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的渗透力:汶上案例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课题组
2012-04-29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金融服务的滞后却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民自助终端(即“农金通”)在山东省汶上县农村信用社的试验成功,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安全快捷的小额支付结算业务,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
关键词:农民自助终端;金融服务创新;支付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9—0028—05
一、引言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推出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改善了农村民生,活跃了“三农”经济。但是,在我国农村不少地区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方式、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突出。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进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决定在全国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分县、市深入组织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在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指导下,由济宁办事处研发,并在汶上县试点成功的农金通,如星星之火,在全国掀起了农民自助服务点建设的高潮,该设备通过管理员的内部转账,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存取款、查询等业务,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村支付结算不畅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迫切需要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一)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存在的问题
1. 支付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难以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偏少。目前,为农民群众提供金融服务的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行三家金融机构,而农行鉴于竞争的需要,仅保留了少数乡镇的机构网点,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造成了农民无法享受普惠的金融服务。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资源无法合理有效配置。二是大多数农村金融网点未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办理异地跨行资金汇划业务时只能通过上级行转汇。三是结算基础设施如 ATM、POS 建设进展缓慢。ATM、POS机具布放少,通常一个镇只有1—2台,且ATM 功能单一,只能办理单纯的取款业务,广大农户享受不到现代化支付工具的便捷。四是同城票据交换未能覆盖农村金融网点,资金结算环节多。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未能开通同城票据交换,票据凭证主要依靠手工传递,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2. 传统支付工具仍占主导地位,结算服务创新力度不够。一方面现金结算方式仍占较大比重。受结算环境、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现金交易量和现金业务占有率居高不下。农民各项收入和支出获得或支付方式仍以现金为主。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只对借记卡、支票和汇款转账等较熟悉或略有了解,至于汇票、本票和网上支付等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大多表示不清楚甚至不感兴趣。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开办的非现金结算方式主要以支票、汇兑为主,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和银行本票等业务基本未开办,银行卡的使用也仅限于简单的存取款业务,电话转账、网上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更是较少涉及。
3. 宣传引导不够深入。由于支付服务机构均把结算服务、业务产品宣传集中在县城,对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和培训一般仅限于乡镇,而且宣传基本是在个别乡镇发传单、挂横幅,宣传形式和途径单一,覆盖面不广泛,没有深入到农村地区。而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大多数农民群众与金融行业接触少,对银行的了解仅是存款、放款,对现代化支付结算知识了解较少,对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较低,因而对新的支付结算工具的应用很难接受,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使用。
(二)改善农村支付结算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步伐,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手段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便利程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农村地区小额存取款业务需求旺盛,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政府各类财政惠农补贴资金发放工作,以汶上县为例,全县仅粮补“一本通”存折就达到30余万户,在粮食直补款等各种补贴资金发放期间,广大农民客户出于“领到手的钱才是钱”的心理,集中领取粮食补贴款,造成信用社网点前台业务成倍增长,一线柜员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正常业务的办理。
针对上述情况,为贯彻落实面向“三农”、面向社区的市场定位,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认真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信息科技手段,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应用的金融科技产品,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偏少、支付结算渠道不畅、新产品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快捷的小额支付结算服务,并在济宁进行试点。济宁办事处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进行科技开发,于2008年11月成功研发出第一代农金通,并在汶上县次丘镇河里村进行了试运行。在研发过程中,省联社领导多次到基层进行实地调研,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进一步指明了研发农金通战略发展方向。
三、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在农村的运用与实践
(一)农金通的主要功能
农金通是在自助查询终端的基础上研发的一款适合农村和农民使用的自助服务产品。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操作简单。农金通具有两种基本操作方法。一种是客户与客户之间的转账;另一种是设备管理员与客户之间的转账。客户与客户之间的转账表现为:甲客户需要现金时,甲客户将本人存折(银行卡)上的资金在农金通上转账到乙客户存折(银行卡)上,同时乙客户将自己的等额现金交付甲客户,实现甲、乙两客户的自助转账。另一种是客户与设备管理员之间的转账,表现为当客户需要现金时,设备管理员将客户存折(银行卡)上的资金通过农金通转入自己的周转账户,同时将自己的等额现金交付客户;当客户将现金交付设备管理员时,设备管理员将自己周转账户的资金等额转入客户存折(银行卡)上并打印存折。当设备管理员现金头寸超过核定的限额时,系统会自动禁止设备管理员继续办理业务,保障了资金安全。二是实现了多种服务功能。客户通过农金通可以实现银行卡与银行卡之间、银行卡与存折、存折与存折之间的转账及存折、银行卡内部的活期转定期、定期转活期等转账功能;另外客户通过农金通还可以实现交易明细查询、口头挂失、办理缴纳话费等中间业务功能。农金通支持跨地市转账功能,实现储蓄所几乎所有业务功能,可以逐步替代成本较高、内控薄弱、操作风险较大的乡村信用分社。三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易于推广。客户只需输入密码确认,即可完成业务操作的全过程,有效解决了多数农民客户不会操作自助设备的问题,有利于农金通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农金通还具有价格低廉、便于安装的特点,通过电话线连接即可,适合农村的现状;设备安放在管理员家中,避免了人为破坏,农村信用社只需对设备管理员进行简单培训,降低了推广成本。
(二)主要业务范围
现金业务:主要包括信通卡、存款存折和一本通活期存款账户的现金存款业务;信通卡、存款存折和一本通活期存款账户的现金取款业务;移动、联通、电信电话费现金缴纳和电费现金缴纳业务。转账业务:主要包括信通卡、存款存折和一本通活期账户的转账业务;信通卡和一本通内活期转定期业务。缴费业务:主要包括转账缴纳移动、联通、电信电话费及电费业务。存折补登业务:主要包括存款存折、一本通和零存整取存折补登业务。此外还能办理口头挂失业务、密码更改业务、查询业务和信息发布业务。
(三)农金通的试点情况
汶上县河里村是多年的信用村,村委会管理能力较强,原协理员存款规模大(存款余额1800万元)、素质高,全村共有农户1470户,村民7000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近十分之一。2009年初,第一台农金通产品就是选择在这里进行了试运行。首先,汶上联社与村委会接洽,介绍自助终端功能以及为农民群众带来的方便和好处,与村委会达成在该村布设农金通的合作意向,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其次,选择该村的协理员作为农金通管理员,签订了聘任合同。最后,信用社帮助、指导终端管理员对办公场所进行装修改造,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就如何操作自助终端进行简单的培训后即对农民群众开展了金融自助服务。当年,通过农金通累计办理各类业务8400余笔,其中通过转账形式实现客户间现金调剂3800余笔,金额500余万元;转账业务(含跨县区)1300多笔,金额1700余万元;补登折业务3600笔,在发放粮补款期间日均业务量高达200笔;查询业务300笔,交纳电话费150笔;受理口头挂失业务11笔;增加一本通、活期存折、信通卡开户420户,增加存款日均余额300万元。在办理业务的客户群体中,既有本村客户,也有附近村庄客户,一台农金通一般可以覆盖3—5个村。从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看,农金通在保留自助设备安全性能的基础上,相关安全设计指标达到了安全运行要求,设备运行稳定,业务功能丰富,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农金通的推广经验
汶上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农金通的推广和应用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一是坚持“三个优先”的原则,即坚持做到优先在新型农村社区推广布设、优先在村风正的村庄推广布设、优先在经济相对活跃的行政村推广布设,达到“重点突破,整体带动”的效果。二是做好社区建设结合文章。“新建一个社区、布设一台自助设备”的推广思路,做好新型农村社区的自助终端布放工作。截至目前,该社已在10个社区安装了布设了自助终端。三是统一了服务标识。编制了自助设备服务点服务环境规范化标准,要求全部服务点营业区与客户区分离改造,对客户须知、外部形象标识、标牌、附属设施等作了统一要求。四是采取了多种激励措施。为鼓励设备管理员宣传、用好自助设备,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该社除每月按存款额度兑付一定的手续费外,还根据发生业务的笔数每笔再给予适当的补助,年终对业务量排在前十名的再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
(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是严格设备管理员准入。对于设备管理员选择,要经过村委会推荐、信用社审查、向村民公示等层层把关后,选聘出人品好、威信高、能力强的优秀人员担任。二是建立了常态的管理机制。经常性地与村委沟通、了解管理员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设备管理员进行检查,对存在违背合同约定、违反业务操作规范的管理员及时予以撤换。三是加强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员配置了保险柜、灭火器和警报器,自助终端操作区安装金属防护栏,配备狼牙棒等防卫器械,与周边村民群众签订联防协议,防范资金盗抢。对在缴存现金的途中可能遭受盗抢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为设备管理员缴纳购买保额为4万元的“现金防盗防抢保险”和12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含2万元医疗保险)。
(六)服务终端技术上不断完善
在河里村试点第一台农金通的基础上,济宁办事处对设备功能、外形、形象标识等几经完善、整合,对农村适用性、农民操作性、风险可控性改造升级,相继研发了第二代、第三代农金通,在管理上实现了“视同网点管理规范化,设置操作流程精细化”,在外观形象上实现了“语音提示耳能听,双屏显示眼能看”。
从运行情况看,该设备发挥了良好的业务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效解决了农民粮补资金兑付难,小额现金存取难,农副产品交易结算难等民生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该产品2009获得济宁市创新奖励,2010年被省联社推广,同年获得山东省金融创新奖,并引来全国多个省市的农村信用社到汶上联社考察学习。
四、农金通在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以前,汶上联社每年为辖内55万多农民代理发放各类补贴9300多万元,每年发放3次,业务量高达40多万笔,平均每天办理代发业务900多笔,金额约200万元。自从农民金融自助服务运行后,柜台的代理发放业务量明显减少,信用社门口再无排“长龙”现象。同时,使用农民金融自助服务还不受时间限制,将原来的8小时服务提升为24小时服务,农民可根据作息时间全天候办理业务,提高了兑付效率,大大减少了办理业务的等待时间。信用社还依托惠农一本通,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开展了代收水电费、通讯费、贷款利息等业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工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取钱难的问题。
(二)建立了新型的合作关系
农村信用社的协理员是由以前的代办员演化而来,已经存在了五十余年,他们在服务当地农民、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协理队伍人员众多、管理难度较大,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一直存在着管理思想不统一、法律关系模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缺少科技支持、服务方式陈旧、服务功能单一、经手现金不能实时入账以及创新不足等问题,传统的协理员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精细化的风险防范要求。而转型后的设备管理员与村委会是合同聘任关系,村委会与农村信用社是金融服务合作关系,协理员与农村信用社是依托金融电子机具产生的一种金融服务代理关系。上述关系是按照市场化原则,在银村共建、电子银行渠道进村庄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社区内自我互助性的金融服务模式,理顺了设备管理员与农村信用社的关系,实现了协理员到设备管理员的平稳过渡。通过安装农金通,村委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提升了村委会的形象,村委会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实现了农村信用社、村委会、设备管理员三方共赢。设备管理员办理现金调剂业务全部使用自己的周转金,客户无论办理存取款,还是查询、转账等业务,都可通过设备管理员的对自助设备的操作即时完成,有效地规避了农村信用社对协理员的管理风险。
(三)加速了农村资金融通
农金通的推广和应用,是乡村金融服务模式的一个创新,填补了村一级的金融服务空白,完善了金融服务体系,让曾经被遗忘的乡村感触到了“普惠金融”的阳光。自助服务终端安放在设备管理员家中,系统与全省农村信用社联网,即时到账,办理业务时间灵活,可以实现全天候24小时服务。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存取款、领取各类补贴、自助缴纳水电费、通讯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贷款利息等业务,真正打造了农村金融便利店。特别是原来需要远距离往返银行办理业务的农民,节约了时间成本及劳务成本,大大减少了办理业务的等待时间,资金实时到账,方便了农村资金的融通,对农村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了普惠制的金融供给
农金通直接进入村庄农户,方便了农民办理支付结算业务,与银行网点机构相比,设备简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起到了与银行网点基本相同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末,汶上联社农金通设备已达到147台,为农民群众办理各类业务160551笔,金额49728万元。设备管理员不仅担当着管理和服务角色,还承担着金融新产品的宣传和推介职责,且更容易让广大农民客户所接受。这让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越来越多的电子银行业务进入农村,让经济落后地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均等的金融服务机会,搭建了兴村富民的平台。
(五)巩固了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的主力军地位
农金通有效填补了农村的金融服务空白,管理员直接的面对面的服务,更是建立了与农民群众良好的联系纽带,在农民群众享受金融服务的“短平快”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的各项业务也得到了快速的扩张,进一步巩固了阵地,扩大了市场份额。截至2012年6月末,汶上联社各项存款余额为52.8亿元,自2009年以来,汶上联社存款每年都以超过8个亿的规模增长,三年即翻了一番,市场占有率达到39%;银行卡发卡量达到11万张,手机银行、电话POS、网上银行等新业务也在逐渐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
五、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农金通这一全新的支付结算方式,将金融触角延伸到了村庄,填补了广大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金融服务空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色彩。从农金通的成功推广和应用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汶上县农金通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金融需求也与日俱增。
第二,农村信用社是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天然的联系,有利于激活被压制和其拥有的网点和人员优势,有利于推广越来越多的、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
第三,推进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农金通的布设虽然一次性投资比较少,但如果普及也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在这一过程中,迫切需要地方政府部门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建立持续、长效的国家政策扶持机制,并给予农村信用社在税收优惠、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的积极支持。
第四,带来了对变革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思考。县域以下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空白,是专家学者、农村信用社、人民银行和基层政府一致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汶上县农金通的成功推广说明,机构网点的高成本、被动性服务和低的覆盖率无法真正融合或者渗透到农村实际需求之中,一个自主服务终端的引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困境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农村金融传统经营模式的反思:当机构网点不具备规模经济的条件下,适销产品或科技平台或许是有效的替代方案;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应以需求为导向,在需求与供给之间寻找到兼容点,才是现阶段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
参考文献:
[1]宗蕾.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设置项目研究——以润丰合行的业务发展为例[D].山东大学,2011.
[2]岳隆杰.农村自助金融服务终端的机构载体功能:济宁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0,(4).
[3]杨洁.金融自助服务:全面发展不断创新[J].中国金融电脑,2011,(2).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