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傅里叶级数的抽样定理解释
2012-04-26李相国梁义涛李红岩
李相国,梁义涛,李红岩
(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离散傅里叶级数DFS及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而且,离散周期信号的DFS是有限长(非周期)数字信号通过DFT计算离散谱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解DFS是理解DFT的前提与基础。本文分析了几种被广泛使用的国内外优秀教材及参考书,学习并比较了它们对DFS及DFT的处理方法。在学习借鉴基础上,从频域采样角度及采样定理的基本思路出发,推导了频域采样需要满足的条件,还给出了类似于频谱周期延拓的图形表达方式,它比公式表达更直观,有助于学生对DFS及DFT的感性认识。
1 现有的DFS定义
从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角度,一般面对的都是有限长(非周期)信号,因此,在引入离散周期信号时,普遍采用人为构造的方式。这样可以和已学知识建立联系以便更容易接受,也为进一步理解离散非周期信号的DFT做好了铺垫。
1.1 直接定义离散周期信号
在介绍DFS概念时,一些教材采用直接定义离散周期信号的方式[1-3]。这种方式偏重于数学推导,下面以著作[1]为例进行介绍。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其傅里叶级数的表达式:
1.2 连续周期信号的时域采样
1.3 离散非周期信号的频域采样
在文献[5]和[6]中,都是从离散非周期信号的连续周期谱的采样开始。但其后续处理方式并不一样。在文献[5]中采用了如下处理方式。
文献[6]中的频域采样在一个周期内进行,得到的是一个有限长的(非周期)离散谱,因此,其没有使用离散周期信号以及DFS,而是直接给出了DFT表达式。
2 基于频域采样法的DFS定义
我们注意到,文献[7]从离散时间信号的卷积定理角度解释频域采样。受到该思路以及傅里叶变换性质中对偶性的启发,本文沿着采样定理的思路,证明频域采样需要满足的条件,我们在最后还给出图形解释。
2.1 离散非周期信号频谱的“频谱”
因此,上述表达式可简化为Y(jm)=x(-m)。也就是说,一个离散时间信号x(n)的频谱X(ejω)的频谱Y(jm)是其时域表达式的反转x(-m),如图1所示。
图1 离散时间信号频域采样的采样关系示意图
2.2 DFS的采样定理解释
参照 Nyquist采样定理的思路[4],接下来证明对连续信号X(ejω)进行频谱无失真周期采样需要满足的条件。
设以ωs为周期对X(ejω)进行采样得到离散信号Xs(jkωs),k取全部整数。这可解释为X(ejω)与单位冲激串函数p(ω)的相乘,即
从上式可知,对X(ejω)进行周期采样得到离散信号Xs(jkωs),其频谱表达式等于x(n)反转后的周期延拓,延拓周期等于Ω's,如图1中所示。
当x(n)是长度为N的有限长信号时,只要满足Ω's>N-1就可避免频谱混叠,可以实现频谱无失真的周期采样。我们取Ω's的值为满足条件的最小整数Ω's=N,则时域采样周期ωs=2π/N。此时的Xs(jkωs)也是周期的,简化记作(k):
上面我们完成了从采样定理角度对频域采样的图形化解释与推导。
3 结语
本文从频域采样与采样定理的角度出发解释DFS,得出了频域无失真采样需要满足的条件,并给出了类似于频谱周期延拓的图形表达方式。该方法的优点是其图形表示更直观,有助于增加感性认识;其缺点是数学推导比较繁琐,容易混淆。
形象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把本文的图形化方法作为辅助手段,配合前述各种方法使用,期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
[1]Oppenheim A.V.,Schafer R.W.,Buck J.R.Discrete-Time Signal Processing[M].2nd ed.Prentice Hall,1999
[2]Antoniou A.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Signals,Systems,and Filters[M].McGraw-Hill,2005
[3]程佩青.数字信号处理教程[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胡广书.数字信号处理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Proakis J.G.,Manolakis D.K.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Principles,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M].3rd ed.Prentice Hall,1995
[6]Mitra S.K.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A Computer-Based Approach[M].2nd ed.McGraw-Hill,2001
[7]Diniz P.S.R.,Silva E A.B.D.,Netto S.L.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M].2nd 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