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金融业转型与创新
2012-04-23崔志萍
崔志萍
据央行2012年2月10日公布的金融报告显示,1月末,MO、M1、M2分别同比增长3.0%、3.1%、12.4%;1月当月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贷款同比少增2882亿元,属三年来新低。那么,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金融机构又该如何应对?2012年国家货币政策与信贷走势又将如何?近日,记者就百姓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了资深金融工作者——中国工商银行南京下关支行副行长王杰。
记者:王行长您好,从央行2月份公布的数据来看,存贷款额均减少,能否分析下这钱到哪里去了?
王杰:银行存款、贷款数量均下滑,钱到哪里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认为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
第一,“民资去向”。在部分地区出现民间借贷风波后,民间资金并未如预期进入银行系统。在利率市场化迟迟不启动的僵局下,银行存款在继续下滑,存贷比压力日盛,揽存压力与去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二,“企业播种”。“实业界开春闹钱荒”也是“银行缺钱”的重要原因。开春正好是企业传统的“播种”时期,贷款难以派生出存款,使得银行存款越来越少,银行体系流动性衰减又反过来加剧了贷款紧张,形成非良性循环。第三,“春节效应”。在总体存款减少的基础上,受春节因素影响,企业存款向个人存款转移较多。由此出现了央行金融报告中的新情况:企业存款减少2.37万亿元,而住户存款增加1.68万亿元。但是,对比2011年1月,住户存款增加1.4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 .27万亿元。企业存款与住户存款两者一减一增,资金内部转换清晰。并且,由于1月份假期较多,仅有19个工作日,故新增贷款较低。第四,“存款转移”。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利率双轨制之下:银行体系中被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和基本由市场决定的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共存。“在通胀压力下,储蓄存款利率不仅远远低于民间借贷利率,且实际上也没跑出CPI的增长幅度,银行存款的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贵金属正在成为一些市民寻求资金短期保值与收益的新途径。”1月份人民币存款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理财产品导致存款波动加大,存款长期处于负利率状况,促使居民储蓄存款从银行转移到其他投资渠道。2012年以来,股市的显著特征是市场波动幅度加大,今年以来的市场波动率为26.6%,远高于2011年18.06%的水平。同时交易量在放大。与去年12月相比,今年以来沪深300日均成交额从307亿元放大到486亿元。第五,“存贷共振机制”。“商业银行有一种信用创造和放大机制,存贷款只要一头出现收缩,必然相互影响、共振”,这实际上是在宏观调控背景下的总体趋势。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存款比贷款少增,银行放贷自然难为无米之炊。而贷款一到企业,很快泻得踪迹全无。存款的流出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放贷能力,加之市场对节前央行可能下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落空,以及较严厉的存贷比的监管规定,都在一定程度上使银行在整体上少了数亿元的资金释放。第六,“政策考量”也有观点认为,2009、2010年货币政策过度放松,导致其后通胀难驯,所以2012年之处就自然会比较谨慎。监管层对信贷投放节奏的控制倾向于更加均衡,抑制时点冲动,不同于前两年的首月新增贷款均破万亿,但2月即急刹车。预计1季度信貸的月度分布将更加均衡,2月和3月新增贷款月均超8000亿元,1月份贷款新增虽低于预期,但无碍全年的信贷投放目标。在建工程、保障房等宏观政策导向领域与实体经济流动资金需求旺盛,但其资金需求有自身规律,预计2012年贷款投放更加均衡。
记者:您认为政府与金融机构该如何应对?
王杰:首先,“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目前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成熟。在长期的负利率之下,银行面临更多的储蓄流失,不得不依靠发放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吸引资金。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商业银行实际上在主动地尝试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倒逼利率市场化。央行行长周小川1月7日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了利率市场化的条件,随着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成功上市,金融机构的软约束和不公平竞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条件进一步推进。
其次,“金融机构转型与创新”。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是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而利率水平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打破金融神秘观,放开对非存款类的金融机构的管制,另一方面要鼓励资本市场的发展,让产品多元,鼓励竞争。所以民间金融放开、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发展非常重要,通过外部的竞争来促进银行的转型和创新。
最后,“降低存贷差,发展中间业务”。过去因为银行的坏账比较多,银行改革中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所以需要给银行较宽的存贷差以得到充裕的利润,弥补之前的坏账。随着历史问题的解决和银行经营的改善,存贷差也在缩小。放开存贷款利率限制后,可以要求银行保证最低的存贷差,防止恶性竞争。同时,存贷差的收入要在银行的利润体系不断下降,这其实也就是监管当局一直在倡导的,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目前跟国外的金融机构相比较,国内银行在这方面的差距是很明显的。
记者:请您谈谈国家货币政策与信贷未来的走势如何?
王杰:第一, 2012年新增信贷回归常态的步伐会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具有些许变化,预计全年信贷数额会保持在去年水平,2月或3月信贷有可能成为全年最高月份。
第二,今年贷款增速的决定因素将回到银行自身——存贷比和资金充足率,在存款压力依旧严峻的形势下,今年,贷款供不应求的局面与银行的信贷议价能力均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扭转。并且,在未来贷款增速受制于存贷比约束和中长期基建贷款受限的背景下,银行在信贷投放上将持续倾向于中小企业以及票据融资等短期产品,新增贷款短期化趋势将得到强化。
第三,去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火爆销售和债券产品的发行,表明银行也在主动进行转型。通过产品多元化,完善资本市场,才能实现利率市场化。存款理财产品化,其实是变相地出现了银行资产证券化,这是不可遏制的趋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第四,从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看,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即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调整的情况下,金融部门应如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风向标,这次金融工作会议所达成的改革共识,与外界此前的预期有距离,对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等热点也着墨不多,这表明目前主要的金融政策本届政府换届之前不会有大的变动。
总之,今年1月份,银行存贷款量与往年,及业内预测相比所表现出来的异常,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计之外,这预示着我国金融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改革也将呼之即出,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