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人生
2012-04-29李斐然
李斐然
在过去40年里,威廉·菲兹西蒙斯亲手为哈佛大学挑选每一个本科生。可当年他试图敲开哈佛大门的第一个回应,是一句响亮的“不可能”。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哈佛还被认为是一所“为精英阶层量身定做”的大学。没有人相信穷人家出身的威廉能够上哈佛,连他的老师都拒绝为他写推荐信,并极力劝道:“那地方不属于我们,你不可能融入哈佛的。”
然而他们没有料想到的是,威廉不仅进了哈佛,还留在哈佛,成为招生“最高长官”,并最终改变了哈佛招生录取的面貌,让这所名校从那些不起眼角落里,接纳了更多像他一样被认为“不可能”的人。
如今,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已经可以骄傲地在公文中写道:哈佛以能够给予每个人公平机遇为特色。而推动这件事的威廉,也被哈佛老校长盛赞为“大学的良心”。
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够上哈佛?
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很多人都想要从威廉那里知道:作为哈佛招生录取的最高把关人,你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威廉总是看着那些期待的眼睛说:“对不起,其实我们并没有公式化的规则。能够让身边的人变得更好的人,就是我想要的人。”
考过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相当于美国的“高考”),提交申请资料,就可以成为哈佛入学申请者。所有申请者的资料会被分工不同的四个人仔细研读,然后,包括威廉在内的五人评审小组会召开讨论会,每个申请者至少讨论一小时。最后,由评审小组全体投票决定。
“你所获得的学术成绩很重要,但是我们也会考虑很多其他指标——社区参与、领导能力、工作经验等。”威廉说,“我最期待的是打开每个人的申请文件夹,看到一个个人生故事,它们是如此真实。”
为了“讨好”这位哈佛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录取官,人们给他寄来各式各样的礼物——饼干和枣泥糕,DIY版的《时代》周刊,还有人送来一个画有自己头像的大圆盘。
在一次校园电视台的采访中,男主持人扬着眉毛打趣问威廉:“说真的,有没有人给你施点美人计?”
“这倒是没有,这就是原则问题了。”威廉大笑着回答,“另外,请千万不要再给我寄黑巧克力了,我的家乡盛产巧克力,这招对录取根本没用。”
对于那些绞尽脑汁吸引录取官注意的学生,威廉建议道:“你不需要去哥斯达黎加,你也不需要去国外做什么轰动的事情,如果去麦当劳打工可以融入社会,这也是个好主意。”
在华盛顿的一次招生会议上,当一个骄傲的母亲在威廉面前夸夸其谈,称赞自己的儿子“非常积极进取、勤奋好学、有真正的学者风范”时,这位高个子男人只是弯下身,认真地问躲在母亲背后沉默的孩子:“你平时喜欢玩什么?”
去哈佛吧,
但是不要丢掉你的灵魂
对小时候的威廉来说,哈佛完全是陌生的。他的父母都没上过大学,全家的生计就是靠经营一个加油站及旁边的小便利店。那时候没有人想到,在这条穷人住的街上会走出一位哈佛毕业生,甚至最终给哈佛带来了改变。
高个子的威廉很有运动天赋,是学校里的曲棍球明星。当时大家对他的最高期待,就是做一名职业曲棍球手。
虽然哈佛大学距离威廉的家只有15英里,但在他看来,却感觉“有半个地球那么远”。对这个穷人区的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每天睁开眼睛后,开始为当天的面包而努力。
高中毕业前夕一次偶然得到的参观机会,让威廉见识了15英里外的哈佛生活。第一次踏进哈佛校园,威廉吃惊地发现了另一个世界:“我觉得这里不是和家里差了15英里,而像是差了3000英里。”
回到家里,威廉作出了自己的决定:到哈佛大学读书。
这样的想法吓到了他身边的人。“不可能!”连续两位老师拒绝为威廉写推荐信,并且他们极力劝他不要申请哈佛:“你会因为贫穷而被排斥,格格不入,被迫退学,在那个只属于富人的地方,失去自己的灵魂。”
“就像是每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当时的哈佛对我来说就像是禁果,越是这样,我的好奇心就越是促使我前进,去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威廉说。
威廉说服了历史老师罗伯特·奥布莱恩为自己写推荐信。最终,他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曲棍球特长被哈佛大学录取。
威廉要去“不属于自己的哈佛”了。在他踏上行程之前,奥布莱恩送给他一个装裱起来的纪念框,上面写着一句拉丁语,大意是“不要让痞子把你打败”。
在哈佛,继续做我自己
在威廉还没搞明白“痞子”指的是哪些人的时候,他先被这个陌生世界吓了一跳。这个1962级哈佛新生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了——跟自己住了18年的小屋不同,这里宽敞豪华的餐厅里摆着闪亮的餐具,学生休息室里铺着木地板,墙上挂着镀金边框的画像,伸手可及的地方都是皮质家具。与他一同到达的同学们穿着时髦的服装,相互打量着彼此昂贵的花呢夹克、丝绸领带和驼绒大衣。
在这一堆衣着华丽的富家子之中,威廉身上还穿着高中时候的卡其布外套。
威廉发现,自己的女性同学少得可怜,大概只有八分之一的比例,更不要说不同肤色的少数族裔了。
与此同时,威廉也开始明白为什么他的老师会口口声声宣称这里“会让人失去灵魂”。威廉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的同学走到他身边,扭着脖子斜着眼,向他的衣服里面看,想要瞥到标签。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这里保持我的身份,继续做我自己。”威廉说。
当同学们在那些会费昂贵的学生俱乐部畅谈未来的时候,威廉加入了曲棍球校队,代表学校打赢了几场比赛。同时,他广泛涉猎,选修了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获得社会关系专业学士学位。后来他又在教育学院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毕业前,威廉“跟每个普通学生一样,四处发简历,找工作”, 但最终,威廉听从导师乔治·戈尔瑟斯的意见,进入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工作,并于1974年开始担任招生负责人。
“我被这份工作背后无穷的机遇迷住了。”威廉说,“想想看,你可以為身处世界某个角落的学生带来一次改变命运的机遇,为那些适合的人打开哈佛的大门,让他们能够享用这所大学所能提供的资源,因而有更好的机会把世界变得更好。”
撼动美国高校
录取制度的变革
1986年,威廉升任招生办公室主任,兼管奖、助学金事宜。威廉终于有机会开始推进自己筹划已久的改革——中止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制度。
用哈佛前校长德里克·伯克的话来说,这项制度“让占优势的人占尽了便宜”,它大大增加了富裕学生的录取机会,是富裕家庭通往名校的便捷门。
威廉决定要关上这扇门。
然而,说服人们废除这项已实行数十年的制度十分困難。直到2006年,伯克校长才终于宣布,哈佛愿做全美第一个彻底取消该制度的大学。
这一决定震惊了美国教育界。美国游说机构“教育管理”的执行理事说:“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听到时我眼里含着泪水,几乎要哭出来了。”
在打破特权的同时,威廉在任的第二把火,是建立起更为有力、覆盖面更广的奖、助学金制度,给予贫困家庭更多补助。他每年指派40多名录取官,飞往美国乃至世界各地,让那些受困于“不可能”的年轻人——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牧羊人的女儿,到缅因州卖龙虾的老板之子,甚或是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民——意识到自己有机会改变人生。
威廉不仅认识每一个由他录取的学生,还在默默关注着他们。这个当年被同学偷看衣服牌子的校友,为他的学弟学妹们设立了一项“秘密基金”。
这像是一个神秘组织,由威廉所指定的助学金工作人员秘密操作。他们有一份保密名单,上面是家境贫寒学生的通讯方式。当这些学生遇到说不出口的窘迫时,威廉的神秘组织就会给他们寄去礼物——一张校园新年音乐会的门票、一张突发急病需要的支票、一套面试需要穿着的正装、一件冬天保暖的外套,甚至是一张回家的机票……
一切都是秘密的,没有人公开发送名单,不涉及自尊问题,这就是从不露面的威廉送给每个哈佛贫困生的礼物。
他重新定义了哈佛大学
其实,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每个走进哈佛的学生,都会收到来自威廉的礼物。
其中一项礼物,是一笔资助“间隔年”的奖学金。威廉鼓励学生申请,拿着这笔钱,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到全世界旅行,去接触完全不同的人生。
“尽情地去玩耍吧,去看看世界的样子,不要一心做个‘补习战士,我可不希望你们的引擎在到达哈佛大门前,就已经耗得没油了。”威廉说,“也许你会在这一年发现你的‘人生节点,从而更明确回到哈佛后,你想要得到什么。”
“在哈佛,我不知道谁是贫困生。每个人的生活都差不多,一样读书,一样旅行。我们唯一的不同,大概只在于接下来,你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哈佛学生安德里安·斯博恩说。
“回顾这么多年来哈佛的改变,景象实在令人振奋——这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少数族裔学生,以及原本人生轨迹在另一端的人们。”威廉说,“能够在过去几十年参与到这场录取改革,把更多的人拉入可以实现梦想的行列,我感到很荣幸。”
“威廉改变了人们对哈佛的看法。”伯克这样评价威廉,“对于哈佛,人们有种印象,这里是所精英大学,到处都是来自富人家、上得起预备学校的书呆子。但威廉却成功地打破了这一禁锢,让你发现在这么牢不可破的制度下,还有人能顶着重重压力,生生闯出一条路。”
美国媒体也评论说,“威廉重新定义了哈佛大学”,这位被称为“哈佛大学的良心”的人,同时也是“整个美国大学招生录取界的良心”。
当然,威廉40年的坚持也“得罪”了不少人。校园电视台采访他时,男主持人忿忿地抱怨:“嘿,哥们,咱们说点实际的,难道你就不能给我们多招几个漂亮姑娘吗?艾玛·沃特森,演《哈利·波特》电影的那个,要是招她来,你不也省得满世界跑去宣传招生吗?”
威廉仰着头哈哈大笑,认真地回答道:“可是我只看才华。”
(摘自2012年6月13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