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区核辐射环境本底监测与防护
2012-04-21闫淑梅刘柏青郭海彦
闫淑梅,刘柏青,郭海彦
(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1 引言
当今社会,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假期去外面散心,对一些天然结构、奇形怪状的景点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对这些景点的参观,人们往往忽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环境中的核辐射。天然岩石中含有的放射性元素可能对人体带来辐射损害,为了防止放射性含量过高污染环境,有必要对某些旅游景点区的环境辐射本底进行调查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本文主要对湖南省某旅游景点中的溶洞进行了辐射本底监测,最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2 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分析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并影响几代人的健康。通常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3 实验布点选择和测量方法
本次旅游景点溶洞内辐射本底水平调查,进行两个项目的监测:γ辐射剂量率和氡浓度的测定。γ剂量率用 JB4000型х-γ剂量率仪现场监测,氡气用FD216型环境氡测量仪现场监测。γ剂量率每5s读出其计数平均值,分辨率为0.01μGy/h;测氡仪工作时,采气10min,闪烁法测量20min,排气1min,仪器本底值为 0.2 Bq/m3。
按照游客和导游的游览路线沿路布点20个,每个点位分别测取γ剂量率值4个,记录值为4次测量的平均值,每隔1个点位测取氡气浓度值1个。
表1 2012年5月旅游景点某溶洞内γ剂量率和氡气浓度测量结果
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1 γ剂量率测量结果与分析
由表1数据分析可知:入口处水塘水面上方γ剂量率可作为本次监测的本底值0.12μGy/h与湖南省中部大多数地方的天然本地值相近;随着位置的加深洞内的γ剂量率有少量提升,但是总体低于0.5μGy/h,属于较低水平。按照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1993年报告附录A,X-γ射线产生的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HEr=Dr× t×0.7 ×10-3(mSv)
式中:HEr—γ射线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mSv;Dr—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μGy/h;t—γ射线照射时间,h;0.7—剂量换算系数,Sv/Gy。
游客从进洞到出洞一般所花的时间大约为1h,按照最大剂量率保守估算,一次游览所接受的核辐射外照射为3.5×10-4mSv/次。相对于普通公众年允许剂量1mSv低4个数量级,可以忽略不计。
导游每天平均带队5次每次1h,一年工作200d,则年有效剂量为0.35mSv,也低于普通公众年允许值1mSv。所以此溶洞中γ是处于较低水平的,不需要佩戴防γ辐射的设备入洞。
4.2 氡气结果分析
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洞内的氡气浓度远高于洞外,恐龙宫内霸王龙旁达到了1052Bq/m3,接近国家规定的普通放射性工作场所空气中最大氡浓度1100Bq/m3,显然不是旅游景点中应该出现的值。
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洞内空气比较闷热,湿度相当大。这是洞内空气不流通的结果,同时也是造成洞内氡气浓度过高的原因。因为恐龙宫处洞穴狭小,岩石类型也与其他洞穴有所差异(此处岩石偏黑色),由此造成通风条件进一步遏制,故而呈现出高氡的情况。
5 措施与建议
作为旅游景区的管理方,除了为游客呈现出最优美的景致以外,还应该花足够多的心思尽可能地去为游客排除一切安全隐患。对于自己的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为改善洞内环境,减少氡气浓度以及随之带来的影响。因此建议景区建造排量足够大的排风系统;增加导游数量以减少每天每名导游带队次数。国家应该出台关于旅游景区中的溶洞的氡气浓度和核辐射剂量率的限值,对于已经开辟了的溶洞进行氡气和核辐射普查,对不适合旅游的溶洞坚决强制整改,直至达到要求。对正在开辟为景区的溶洞要进行氡气浓度的预评价,将排风系统列入其中。
[1]潘自强.我国天然辐射水平和控制中一些问题的讨论[J].辐射防护,2001,21(5):257 ~268.
[2]张守本.天然本底辐射潜在的危险[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4,21(3):62~63.
[3]李德平,潘自强.环境放射性水平与评价[M].北京: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学会,1984.
[4]徐立鹏,葛良全.成都地区室内氡浓度调查[J].辐射防护,2012(3):112~114.
[5]张智慧.空气中氡及测量方法[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4.
[6]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电离辐射源与效应[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