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报人彭翼仲的戏曲改良运动
2012-04-29陈珺李素玲
陈珺 李素玲
【摘要】彭翼仲是晚清时期的著名报人,他认定开民智是爱国自强的急务,而戏曲又是面向下层群众宣传的重要手段,因此极力提倡戏曲改良。彭翼仲发动的戏曲改良运动突出收获在两部戏曲上,一部是《女子爱国》,另一部是《惠兴女士殉学》。这两部戏都是宣传女子震世骇俗的义举,在北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关键词】彭翼仲;戏曲改良运动;京话日报
彭翼仲是晚清时期的著名报人,梁漱溟说他是“清末爱国维新运动一个极有力的人物”[1]。在短暂的办报生涯中,彭翼仲坚持利用白话文对底层民众进行启蒙教育,收到了比较好的宣传效果。舒乙评价他“开创了用新闻舆论影响社会的局面,这是社会由封闭状态逐步走向开放状态的一个重大标志”。[2]彭翼仲认定开民智是爱国自强的急务,而戏曲又是面向下层群众宣传的重要手段,因此极力提倡戏曲改良。彭翼仲提倡戏曲改良,主要是在主持《京话日报》时期,下面我们就对彭翼仲的戏曲改良运动作简要评析。
彭翼仲和《京话日报》
彭翼仲(1864—1921)名诒孙,字翼仲,别署归寄道人,祖籍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在北京长大。他出身于世代清华的诗礼簪缨之家,先世即以科甲盛于吴中。康熙年间的侍讲学士彭定求、乾隆年间的兵部尚书彭启丰,曾以“祖孙会状”在当地传为佳话,苏州城内葑门附近的三元坊,就是他们家的。彭翼仲的祖父彭蕴章,官至咸丰朝的武英殿大学士和军机大臣领班,他的伯父彭祖贤官至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也都是显宦。[3]
彭翼仲曾经下过7次考场,但始终没有得到过多大的功名,只当过通判一类的八品官。丁母忧后,弃官不为,客居北京。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他生活无着,曾经被迫流落在社会底层,因而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同情他们的疾苦,这也是他以后执意用白话文办报的一个原始动因吧。由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他受到过洋兵的欺侮,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联军撤退以后,即决心以办报来唤起民众。他先后办过3种报,最先办的是《启蒙画报》,于1902年夏间开始出版;其次是《京话日报》,于1904年8月16日开始出版;再次是《中华报》,于1904年阴历11月出版。
《京话日报》是彭翼仲所办3种报纸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以市民读者为主要对象,日出铅印一小张,设有演说、紧要新闻、本京新闻、各省新闻、各国新闻、宫门抄、电报、小说、时事新歌、儿童解字、来函和商情广告等栏目,间刊插图。“演说”相当于今天的社论,主要是发表重要的言论。这家报纸曾经停刊过两次,第一次出版到1906年9月29日因彭翼仲罹难被查封;1913年9月在彭翼仲主持下恢复出版,只发行了20来天就又因得罪了袁世凯,被再度查封。《京话日报》总共出版了753期,是北京地区最早由中国人自办的民间报纸。
彭翼仲将报纸取名为“京话日报”,就是希望用人人都能听得懂的京腔口语作为文字载体,使下层社会的读者能够轻易跨越言文之间的障碍,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增进报纸的启蒙作用。而戏曲本来就是流行于下层社会的传播渠道,借助于戏曲的巨大吸引力来传播新思想、新观念,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彭翼仲的视野。
彭翼仲对戏曲改良社会作用的认识
《京话日报》的一大特色是散发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因此在推行戏曲改良运动时,彭翼仲仍然把爱国色彩摆在前列。
首先,《京话日报》将戏曲的改良作用放在当时所有启蒙形式的首位,说“是念书不如看书,看大书不如看小说,看小说不如看报,看报不如听讲报,听讲报又不如看好戏了”。[4]“听讲报”是当时特有的一种启蒙宣传形式,由于社会上不识字的人太多,故而北京城内外开设了不少讲报所,由热心公益的人士向听众讲解报纸上的消息和议论。把“看好戏”置于“听讲报”的前面,说明彭翼仲对戏曲宣传作用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其次,彭翼仲充分体认到了戏曲改良对开发民智的作用:“京城的戏最是著名,但是唱来唱去总是这几曲老调,没有新鲜的戏本。要知道戏曲的好坏大有关系,如今东西各国都有皇家戏园,专取古今奇特的事迹编成曲本,音节高下,都是考究尽善,为的是陶养国民的性情,激发国民的志气。所以国家要改变政俗,须先把戏曲改良。”[5]把戏曲改良提升到改变国家政俗的高度,可说是赋予了戏曲改良以超乎寻常的社会作用。
再次,彭翼仲还鼓励唱戏的朋友不要自轻自贱,要在演戏中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要引导人学好,第一是不要唱“粉戏”。他亲自出面邀集戏曲界名角谈话,共同为改良戏曲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在他和报社同仁不遗余力的鼓励下,梨园中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业责任:“当初兴戏的人,本有维持风化的深意,并不是专给人解闷的……(现在这些戏)只知道当场献媚,丑态妖声,专演些奸盗淫邪的坏事,叫那下等男女看见,真能坏上加坏,固然是人品趋向不高,总有多一半儿,是我们唱戏的罪恶。……还要求求贵报,先劝劝管地方的老爷们,切实出个白话告示,禁止禁止那伤风败俗的淫戏,更求求那热心填词的才子,不必再谈风月,将这古今中外爱国爱人的事情,演出各等新戏,再教各班里的大老板们,照样儿排演,不但于世道人心有益,并且耳目一新,必能发一注子大财,又何乐而不为呢?”[6]在彭翼仲的大力推动下,北京梨园行的一些名角如田际云(响九霄)、余玉琴等投身戏曲改良运动,上演了一批感人至深的新戏,将戏曲改良运动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两部改良戏曲的空前成功及其他
彭翼仲发动的戏曲改良运动的突出收获在两部戏曲上,一部是《女子爱国》,另一部是《惠興女士殉学》。这两部戏都是宣传女子惊世骇俗的义举,其中《惠兴女士殉学》还是根据当时的真人真事改编的,在北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女子爱国》的故事情节与演出盛况。《女子爱国》的剧本是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取周朝鲁漆室女的忧国故事编成的。剧情是说震旦国县官卞良法,自称国家讲究仁义忠信,因此受到不讲仁义邻国的欺侮,眼看衰弱难存,遂下乡访找贤才治国,以敌外侮,终于访到了一位女子蔡忧基。蔡忧基之兄出国在外,经常将国外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情况函告忧基,忧基受此新知识,思想开明,遂走向社会参军抗敌,并提出一些兴利除弊的好政策。
1906年5月18日,《女子爱国》由义顺和班在广和楼戏院上演,名角崔灵芝主演,演出持续了4天。《京话日报》这样描述演出时的盛况:“座儿拥挤不动,各学堂的学生,都要去看看新戏。合园子里,拍掌称好的声音如雷震耳,不但上等人大动感情,就连池子里的老哥们和那些卖座的也是人人点头,脸上的神情与往日大不相同,可见好戏真能感人。”[7]
在《女子爱国》上演的前4天,《京话日报》以《新戏有日开演》为题作了类似广告式的报道,并指出“梨园中人能有国家思想,较比淫邪妖鬼等戏相差万里,足见民智慢慢地要开了”。从第635号开始,《京话日报》用了29天的时间将《女子爱国》戏本全文连载,以飨读者。到第664号连载结束时,特意打出“另印单本登毕出售”的广告,扩大了宣传效应。京师外城巡警厅还因《京话日报》的建议,奖给义顺和班一面银牌,开我国戏曲史上演员获得奖励的先河。
《惠兴女士殉学》的故事情节和现实意义。《惠兴女士殉学》是田际云在彭翼仲的帮助下,将不久前发生的惠兴女士毁家兴学的真实事件改编成戏曲,并且亲自饰演惠兴女士。
惠兴女士毁家兴学的事情是这样的:1904年9月,满族白山(今吉林省)人惠兴女士,随先辈来到杭州。她关心时事,感到女子欲摆脱压迫,必须增长知识,求得谋生的本领,于是自己出资创办了贞文小学(女校)。她考虑如无固定校舍,不能持久,就向旗营富有的女眷募款,经分别认捐,集资千余元,她们都答应校舍落成后即付款。惠兴女士又讨得营中三亩多空地,开始兴建新校舍,于同年10月告成。她向各家取款,谁知她们都拒付,还骂她醉心新潮流;而工匠等又日夜催款。惠兴女士智穷力竭,想以死谏唤起满人之自救,就起草绝命书两封,一封给将军,一封给学生。于1904年11月25日晨吞服大量鸦片后,坐轿子到将军处面交遗书。当时女士神色已变,急救无效,送归铁线巷临时校舍,午后气绝。女士之死,震动杭城,一致认为不具有大知识、大勇气,决不能为人民有此壮烈的牺牲。大家都很感叹钦佩。当由将军会同浙江省抚督出奏,奉旨建坊。女士遗骸安葬在孤山放鹤亭后。
《惠兴女士殉学》的现实意义极为巨大,当时的报纸曾广为报道,《京话日报》也曾讨论过这个事件。戏曲一经演出,观者无数,所得收入全部捐给惠兴女士创办的杭州女学。
《女子爱国》的示范作用。《女子爱国》首演半个月以后,再次在北京上演,这次连演了3天。演出的最后一天,所得戏价除去馆子里的成头,后台所应得,一概报效国民捐。国民捐是当时为偿还庚子赔款而由彭翼仲、王子贞、张仲元等人发起的全民捐款活动,演出所得全部报效国民捐,为《女子爱国》的主题添加了一条绝佳的注释。
《女子爱国》的示范效应还不止这些,一个月后《京话日报》又登出题为《新戏又来了》的消息:“自从梁侍读编了一出新戏《女子爱国》交义顺和班排演,梨园中人很动了改良的思想。今又有杜部郎编成《混沌洲》一部,文武生旦穿插地很热闹。这出戏要用一个好小生,打算请长春小学的陆华云。等着排好出台,再把戏文登报。”[8]可惜《京话日报》命运不济,没过多久便被清廷巡警部查封,彭翼仲也被押往新疆监禁,戏曲改良的活动无形中沉寂下去了。
彭翼仲把办报和社会改革运动结合起来,相互推进,收到了异乎寻常的社会效果,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一个报人,彭翼仲不是在刻意制造轰动效应,也不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是以爱国自强、开发民智为急务,表现出了高贵的出版家风格。
参考文献:
[1]梁漱溟.记彭翼仲先生[M]//.忆往谈旧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49.
[2]舒乙.彭翼仲的时代价值[N].中华新闻报,2004-04-16.
[3]方汉奇.铁肩担道义,热血荐轩辕——纪念彭翼仲诞辰140周年和《京话日报》创刊100周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
[4]改戏[N].京话日报,291号.
[5]戏曲翻新[N].京话日报,10号.
[6]茗秀.唱戏的也敢说话了[N].京话日报,224号.
[7]好戏真能感人[N].京话日报,622号.
[8]新戏又来了[N].京话日报,651号.
(作者单位:陈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素玲,唐山师范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