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识 回归原点
2012-04-29张振华
张振华
摘要:本文分析了“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认为这是践行新闻工作基本规律和责任担当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深入开展“走转改”,是造就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必由之路,是改进新闻报道的必由之路,是践行媒体责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深入实际 新闻工作 规律 责任
凡事皆有“道”,新闻工作也是如此。
关于“道”,老子用四个字概括它的特点:大、逝、远、反。“大”和“远”是指“道”对于万事万物的主导具有绝对的全时空性;“逝”是指事物及“道”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与时俱化”。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又不能离其宗、背其道,一旦离宗背道,就必须加以校正,使之回归正道,回归本原,这就是“反”。
“道”并不神秘。明代哲学家王艮说过一句话:“百姓日用即道。”因此可以说,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的“道”往往表现为一种常识。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常识往往也会被遮蔽、扭曲和背离,在这样的时候,重提常识、回归常识就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是常识,所以关于真理标准的那场讨论本质上是回归常识。同样,新闻工作必须深入社会、深入群众也是常识,也是必须坚守之道。所以“走转改”的真谛也是要求新闻工作回归常识,站在新的时代的原点上重新出发。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反对党八股》发表70周年。在这两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对当时文化工作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作风以及八股文风提出了尖锐甚至是尖刻的批评。但如果把这两篇文章做面镜子,照一照一个时期以来新闻工作和新闻报道的现实,就会发现这种作风与文风具有多么强的劣根性、顽疾性。
可喜的是,自从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不仅从基层群众中送来了新闻报道的一股清新之风,而且从一个方面践行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与责任担当。
一、深入社会实际是造就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必由之路
宋代大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此言极是。无论是屈原的《离騒》、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成就其千古名句而让我们感铭至深的,其实是作者的情怀、情操、境界与气节,即他们的忧民之情、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这才是这些名诗、名赋的灵与魂。同样,一个新闻记者如果没有政治、思想、情操、境界、品德、作风、敬业精神等综合素养的支撑,一只妙笔再生花,也难写出动人之作。
卢梭曾经说:“我的第一位哲学老师是我的双腿。”新闻工作更是如此。要写出好的新闻,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迈开双腿,走到群众中去感知生活、发现生活。即便作为新闻大家的范长江、斯诺,如果当年他们不去大西北,不去延安,不深入军民中去,也一定写不出《中国西北角》和《西行漫记》。因此,衡量一个记者专业精神、敬业精神的一个起码的尺度,首先也是看他肯不肯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
但仅仅善跑是不够的。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确,一个对人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真爱的人,一个永远不会被感动的人,也永远不会感动别人。因此,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对生活、对群众充满热爱与真感实情。感情不仅是记者感知生活的第一味觉,而且是成就动人之作的第一基因。因为感情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态度,态度则决定取向、决定作品。如果当年穆青同志对兰考人民的生存状态缺乏同情,对焦裕录立志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的忘我工作精神缺乏感动与敬意,他就不会发现焦裕录,即便发现了,也不会写出那样的经典之作。
毛泽东同志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王朔则在他的《新狂人日记》语录里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媒体自己,其次才是人民。”此话虽不失王朔一向的调侃风格,却不无道理。的确,要做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即必须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老老实实地向人民群众学习。新闻工作者不会个个都是完人,但新闻工作这个职业又要求新闻记者具有完备的人格,如此他才能通过其作品引导人们走向高尚。新闻工作者如何完善自己呢?方法之一便是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因为“人只有在人们中间才能认识自己”(歌德语),“人只有依赖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休谟语)。的确,当我们的记者走进山区简陋的课堂,面对那些拿着微薄的薪酬,甚至每天凌晨先磨豆腐、卖豆腐,以便赚点钱为学生添补文具的山村教师时,当我们面对拒收残疾人的车钱,并淡淡地说:“我并不伟大,我只是赚钱比你容易”的出租司机时,我们都会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洗礼。读书自然会使人完善,“读政治书,以养大气;读业务书,以养才气;读文学书,以陶冶情操;读史书,以明己智;读诸子百家,以思圆行方”。但不容否认,社会既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又是一部百科全书,而群众则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群众当老师来请教、当英雄来敬畏、当主人来敬重、当亲人来对待,我们才会在群众有形无形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完善起来,从而成为或接近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二、深入社会实际是改进新闻报道的必由之路
当今信息时代,媒体增多,受众分散。一方面新媒体以其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触角,对生活做着近乎全景性、全天候的信息传播和言论发布,以致“想看新闻就上网,想听观点看微博”成了不少年轻人的触媒选择,从而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力的市场挤压。与此同时,由于民众视野的开阔和主体意识的增强,其对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鉴别力、要求度、挑剔度越来越高。你献给受众的究竟是一棵带着泥土芬芳的真诚的小草,还是一支看似枝繁叶茂的假花,人们一看便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如果不提高新闻报道的品质,就会被受众边缘化。而没有受众,何谈引导?没有市场,何谈阵地?
新闻报道被群众边缘化,根源在于媒体首先把人民群众及丰富的社会生活边缘化。因为生活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生活永远会比新闻更丰富、更精彩和更动人。但如果新闻和生活的反差太大,比如过于单调、过于空乏、过于模版化,当不是生活的问题,而是新闻和新闻工作者的问题。
人民群众中随时都有种种积极的创造、时代的风景、人生的坚持、温暖的故事和善良的心灵。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擦着地皮走,是否深入群众,是否善于发现。正如歌德所说:“在任何时候,世界上都存在着那么多有价值的事物,只是它们彼此并不接触。”而新闻工作的责任与意义正在于发现并串起生活中种种“有价值的事物”,使之彼此聚合成一串串闪光的珍珠,呈献给社会。
新闻是历史的纪录。历史又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的。因为往往“理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人民群众的)实践将为你解决”(费乐巴哈语)。当年小岗村农民发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江浙农民企业家创造的一个个民企神话,不都是以他们创造性的实践破解了理论上的困扰,从而推动了中国农村及企业制度的改革吗?因此,所谓中国的崛起,本质上是一个个普通中国人创造性实践的聚合。所以日本2008年8月9日的《东洋经济周刊》说:“中国的奇迹源于一个个普通中国老百姓。”威尔逊则说,一个“国家的伟大,取决于它的普通百姓的伟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善于发现并讲好普通人的故事不仅会感动受众,而且会有助于受众包括外国受众对故事主人翁生存期间的中国社会的氛围、基本面与前景的认知和把握。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新闻工作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怎样对待人民群众?是把他们看作社会的主人,还是不屑一顾的芸芸众生?是把他们仅仅当作被动的受众主体,还是同时更把他们当作能动的报道主体?新闻报道究竟是眼睛向上还是眼睛向下、是为官还是同时更为人民大众?
实际上,“为了谁、依靠谁”,“让谁说话、听谁说话、为谁说话”始终是检验新闻工作是秉持唯物史观、群众史观还是恪守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的一块试金石,始终是检验新闻报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官为本”的一块试金石。
马克思说:“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会无法挽回地陷入绝境。”①而媒体要获得民众的承认,首先必须贴近群众。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说:“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其实脱离群众也是媒体的最大危险。尤其是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危险在成倍地增加。如果媒体记者高高在上,满足于跑会、报会,做“通知记者”、“请柬记者”、“通稿记者”,写八股式报道,就会自绝于群众,就会“无法挽回地陷入绝境”。
三、深入社会实际是践行媒体责任的必由之路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描写的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英国的时代特征与今日之中国十分相似。狄更斯写道,那是一个“最好与最坏、智慧与愚蠢、信仰与怀疑、希望与失望、大有与赤贫、天堂与地狱并存的时代”。的确,当前的中国既是历史上一个最好的时期,但又不是矛盾、痛点、痛感最少的时期。我们一方面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百年的路程,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百年中分阶段出现的问题又在当前的中国集中地显现了出来。当前我国正在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生存型阶段社会利益结构分化程度较低,利益关系相对简单;而进入发展型阶段后,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对外开放,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由过去的隐性变成了显性,从过去的静态变成了动态,甚至各类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也变成了一种常态。②总之,社会是新闻的底色,新闻是社会的镜相。中国的真实国情在基层,中国社会的真实表情、真实声音也在基层。中国稳定的力量和主流价值观的践行主体在基层,中国的不少矛盾、纠结与落后也在基层。
在这样的时代和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社会、深入群众,一方面充分发掘和传播民众中那些哪怕属于“微光”的种种正能量,同时又要正视和推动破解各种负能量。前者是发扬媒体的“导善”功能,后者是为了发扬媒体的“抑恶”功效。或者说在这种背景下,媒体一方面要充分发现和展示基层社会中种种美丽的风景和温暖的故事,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种种困苦与诉求,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关注并化解所谓“社会性焦虑”。前者是为了使群众感受当今社会的光明与温暖,后者是为了使明天的社会更光明、更温暖。前者是媒体的责任所在,后者也是媒体的责任所在。正如央视记者柴静所说:“只有一个国家拥有寻求真理的人、独立思考的人、纪录真实的人,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并尊重这样的灵魂和头脑,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美好。”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81页。
②迟福林《“减压阀”:政府应提供的公共产品》,载《人民论坛》,2009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