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世行换届再争治理权
2012-04-21
作者:庞中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世界银行4月16日正式任命了韩裔美国人金墉为第12任行长,接替即将任期届满的现任行长。去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因为卡恩涉嫌丑闻而提前更换总裁。到底如何评价国际金融组织的领导换届,以及展望未来五年的全球经济治理?
这一换届的背景特殊:全球金融危机演变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向全球推销“华盛顿共识”的世界银行却面对着美国模式的危机;西方世界深感其权力正转移到非西方世界,尤其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大国;不仅如此,西方感受到了来自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真切挑战。
墨西哥与法国竞争IMF总裁、尼日利亚和哥伦比亚与美国争夺世行行长。而金砖国家尽管没有推出共同的候选人,却在一年一度的峰会上不断要求加快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机构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因此,西方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做出回应,比如同意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新兴国家适当增加其投票权。可以预见,未来五年,若西方仍走不出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而中国等新兴大国若能继续增长,西方与非西方之间围绕着全球治理机构的冲突还将深入。
权力转移并非不好,长远来看,这有助于国际秩序建立新的平衡。我们相信,来自非西方世界对西方霸权的挑战,若能帮助实现非西方权力在世界秩序中的真正崛起,则有助于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进步和均衡。
欧美能否顺应形势做一些真正的改革,让世界银行真正成为“世界的”世界银行,而不仅是“美国的”世界银行?展望未来,这一点是有可能的。首先是因为西方霸权是一种建立在对别国有吸引力、并能获得别国同意基础上的自由霸权。为此,西方需要对目前问题丛生的国际金融机构做进一步改革。也就是说,改革的动力不仅来自非西方的不满,更来自西方要通过改革增强这些机构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演变的历史来看,只有让国际金融机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公共产品,它们才能生存与扩大。一旦国际金融机构无助于全球经济治理,它们也就丧失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问题在于,这几年两大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向发展中国家的权力转移一旦触动西方控制国际经济制度的本质,改革就难以深入。让一个韩裔美国人担任世行行长,更加暴露了美国恋栈,仅仅变换了一种美国统治世界的方式而已。
我们必须承认,新兴大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上目前对西方主导地位的挑战并不成功。发展中国家沉迷于“争权夺利”,却未能提出全球治理的系统理论和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远见方案。发展中国家毕竟是一个“大杂烩”,共识和共谋有限,缺少针对西方的必要持久团结。
无论是竞选IMF总裁的墨西哥人还是竞选世行行长的尼日利亚人,尽管得到了这两大机构内部专业人士的普遍好评与力荐,但还是孤军奋战,西方自然可以不必在意这类隔靴搔痒的挑战,而轻易各个击破之。
离下次国际金融机构领导更替还有五年。这五年是国际金融机构或全球经济治理能否获得实质性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为了在全球经济治理转型中处于一个有利位置,必须好好总结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制定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策略。▲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