年四季度时彻底从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退出。而就在华夏大盘精选减持太行水泥的同时,刚刚成立的华夏盛世精选却反向增仓,从成立至年报截止日短短15个交易日,便建仓300万股并进入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2010年4月27日,华夏大盘精选中线持有的吉林森工(600189)在一季度撤出的同时,华夏行业精选和华夏盛世精选却分别增持239.86万股和122.96万股,造成两只基金上千万元的损失。

另外,永鼎股份2010年半年报显示,在前10名股东中,华夏大盘精选先建仓210万股;而永鼎股份的2010年三季报显示,华夏系其他5只基金随后蜂拥建仓。随着华夏系其他基金的持续买入,永鼎股份在王亚伟买入后持续上涨。

同一家公司在同一个决策委员会下,经常出现同门反向操作的情况,让人难以理解。在几次反向操作后,王亚伟大幅盈利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华夏系其对手盘业绩的惨不忍睹。

通过种种手段,业绩做出来后,招牌基金的打造便进入了下一步工序,那就是控制规模。一般来说,基金公司会通过关闭申购的方式将基金封闭起来,从而保持基金净值,华夏大盘、华夏策略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位总部在上海的基金研究员认为,基金业内确实存在利用小规模基金刻意做业绩、打品牌的现象。他表示,小基金比较容易做出业绩,一方面是利用公司研究成果,优先投资有潜力的小盘股,而通常小盘股涨幅要大于大盘股;另一方面,在牛市中用其他基金的资金来拉抬小基金的重仓股,获得净值的高增长,而熊市中则为小基金接盘。

从长远来看,保持高净值、小规模的基金更利于操作。而高净值基金很多时候是和公司的营销策略紧密联系的,它们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基金公司眼中,打造招牌基金则会为公司带来直接的收益。谈及为何业内都在趋之若鹜地打造招牌基金,一位曾担任深圳某基金公司市场总监的人士坦言,大家都想跟着华夏学,因为都看到华夏在这方面比较成功。

该人士告诉记者:“但是大家都学得不好。想要保持业绩永远亮丽,肯定是多方面的因素,绝对不是单靠一个人的能力。大家都知道,谁都不能保证业绩的永远优异。说白了,王亚伟也饱受了很多质疑,他的股票也一直受市场各方关注。”

招牌也有光环褪去时

正如上文一位基金公司市场总监所说的那样,大家都想学华夏,但最终都学不好。随着王亚伟的离开,不仅是其曾管理的华夏大盘、华夏策略前途未卜,因很多招牌基金业绩不稳定,整个招牌基金的明星效应也开始衰退。

2010年曾与王亚伟一同上演“王孙大战”的孙建波,在今年的表现也并不乐观。数据显示,截至5月2日,其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在年初至今的行情中,净值仅上涨1.44%。

追根溯源,曾风光一时的“华商三剑客”散伙或是一大原因。不但梁永强不再担任华商盛世成长的基金经理,庄涛也早早出走。如今,华商盛世成长仅剩孙建波一名基金经理孤军奋战。

在经历2009年和2010年的辉煌之后,华商盛世成长开始后劲不足。2011年里,华商盛世成长全年净值下跌29.1%,跑输同期大盘,排名落在偏股型基金后半段。

今年以来,华商盛世成长的业绩仍然没有起色,排名甚至退到偏股型基金后三分之一的位置。据了解,自从被增聘为华商盛世成长的基金经理后,实际上孙建波承担了主要的操盘工作,而梁永强离任华商盛世成长基金经理后,则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其独立管理的华商动态阿尔法及新基金华商主题基金。

很多时候,一位明星基金经理的离开往往意味着一只招牌基金的没落,这样的情况在基金业内屡见不鲜。其中,吕俊从上投摩根离开则是最典型的例子。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1月29日到当年12月11日,吕俊管理的国泰金鹰基金实现9.26%的增长率,而同期上证综指下跌2%。2004年4月至2007年8月,吕俊任职上投摩根基金,其管理的中国优势基金累计收益550%,远超同期同类基金321%的收益。在吕俊公转私之后,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已难现往日风光。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管理那些招牌基金的基金经理来说,他们取得优秀业绩的背后,原先所在公司的团队力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年里,可以看到很多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在离开公募基金后,因为失去了原有的投研平台,业绩下滑得非常明显。

比如,在吕俊创立从容投资后,靠着其响亮的招牌募集了大量的资金,但业绩却持续多年萎靡。另外,2000年至2007年期间,先后供职于大成基金、嘉实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王贵文,于2007年7月,离开嘉实基金创办了隆圣投资。此后,其管理的私募产品净值在2008年市场大跌中一路下滑。最终,王贵文选择在2011年末主动提出了清盘要求。

事实上,对于依靠个别明星基金经理撑门面打招牌的基金公司来说,这一策略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取得成功,长远来看却是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一来明星基金经理的离去可能极大影响这些公司的品牌,二来过分依靠这些明星基金经理也可能引发公平交易、内幕交易等风险。

可以说,招牌基金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或许在短时间内是做营销、扩规模、创品牌的良药,但是资本市场最终还是要靠业绩来说话。最终,在大幅亏损并无力扭亏的情况下,王贵文在2011年末主动提出了清盘要求。

猜你喜欢

王亚伟华商盛世
夏日曼谷,一场跨越时空的华商之约
盛世盛开盛唐花
有事就找王亚伟
古润金的华商中国梦
《华商启示录》后创业时代 看华商如何弄潮
匈牙利华商误入“鞋”途的故事
从公募到私募王亚伟如何跨界
盛世国庆
“治世”与“盛世”辨微
王亚伟:从高考状元到“基金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