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公民社会道德擢升的意义
2012-04-29焦璇
焦璇
【摘要】近几年来,微博传播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因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小悦悦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的热议为例,通过对新浪微博的样本分析,着重阐述微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此事件关注重点的变化,以及微博对提升公民社会道德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悦悦;微博;社会道德
研究背景与目的
2011年10月13日17时30分左右,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时不慎被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而在这期间有18名路人从女童身边经过,均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抱起了小悦悦。本文试图以“小悦悦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的热议为例,分析在此事件中,公民在微博传播的不同阶段关注内容的变化,以及微博的传播引起了公民对社会道德怎样的反思。也希望通过此分析,审视当今社会道德中的不良方面,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其一般过程就是将非定量的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作出定量分析和作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①
研究媒介的选择:鉴于其用户的广泛性和较高的认可度,本文选取新浪微博作为研究媒介进行文本解读与分析。
研究事件的选择:以新浪微博对“小悦悦事件”的热议为例。
时间范围和分析单位的选择:根据百度指数的数据统计,“小悦悦事件”从10月17日引起网民和媒体的较多关注,持续到21日达到顶峰,21日以后关注热度逐渐减退。因此本文选取17日~21日5天作为时间样本,分别选取每一天中的9:00~10:00、15:00~16:00、20:00~21:00②三个时间段里,通过在新浪微博搜索关键词“小悦悦”随机选取的300条微博(每个时段各选取100条)共计1500条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每一条微博(包括转载、评论、图片)作为一个分析单位。
研究发现
关注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万民参与微博传播。微博信息的第一级传播首先是来自粉丝的即时信息接收。事件发生后,微博特有的单向式关注使得信息源微博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便拥有大量的粉丝关注。第二级传播是转播式传播,这种传播依赖于粉丝和其他网友的一键式转发和信息同步功能,使信息得到加速度扩散。第三级传播称为推荐式传播,经过网友的大量转发和评论,讨论的事件往往成为微博网站热门话题排行榜的前几位,更多的微博友可以在微博网站的热门话题排行榜中注意到该事件,事件逐步成为舆论焦点。
10月16日1時59分,“新浪视频”微博上传的一段名为“18名路人漠视被撞倒地女孩,拾荒者伸援手”的视频引起了微博网友的高度关注。据新浪微博数据统计,当日该微博的转发数高达29568,评论数为10376,成为当日热门转发第一名,“小悦悦事件”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截至10月21日23时59分,关于“小悦悦事件”的新浪微博直播已超过40万条。
微博关注内容呈现阶段性变化。从初期基于义愤的谴责,逐渐上升到讨论如何挽救社会道德的举措:
(1)初始期(10月17日)——基于义愤的谴责。根据对抽取样本的数据分析,17日的微博内容讨论重点集中在“对冷漠路人的谴责”和“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两方面,分别为104条和87条微博,各占微博总量的34.7%和29.0%。两者加起来在初始期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对身受重伤的小悦悦本身关注的比例。这段时间的热点议题多数集中于对事件本身的表层讨论上。
(2)上升期(10月18日~10月20日)——讨论逐渐上升到理性的道德层面。随着“小悦悦事件”热度的逐渐上升,网民关注的重点从开始“一股脑儿的气愤”逐渐上升为理性的道德层面的思考。18日~20日3天,占据榜首的微博讨论由初期的“谴责”转变成了“对社会道德的反思”,3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1.7%、33.1%和27.2%。紧随其后的是“对女童病情的关注”和“对救人阿婆的褒扬与质疑”。而到了20日,“对完善法律体系和保障制度的呼吁”的讨论已经占据了微博讨论榜第二的位置。这段时期的讨论逐渐上升到理性的道德层面。归纳起来,这段时期微博网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道德的缺失进行审视与反思:
A、路人的冷漠让我们看到了什么?经过之前的热议,网友的思绪逐渐冷静下来,开始理性地分析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我们身边“见死不救”一幕的发生?是谁害了小悦悦?社会转型时期的诸多社会矛盾造成的人性自私以及相关法律、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造成小悦悦悲剧的两大主要原因。
B、对救人者陈贤妹的褒扬与质疑。以捡垃圾为生的阿婆陈贤妹是出现在录像视频中的第19名路人,就是她向处在死亡边缘的小悦悦伸出了救援之手。陈贤妹的举动感动了许多人,也引来了大批媒体的竞相采访。这时微博上传来了异样的质疑之声:她这样做到底是为了救人还是炒作、成名?同样不解的也包括陈贤妹本人,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没想过出名,救人不是为了钱。”网友夏末未来2011在分享了陈贤妹接受采访后落泪的一幅图片后评论道:“陈贤妹被人质疑救人动机时的这一滴泪,真让人动容。是太多的性本恶事件,让我们丧失了相信性本善吗?”
经统计,在本文抽取的1500份微博样本中,讨论救人阿婆的微博共有213条,占样本总量的14.2%。其中有165条(77.5%)微博“赞扬钦佩阿婆的救人举动”,33条(15.5%)微博认为“阿婆动机不纯,为出名想炒作自己”,15条(7.0%)微博持中立态度。可以看出,微博上的倾向还是一边倒地向着陈贤妹的。各大网站和新闻频道也纷纷推出专题,赞扬救人者的感人举动。如网易新闻“透过陈贤妹,我们缺失了什么?”,雅虎资讯推出专题报道“陈贤妹,拾起中国人跌落的良心”,等等。
C、无良司机应当受到怎样的责罚?碾压小悦悦的两名肇事司机现在已经全部归案,对于两名司机应当受到怎样的责罚,微博讨论的结果主要分成以下三派:一些网友愤慨地表示应“杀人偿命”;另一些网友则根据其中一位肇事司机关于“当时没有看见小悦悦躺在地上”的言论举出了当时由于路面、光线以及反光等质疑,指出应“查清再定罪”;还有一些网友则冷静地表示:“判决应当由法院调查取证后依法作出裁定,不应受到舆论的干扰,造成媒体审判。”
(3)高峰期——要求完善相关立法和保障制度,“让我们敢做好人”。10月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终因抢救无效在医院离开人世,网络上对该事件的关注量达到顶峰,微博网友纷纷发微博表示悼念。在当天抽取的300份微博样本中,悼念、祈福小悦悦的微博数量占到总数的57.7%。网友还自发注册了一个名为“小悦悦纪念堂”的新浪微博,超过40万粉丝对其关注。众多网友通过“点烛+关注+转发+评论”的祭奠方式,悼念小悦悦,祝福她一路走好。
除了表示对小悦悦的深切悼念之外,微博上网友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在于对相关法律和保障制度的完善,共有51条,占微博总量的17.0%。小悦悦事件让我们看到了社会道德的缺失,但也深层次地启发我们去思考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敢不敢再做好人?南京“彭宇案”让我们看到了“农夫救蛇”的现实版,让我们不敢再做“活雷锋”。而这一切都源于相关法律和相应保障制度的缺失,我们自身合法的权益无法得到可靠保障,做了好事却被冤枉。因此网友深切地认识到,要扶起跌倒的道德,不仅需要努力和呼吁,更需要法律的震慑。“广泛要求完善立法和保障制度,解除人们做好事的后顾之忧”成为这个阶段网民的主要议题。
综上所述,在选取的样本研究中,网民们利用其自身的理性使得“小悦悦事件”在微博的讨论不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逐步上升到社会道德和法律保障层面,为如何重建社会道德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结 论
根据资料分析的结果,回到本文的研究问题上,在“小悦悦事件”中微博对公民社会道德擢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引起公民对社会道德的反思。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社会上就有了关于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滑坡”的论争。2007年南京“彭宇案”的判决,把能否见义勇为这一问题摆在了公众面前,这次的“小悦悦事件”更是将讨论推至高潮。不管是对路人冷漠行为的指责、对救人者的赞扬或是质疑,还是对肇事司机受责罚的热议,都说明该事件对社会公民的道德意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让人们对道德、对人心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思。
对社会行为的监督、规范功能。在传播学中,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强调了以下三种: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1]“小悦悦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的公民对社会道德的大讨论就体现了前两种社会功能,凸显了微博作为网络传播新锐力量在监督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众,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体现了新媒体对社会道德构建的推动作用。
对现实生活的持续性影响。小悦悦离世后,广州全市100多间“西关小屋③”以“拒绝冷漠 唤醒真爱”为主题,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并用文字悼念不幸离世的小悦悦。各“西关小屋”还通过站点微博发出倡议,该活动共吸引超过万名市民的参与。④山東、湖南等多地民众自发组织悼念小悦悦的活动,祝小悦悦一路走好,“愿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呼吁社会拒绝冷漠。
10月28日是小悦悦的头七祭奠日,广州多所高校举行悼念活动。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将祝福的话写在爱心贴纸上,并用这些贴纸拼成了一面主题为“拆掉你心中的墙,拒绝冷漠”的爱心墙。志愿者们还手捧烛光,在学校的广场或空地默哀、祈祷,愿小悦悦在天堂一切都好。
笔者认为,真正阻碍公众救死扶伤、出手相助的,是人们内心对社会和他人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而造成这种不安全感的,不仅仅是道德的缺失,更关键的是社会体制、法制、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如何让公民“路见不平”时愿意伸出援手,如何挽救社会道德构建真正的文明社会,这需要每个公民深思。
注 释: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407623.htm
②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相对来说,这三个时间段是绝大多数公民在网上较为活跃的时间段。
③西关小屋:遍布广州路边或者公园的志愿者服务站,一间面积大概一两平方米,亚运会时是亚运会志愿者的服务站点。
④http://www.cjck365.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615&hig
hlight=
参考文献:
[1]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生)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