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剂之痛
2012-04-29罗大木
罗大木
尼美舒利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
家住工人小区的田田小朋友聪明伶俐,懂事可爱,邻居们都很喜欢她。前两天,田田突然发高烧,邻居们热心地给她妈妈支招,各种土药方以及偏门的手法都用上了,却不见好。田田妈妈见情况不妙,抱她去了医院。母女俩从医院回来恰好碰到邻居吴妈,她赶紧上前对田田一阵嘘寒问暖。当她看见医生给田田开的药以后,皱起了眉头:“怎么现在医生还给患者开尼美舒利啊?前一阵新闻不是说这药吃死人了嘛!这医生真是不靠谱……”她说得田田妈心里直犯怵。
其实吴妈嘴里说的那种药,在药剂学里叫做“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的作用机制还得从炎症的发生的主要特征说起。
当机体发现外来有害物质的入侵,或者是机体误认为遇见的代谢物是有害物质时,炎症就会产生。其实炎症是人体免疫系统在工作的表现,能够引起人们对体内异常情况的注意,动员体内的免疫系统参加这一场“歼灭战”。这是一种正反馈的过程。
当细胞受到感染发生炎症,它们就会在死亡的时候向外释放出炎症物质,这些炎症物质会造成很多效应,如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动员周边的肌体被迫加入“炎症”行列。而其中一个炎症物质就是“前列腺素”。
前列腺素由前体花生四烯酸在体内催化、加工形成。同时,花生四烯酸的前体又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他们在一种酶的催化下进行互相转化。为了缓解炎症的症状,药学家欲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办法达到这个目的。于是他们设计了一种物质,样子非常像花生四烯酸。当它们与这种酶结合后,就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酶就没有能力继续催化前列腺素的生成,炎症的症状就得到缓解了。
这种药物就是非甾体类消炎药。
非甾体消炎药专一性很强,只对这种酶起作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当身体里药物的浓度下降到一个水平后,它们会自动离开这种酶,让这些酶恢复活性。
尼美舒利的副作用为何迟迟未能引起公众关注
和其他药物一样,非甾体抗炎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一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比如上腹饱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或出现肝脏功能轻度受损,还有类似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损伤,以及过敏反应。尽管会引起上述诸多的不良反应,但绝大多数患者在短期服用该类药物时出现的不良反应较轻微,能耐受,而且停药后不良反应就会消失,不会对该类药物发挥疗效产生影响。而且患者不需要凭医师的处方就可以直接在药店里购买到。
我们在绝大部分药物说明书上都会看见类似的字句:“本品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X天。如病情无明显好转,应停止用药并及时征询医师意见。”尼美舒利通常是短期使用,本身副作用就比较轻微,也不必担心积累作用。不过,在儿童用药上应较为谨慎。针对儿童使用尼美舒利的安全性也有过一些研究,总的结论是其短期使用(10天以内)的安全性与其他解热镇痛药相当。不过,这些研究的样本量不是很大(单个研究人数多在百人左右,对多个研究的汇总评价也只纳入了一千余人的数据),因此结论仍不十分确定。
总的来说,尼美舒利并不如新闻媒体报道的“夺命药物”般恐怖,虽有毒副作用,但大多不严重,发生率也很低,与同类药物安全性类似。不过在儿童用药方面,因为数据较少,谨慎起见可换用其他药物。
我们看新闻报道时会发现存着或多或少的疑点:各大媒体在进行报道时无一例外援引2010年11月26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关于尼美舒利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预警”的消息,可是直到3个月后新闻才铺天盖地而来,而且多是针对尼美舒利的副作用进行负面的报道。这不免值得我们怀疑,一向敏锐的新闻媒体为何在3个多月以后才跟进报道,炒冷饭么?
药物的毒副作用是确实存在的,也有多篇论文和调查报告指出尼美舒利存在的毒副作用造成患者的不良反应甚至是死亡的后果,并且都已经在专业期刊论文上发表。可是迟迟未见相关部门采取行动。尽管央视等权威媒体进行了警示,依然未见到相关部门的作为。为何直至2011年的 3、4月份事态才疾速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且舆论施加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了呢?今年3月底食药局召开了一次会议,药监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公布了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结果并没有出现致死案例,严重不良反应的案例也极少。当时药监局新闻办回应媒体表示,目前尼美舒利仍是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允许用于儿童的退热药。对尼美舒利的安全性监测显示,该药使用的收益是大于风险的。
处理药品监管问题我们仍任重而道远
随着食药局相关调查以及会议的召开,尼美舒利药品事件也算是走到了尾声。在这次事件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疑点和让人深刻沉重的反思,也有在药品事件中受害者的泪水与教训。如果我们还不能从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让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那么不仅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恐怕也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难以平复的伤害。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发现在药品监管的问题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首先亟待健全的是人们安全用药的理念。有一句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会具有毒性,就连饭吃多了都会撑死人呢。很多情况下,由于普通老百姓对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造成了乱吃药的悲剧。甚至我还见过有人在什么病都没有的情况下,开始服用抗生素。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的理由竟然是:“没病的时候预防一下。”实在是令人感到担忧。
而针对非甾体抗炎药,我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长期应用。需要长期用药时,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可能出现的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损害。在使用非处方药(OTC)品种时,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使用剂量和疗程用药。不能主观臆断,想吃就吃。用药过程中如出现可疑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咨询医师或药师后决定是否继续用药,必要时对不良反应给予合适的处理。
而且用药期间不要喝酒,否则会加重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不宜与抗凝药(如华法林)合用,因为可能增加出血的危险。
也不宜同时使用两种或兩种以上的非甾体抗炎药,否则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叠加。特别注意一药多名,同一种化学成分的药物可能以不同的商品名出现。如对乙酰氨基酚又称为扑热息痛,商品名有百服宁、泰诺林、必理通等;双氯芬酸又称为双氯灭痛,商品名有英太青、扶他林、戴芬、奥贝等。总之,只有医师、药师、患者和社会共同关注安全用药问题,坚持合理用药,尽量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才会真正地筑起一道安全用药的屏障。
其次,要学会在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中学会甄别与识破谣言。早在2010年11月26日,央视就已经进行了警示,但一直未引起太大的关注。在相关的医学专业期刊上进行的报道,也仅仅在学术界引起了适当的关注,根本无法触及到老百姓。直至双汇火腿肠事件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又作为一个热点浮上水面。因此尼美舒利作为药品的特殊性也被拿出来一起声讨、热议。为了赚取眼球,为了博点击率,在争相报道双汇事件的同时也不忘记顺便一起扫射已经是“尘埃落尽”的尼美舒利。由于各家媒体争相转载,好多媒体针对现在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疯狂炒作和夸大、不实报道,不少权威媒体也丢了节操没了下限,让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成了惊弓之鸟。
第三,为何流言和恐慌的传播有如此肥沃的土壤?在新闻媒体报道了相关的事件后,人们就会利用自己充分的想象力试图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大多数人缺乏食品药品方面的专业素养和相关知识,而我们每天都要把很多食物吃进嘴里,所以在进行有恶意或者无恶意的揣测时,自然会企图用生活中的常识解释学术界的问题。再加上一些既得利益团体的居心叵测的言论,进一步导致了事态的发展。一句平平淡淡的话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通过网络上毫不费力的复制、粘贴,就迅速演变成了流言,传播开来,甚至愈演愈烈。相关的部门反应迟缓,处理不当,在遇到类似的存在争议的问题时继续保持沉默,就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尼美舒利事件中保持了适当关注的人又无师自通地成了药品、食品、医学方面的专家。现在几乎是每发生一件社会事件,就会有很多人去了解事情背后的种种丑陋。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让这些专家不再忽如一夜春风来遍布大江南北,让我们不必再为甄别这些吃进嘴里的东西而不断努力去学习,成为又一个领域的专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