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

2012-04-29李进忠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考建设

摘要: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发端于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戊戌变法将西方现代化的大学制度引入中国。大学制度可以迅速移植,而大学校园文化必须根据自己国情努力建设。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存在庸俗化、师生关系疏远、忽视学科文化差异等不足。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注重提升大学师生的社会责任心,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造就特色大学校园文化。

关键词: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12-02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发端于京师大学堂的创设,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国人对于大学制度与校园文化的探索与论争也已存续有百余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将对晚清民国以来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以及大学文化进行梳理,并分析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学

中国现代大学模仿西方制度而创设,但是大学校园文化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西方文化融合而成。近代以来,为寻求富强之路,晚清开明思想家和进步知识分子翻译西书探索西学,进而提出学习西方的制度,改革学制也在学习西方制度之列。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的《请开学校折》里说,“今各国之学,莫精于德,国民之义,亦昌于德;日本同文比邻,亦可采择。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1]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说,“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2]。中国现在大学教育制度多引进于西方,而文化多继承于中国传统学术。

民国时期的校园文化重实用而轻学理。作为学制改革的先驱、民国初年著名学者梁启超对于中国大学重实用与功利而轻文化与修养多有批评。梁启超认为,前清学制最大弊端在“奖励出身”,“以官制为学生受学之报酬,遂使学生以得官为求学之目的,以求学为得官之手段”,海外留学生亦是如此,这是中国学术不发达的重要原因。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茶话会上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在学校只是一个贩卖知识的地方,许多教员从国外回来,充满了知识,都在此发售,学生在教室里若能买得一点,便算是好学生。”因此他强烈希望的是“创造一个新学风”。[2]留洋博士胡适1912年作《非留学篇》,他说,“今纵观留学界之现状,可得三大缺点,……一曰苟且速成,二曰偏重实科,三曰昧于祖国文字学术。”[2]北大校长蔡元培高瞻远瞩,在总结中外大学经验后认为,“盖兴学之初,目光短浅,重实用而轻学理,人情大抵如此也”。[3]

民国时期师生关系冷漠,大学生道德修养滑坡也成为一种趋势。对于师生关系之冷淡,梅贻琦说,教师与学生“大率自成部落,各有其生活之习惯与时尚,舍教室中讲授之时间而外,几于不相谋面”,致使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他认为“今日大学生之生活中最感缺乏之一事即为个人之修养”,而学生自身修养之滑坡与教师有必然的关系。为教师者“其日以孜孜者,专科知识之积累而已,新学说与新实验之传习而已”,[1]而对自身的素质修养传授甚少。

二、当代大学校园文化

新中国建立后,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大学发展学苏联较多,将高等教育定位于培养专家和工程师。改革开放之后,大学发展兼采各国之长,而受美国教育影响最大。随着大学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实现大众化,大学教育和国民素质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以下简单罗列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几个特点。

其一,大学硬件设施不断改善,校园文化有庸俗化倾向。近年来很多大学都建了新校区,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大学扩招之后学生就业日益困难,使大学倍加注重学生就业,有的甚至从入学就为学生设计好就业。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去做要看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享乐等不良思想也涌进大学校园,从校园娱乐类节目的火爆可窥其一斑。当代大学功利与世俗的成分在增加,对知识与学术的真挚追求在减弱。

其二,大学师生关系强调民主与平等,而忽视了师与生、教与学的紧密相连。当代大学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地交流学习,课堂之外各自忙自己的事务。大学教师授课更注重讲授的过程,而学生也有听课与否的自由。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各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师生联系的机会很少。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课堂教学,还在于学生模仿老师去学习和研究。大学城建设以后学生生活在新校区,教师生活在老校区,上课之外教师很少到新校区与学生交流。这种状况导致教师的责任心下降,进而导致学生素质滑坡。

其三,大学发展注重统一,而忽视了个性。我国大学在发展中无一例外地由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然后创办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而各类院校都要向大学评估的目标看齐。这样我国的大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快速的改善,包括校舍、图书、设备等,但是却加剧了大学的雷同化倾向。任何一所大学都应有它的历史与学科特色。罗家伦在蔡元培百年诞辰时著文说,“一个大学的精神,可以说是它的学风,也可以说是它在特殊的表现中所凝成的风格。这种风格……造就的因素,第一是它本身历史的演进,第二是它教员与学生组合的成分,第三是它教育理想的建立和实施。”[2]大学发展中许多大学丢掉了它原有的风格,虽变得更强更大,却没有了个性。

三、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国现代大学发展历程表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学习西方现代大学发展的进步理念,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学术与文化的合理因子。基于此,结合中国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其一,增强大学的使命感,提升大学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道德感滑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及其教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古代大学教育讲求的是求教、学成、教化人民、改变社会风气这一模式,《礼记·学记》中说,“古之教者,……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古代学问家们的社会理想是“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育理想都以引领社会为己任。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告诫全校师生讲,“今方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1]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培养人才,而重在传授为学之道与社会教化。因此,作为容纳高素质人才的大学及其教师都应确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其二,研究学术,减少功利心理,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在,只有形成师生共同探讨学问、研究学术的氛围,才能产生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优良的校园文化。要做好学问必须要有宁静的心。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中有,“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尊重知识才能研究学术探求真理,而且唯有此才能够真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师生共同探讨学术,教学相长的良好状态。

其三,依托学科背景,造就特色校园文化。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受到其历史传统、学科背景以及文化氛围的影响。有的大学以理科为主,有的大学则以工科见长,还有许多大学以文科著名,因其在创建与发展过程中经历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丢弃虽易,再造尤难。因此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强求一致,既要学习和引入它校之所长,又要发挥自身优势,使大学校园文化彰显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306.

[2]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38,4-8,23,41-42,49,12.

[3]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5.

作者简介:李进忠(1982-),男,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现为西安邮电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思考建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