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阜新转型十年

2012-04-20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2年13期
关键词:阜新转型

阜新转型十年

在阜新,风能发电成为煤炭资源之后一个重要的绿色替代产业。

辽宁省阜新市是2001年12月国家批准的第一个转型试点城市。转型10年,阜新经济社会脱胎换骨:地区生产总值由当年的6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预计460亿元,年增15.3%;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3%,比转型初期提高13.3个百分点……

这些成绩放在发达地区,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一个曾极端贫困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数字背后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同类城市和地区借鉴。

阜新转型实践证明:依靠体制机制优势,完全可以用较低成本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依靠现代农业走出阵痛期

阜新取意于“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这个1940年建市的辽西北城市,曾是共和国的工业重镇:“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阜新即有三个煤矿和一个电厂项目,有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州露天矿和发电厂。

2001年底开启的这场马拉松式的艰难转型,是逼出来的。

因煤而立、因煤而兴,也因煤而衰。50年间,阜新累计生产原煤7亿吨,发电2000亿千瓦时,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

辉煌过后是阵痛。进入21世纪,挖了一辈子煤、发了一辈子电的阜新人,忽然发现城市无法维持了,日子无法继续了。

转型之初,产业结构极度单一,缺乏发展后劲,是最大的困难。单纯靠煤炭这个资源注定走不下去了,而就业、吃饭是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怎么办?

阜新土地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畜牧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因此,现代农业成为当时决策者选择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主攻方向。

在“是转型还是后退”的争议声中,不到两年时间,阜新全市建起10多个以安置矿区下岗职工再就业为主的农业园区和50多个专业小区。阜新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普通工作人员均到各地招商,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50多家,包括河南双汇、内蒙古伊利、沈阳辉山乳业等,很多企业当年投资,当年生产,龙头企业安排近8000人就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又有一大批下岗职工重新找到工作。2002年当年安置就业和再就业4.15万人。

“现代农业可以解决就业,但不可能强市,更不可能实现阜新经济转型这个历史任务。”阜新一位老干部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也许是尽快走出阵痛期的最好选择。”

多元发展,撑起阜新新格局

十年转型,阜新产业经济依次走过黑、黄、绿三种色调:从转型之前的依赖煤、电,到转型前5年单纯靠现代农业走过难关;继而,靠风电、煤化工及相关链条这些更具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最终绘出“绿色能源之都”的新蓝图。

2006年,阜新明确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供应基地、新型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即“三大产业基地”的目标。

地下煤炭有限,地上风能无穷。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下,风能丰富的阜新引来了华能、华润等八家央企和十几家地方风电企业,投资建设风力发电场,如今装机总容量已经达到180万千瓦,占辽宁全省的45%。按照规划,10年后,阜新将崛起为一个闻名全国的千万千瓦级别的风电之都。

煤化工产业,是阜新经济转型的又一重要战略选择。阜新地处辽宁、内蒙古交界,辽宁缺煤,内蒙古富煤,却外调困难。而巴新铁路(锡林郭勒盟巴彦乌拉镇—阜新新邱区)建设通车后,大量煤炭进入阜新,为阜新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火力发电提供了条件。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支持下,阜新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正式列入国家规划。

“阜新转型试点要破解的不仅是发展问题,还有民生和社会问题。”

2010年3月,大唐国际总投资245.7亿元、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在阜新正式开工建设,这是阜新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大唐煤制气一期力争2012年底投产,将向沈阳等城市输送优质天然气,缓解沈阳经济区天然气供应不足的局面。

2008年,辽宁提出“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突破辽西北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阜新在“三大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发展液压装备产业、氟化工产业、板材加工产业、皮革加工产业、铸造产业、新型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从谋划到初具规模仅3年时间,累计开工项目688个,竣工投产项目367个。如今,6个产业集群产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0%。”市长齐继慧说。

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

阜新转型十年。转型前,失业率最高时超30%,目前登记失业率为3.9%。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7平方米上升到23平方米,成片棚户区不见踪影……民生大为改善,这个十年前被列入全省“最不稳定的地区”,社会和谐度明显增加。

然而对于转型之难,阜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忠林深有体会:“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阜新转型试点要破解的不仅是发展问题,还有民生和社会问题,也有遏制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没到过老阜新的,难以想象阜新当时的生态之差、环境之困、生活之苦。

2001年,阜新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仅有146天,到处烟尘灰霾;居民区沿矿而建,棚户区总面积接近500万平方米,占辽宁全省1/3多,人均住房不足7平方米,居住条件、环境恶劣,甚至上厕所都排长队;基本公共设施匮乏,无大型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城市人口的25%,农村人口的55%属于特困,城乡群众极度困难。

从2005年开始,阜新启动了全省面积最大、任务最重、困难最突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15.3万户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生活环境、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新邱区益民街道棚改新区居民刘炳恒和老伴,住上了近60平方米的楼房,每月还领2600多元的养老金。刘炳恒说:“以前住破平房,冬天取暖是个大问题,连上厕所都头疼,都不知怎么过来的。”

阜新市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就业和再就业的实名制登记制度;通过责任状对每个部门、每个地区的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按月考核、按季通报、年终总评,将考核结果列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奖惩。10年来累计实现实名制就业64.1万人次。

随着转型的深入,全市民生保障各项事业全面开花。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4万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五险覆盖面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参合率达到100%。“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历时5年基本完成,帮扶城乡贫困群众30余万户次,扶贫、开发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7.17万人次。对低保对象在冬季取暖费、住房动迁、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每年仅为低保家庭减免取暖费达2000万元。

(摘编自《人民日报》)

□ 编辑 崔银娜 □ 美编 庞 佳

猜你喜欢

阜新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再获殊荣
沣芝转型记
阜新:智慧布局人才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