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区开展邻居节活动拉近邻里关系
2012-04-29刘敏陈颖聪刘琳
刘敏 陈颖聪 刘琳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居住条件也大大改善。可是,一座座钢筋水泥的高楼却阻隔了邻里间的交流,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为拉近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2012年5月20日,重庆市渝中区“幸福社区,邻里如亲”首届邻居节正式启动。全区12条街道、76个社区的居民们以社区为单位,相聚在一起,通过趣味运动会、厨艺大比拼、才艺展示等方式,拉近彼此距离。今后,每年的5月20日,他们都会过邻居节。
“邻里如亲”活动让邻居变亲密
2012年5月20日上午,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建设路小区格外热闹。作为首届邻居节主会场,不到9点,社区居民们就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上午9时30分,伴随着一曲欢快的快板《幸福社区万年长》,邻居节正式启动。建设小区8个院内,家庭趣味运动会、书画现场创作展、象棋比赛、厨艺才艺比拼展示等活动,陆续拉开序幕。与此同时,渝中区12个街道另外75个社区活动场地,也分别上演着百家宴,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和知识猜谜等活动,吸引社区居民们前来参加。
在活动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5位居民,他们都称赞“邻里如亲”活动让大家认识了邻居,交到新朋友。渝中区红球坝社区65岁居民龚祥书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全家住在筒子楼里,邻里关系十分亲密。“一家人煮饭,整层楼都闻得到香味,端个碗就能串门吃百家菜;有时下楼不关门,知道邻居会帮忙照看,根本不用担心家里丢东西。后来,全家搬进了20多层的高楼,虽天天和隔壁邻居打照面,却叫不出对方的名字。”龚祥书说,今年1月起,渝中区启动了“幸福社区,邻里如亲”主题活动,在社区组织下,他和邻居们一起参加了很多活动,包饺子、煮汤圆等,大家说笑间逐渐熟悉了。
在邻居节启动仪式上,渝中区120位“邻里之星”也被评出,他们都是被各个社区推选出来的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的好邻居代表。
征集微电影拍邻里感人故事
与邻居节一同启动的,还有渝中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民政局主办的“幸福社区,邻里如亲”微电影大赛。
大赛共分4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微故事征集,通过面向社会征集“邻里情”故事,从中评选出最感人者,成为微电影拍摄的脚本素材和拍摄第一手资料;第二阶段为微电影作品征集,由网友根据评选出的“最感人故事”,拍摄制作成微电影,上传至官方网站展示;第三阶段为网络评选,网友可进行网络投票;第四阶段则为专家评审,将评选出多部获奖微电影。
众邻凑份子摆席为老寿星庆生
5月20日中午,渝中区临华路社区的院里,席开29桌,为104岁的黄久蓉老人庆生。“以前听说社区有位高寿老人,几年前就满了百岁,一直不认识。今天见了面,当面为老人庆生,沾沾她的福气。”83岁的魏国珍说。
魏国珍和200多名邻居一起到社区报名,每人出资30元钱,摆席为邻居老寿星庆生。
一场邻居节活动,让数百名同在一个社区、相见却不相识的居民成为朋友。他们中许多脸熟的“老熟人”,第一次说上了话。
“开开你的门,我来帮助你”
5月20日上午,渝中区新华路4号时代天骄广场上人头攒动,200个社区居民在60个志愿者的带领下,敲开了社区陌生邻居家的房门,串起了门。这60个志愿者里有社区干部、社区党员和热心居民,他们6人一组,带领自发参与活动的邻居聊天解闷或是帮忙打扫卫生。
周学军家住朝天路7号已30年,在“敲门”启动仪式上,65岁的她一个劲地感叹自己是和谐邻里关系的受惠者:30年前8月的一天,她和丈夫出门办事去了,留在家里的大儿子被开水烫伤了腿,邻居听见孩子的哭声,立即将孩子送到医院治疗。当他们夫妻回到家时,大儿子腿上的伤口已经包扎清理好,躺在床上睡了。
如今,周学军时常离开这里到儿子家帮着带孙子,儿子家住在高楼,邻居间闭门不见,邻里关系特别疏淡。她每次回来,院里的老邻居看见她总要亲切地问长问短,这让她心里甜滋滋的。
多年里,朝天路7号的老邻居间保持着一种老传统:谁家里有人摔伤、生病或是过世,大家都要组织看望,或是凑份子钱。
见到“最熟悉的陌生人”
“哎呀,陈婆婆,原来你住在这里啊!”陈尚纯是莲花池社区的老居民,在这里住了十几年,她每天早上出去买菜,都会看到年迈的陈婆婆在社区花园里散步。虽然经常见面,但她从来不知道陈婆婆具体的家庭住址。“以前只晓得她是我们这里的,今天跟社区的工作人员一道来,才晓得原来陈婆婆是住在10号楼的。”陈尚纯说。
见家里来了客人,80多岁的陈婆婆很开心,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招呼大家进屋坐。由于陈婆婆年纪较大,社区工作人员经常前去探望,陈婆婆以为今天来的也是几个常客,可没想到转过头竟然看到了陈尚纯的身影。“哎呀,怎么是你,你怎么会来呀?”见到陈尚纯,陈婆婆显得很意外。陈尚纯也有点惊讶,没想到今天结识的第一个“陌生人”竟是平日里经常碰面的陈婆婆。
“陈婆婆,我们留个电话,以后你有啥子事招呼一声就可以了。”借此机会,陈尚纯记下了陈婆婆的电话。
陈尚纯说,在小区里住了这么久,很多面孔都再熟悉不过了,但很多时候人们之间只是点头之交。有了这次的开始,陈尚纯说今后自己还会多参加社区的活动。
居民间的求助与相助
“張老师,你帮我接送娃儿上学放学要得不?”在渝中区陕西路六巷院里,过路的李世菊看见楼下正在张贴楼栋长信息,大起胆子向新任楼栋长张开乾提出了“要求”。
李世菊是外来务工人员,和丈夫在朝天门市场内做生意,租用了陕西路六巷一套底层楼房做仓库并居家,孩子就在附近小学读2年级。每天清晨四五点,他们夫妻就得起床发货,下午还要为订货、收账奔波,时常忙到很晚。孩子才8岁,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一条马路,让孩子自己走,夫妻俩放不下心。
李世菊说,很早以前她就听说这栋楼里有一位叫张老师的热心人士,可一直没有对上号。这次既然碰上了,李世菊马上抓住机会,向张开乾寻求帮助:“张老师,帮我接娃儿要得不?”张开乾得知李世菊家庭情况和孩子上学要经过的路程后,满口答应下来。
在留下相互联系方式后,两家人约定,从下周一开始,接送孩子的任务就交给张开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