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研究与改革综述

2012-04-25邓万金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专业体育能力

邓万金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目前,高等院校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问题。教师不能把握当前形势变化,仍强调以理论学习为主,社会实践为辅,把社会实践当成一门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工具。体育教育专业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竞赛组织编排、竞赛规则、运动训练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课程设计、社区体育指导等理论知识,较少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导致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节,从而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为了寻找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文章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与评述,结合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新要求,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以便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研究与改革现状及评述

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现状,曹社华等学者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课外实践活动联系不够紧密,提出系统能力的培养体系,即竞赛组织与裁判业务能力、体育教学组织能力、运动训练指导能力、健身指导培训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倡导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3 个实践环节,即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积极拓展实践教育途径,加强课外实践能力训练,努力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丰富学生能力体系[1]。熊飞学者提出: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多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社会实践能力包括运动训练、指导比赛能力、裁判工作能力、组织编排能力等[2]。葛冰等学者指出高等院校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强。高等院校应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出发,加大实践环节教学,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体育社会实践能力发展[3]。马永明学者提出: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围绕体育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包括训练计划制订能力、业余训练指导能力、竞赛组织裁判能力,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努力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4]。崔金伟等学者指出:由于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和就业求职时间相冲突,教师指导不够,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除了实习期间,学生几乎很少涉及课程设计,导致课程设计能力不强;社会实践及考察活动机会少,导致社会实践能力一般。针对上述问题,其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合理安排学生撰写论文时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完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考察的机会,丰富实践教学内容[5]。张丽娟学者指出:北京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主要通过同学和相关中介服务公司介绍,在寒暑假和周末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社会实践积极性比较高;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北京市体育院校及社会重视力度不够强,宣传指导不够广,激励机制体系不够全,实践保障机制体系不够深,社会实践内容不够多。对于此,其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保障制度化、社会实践内容体系化、社会实践基地多样化、社会实践时段常态化;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建立社会联动体系,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专业学习资源、人才市场资源,努力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6]。

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时立新等学者提出:构建教务处、团委、学生处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机构,统一领导,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合理化。构建社会实践服务体系,制定社会实践保障制度,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建立、健全、完善各种机制,包括政策制度保障机制、教学训练保障机制、组织管理保障机制、实践活动经费保障机制。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实习)基地,丰富社会实践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价办法与标准,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7]。孙义良等学者从构建人才与市场“一体化”融合模式;从业余体校、中专教育到博士生教育“一条龙”连通模式;以教学技能创新研究为基本内容的“数字化”授课模式;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的“实践创新型”学习模式4 个方面探寻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在“一体化”融合模式中,强调课程设置与时代前进方向保持一致,突出课程的前沿性、融合性和科学性,缩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课程,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调整学习科目,从而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一条龙”连通模式中,构建以本科教育为本体,打造业余体校、中专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教育连通体系,疏通专业入口和出口,拉长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扩大本科后教育的规模和层次,满足学生成才需求。在“数字化”授课模式中,倡导运用现代科学教育手段,改革体育技能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体育教学技能模拟中心、数字化体育教学技能问题诊断中心、体育技能训练生物学解析中心、模拟教育实习基地与体育教学课程评估中心、体育教学技能文献中心,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加强体育教学技能研究,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全素质的创造应用型体育人才。在“实践创新型”学习模式中,坚持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知识技能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的3 个融合,采取程序教学、掌握学习教学、学究式教学和合作教学4 种教学模式,运用“分类分层教学”方法,突出“三性”(即实践性、应用性、发展性)的多能一专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加强“三基”(即基本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五能”(即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业余训练能力、裁判工作能力、科研工作能力)培养,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8]。尹荣昌等学者指出:培养适合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学校的社会化功能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环节。社会实践教育根本目标实现的关键是全面科学地认识社会实践教育的本质,科学辩证地把握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3 种职能,确立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由于社会实践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连,体育教育专业的社会实践教育和体育教育专业合格人才联系紧密。因此,离开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任何一方面的职能,都会影响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本目标及实践效果。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的途径,必须注意社会实践教育的层次性、目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多样性,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社会实践教育重在实践,体育教育实习不是一般意义的实践,而是要达到一定教育目标的实践,这取决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要加强专业教育、教育管理、教育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加强学生的组织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能力意识,切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9]。方爱莲等学者指出:多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固化;培养方式落后,实践环节薄弱,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内化”;文化基础差、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新形势变化和素质教育带来的挑战,导致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此,其提出“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从政策依据、实施步骤、评价体系、实施保障等方面制定相关措施,构建系统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开放性、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立足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分阶段、按步骤、循序渐进地实施培养方案;加强所学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行业适应能力[10]。朱书祥学者提出:解决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问题的关键是调整现行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结合其特点和中学体育现实情况,构建合理的课程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现由“理论型”和“头脑简单”运动队式“技术型”向“理论技术”双过硬型的实用人才转变;其次是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组织训练工作、裁判工作力度,尤其要加强学生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讲解示范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再次是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与体育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考评制度。考评制度应与基层学校需要相一致,考核环节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考核方法力求科学,考核标准做到统一,考核内容强调学生体育实际工作能力[11]。

综合上述学者观点,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认为:第一,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体育实践育人的思想,创新与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增加实践性、应用性、小型化、专题性课程;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力为学生创建教学技能“实践场”,即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或环境,提高体育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鉴于体育运动的室外性和团体性特点,在创设“实践场”时,努力构建“理论学习、裁判应用、教育实习、社区服务”实践共同体体系;第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现学生“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融合,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人心;第四,坚持整合资源,多渠道开发学生多种智能,调动校内外各方面资源,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构建立体式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第五,构建“课程单项、裁判考级、术科观摩、竞赛组织、教学设计、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区服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搭建“社区、乡镇、公司、企业、中小学”实践平台,创设“阶段性实习、强化性实习、系统性实习”的全程性实践阶段,从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到重视综合的体育教师基本功、体育教师基本素养实践,扩大实践教学环节内涵。

2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构想

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高等院校教师必须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握体育教育规律和专业特点,以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为目的,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以社会实践机制为保障,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实际,积极开展各类体育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管理、裁判等工作,从而有效促进其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基层体育活动组织的训练指导工作,参与高校体育俱乐部、职工体育俱乐部、经营性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等组织的指导活动,加强与外界联系,从而实现所学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见图1)。

图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图

3 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正处于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作为体育强国,关键依靠的是高素质体育人才,而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而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体育的要求,体育教育发展的任务比较重,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也十分迫切。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社会新形势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措施,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走向社会、敢走向社会、更能融入社会、最终能胜任岗位。

[1]曹社华,尚华萍,陈 荣,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优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4):212-213.

[2]熊 飞.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多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5,19(3):66-68.

[3]葛 冰,蒋艳杰.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2010,24(1):131-133.

[4]马永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2007,32(4):602-603.

[5]崔金伟,刘 玲,王高宣,等.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2):76-77.

[6]张丽娟.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7]时立新,宋永晶,夏贵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1):325-327.

[8]孙义良,王 兵,周贤江,等.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5):61-65.

[9]尹荣昌,姚毓武,邵淑月.体育教育专业社会实践教育调查与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3,8(2):40-48.

[10]方爱莲,陈 亮,陈 洪,等.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80-84.

[11]朱书祥.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6(3):91-93.

猜你喜欢

专业体育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