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饥饿体验”再唤粮食危机感

2012-04-19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2年41期
关键词:世情危机感粮食局

“饥饿体验”再唤粮食危机感

沙元森媒体评论员

维护粮食安全必须居安思危,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及早思考可能出现的危机,结合国情世情做出有效应对。

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首次发起倡议,倡导全国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

在一些人看来,这个倡议似乎不够与时俱进。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这些成绩,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人对粮食的关注,也由如何吃饱转向如何吃好。

对中国人来说,饥饿体验并非都是久远的历史往事,而是现在很多人的父辈或者祖父辈共同的经历。民以食为天,当人时时处于饥饿的威胁之中,所有作为人的权利都有朝不保夕之虞。

粮食危机感曾逼迫着中国人不断改进耕作技术,发展农业。尽管如此,饥饿仍然像悬在中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漫长的历史上既有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富足,也有过“六军门外倚僵尸, 七架营中填饿殍”的惨烈。所以,中国人自古重视粮食的战略价值,把“广积粮”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很多人对于粮食安全的危机感逐渐淡漠了。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迈上57121万吨的新台阶,实现连续八年增产。面对这个优异成绩,不少人飘飘然,餐桌上的奢靡浪费现象有增无减。

一些人似乎觉得自己曾经没能很好地满足口腹之欲,一旦条件具备,就有了“恶补”的心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据统计,中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的粮食能养活2亿人,仅武汉市区每天弃放的餐厨垃圾在800吨至1000吨左右。

虽然中国人的餐桌越来越丰盛,但是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伴随着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农业生产既无兴趣,也无技术。与此同时,固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不少地方农业生产力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旦出现重大自然灾害,中国能否继续维持粮食增产势头,可能不容乐观。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数字,在2010年至2012年间,全球仍有近8.7亿人处于长期营养不良。这个外部环境决定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不能动摇。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农业资源的提升空间十分有限。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个别地方忽视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急剧扩张的城市挑战着18亿亩耕地红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更使粮食增产缺乏保障。这些围绕粮食安全的问题如果持续发酵,就很容易引发广泛的社会问题,危及甚至中断现代化进程。

国家粮食局发起的“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虽然只是对本系统干部职工的倡议,却也有助于唤起全社会绷紧粮食安全的弦。已经实现温饱的我们现在更需要保持一分清醒。维护粮食安全必须居安思危,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及早思考可能出现的危机,结合国情世情做出有效应对。

猜你喜欢

世情危机感粮食局
江苏省粮食局 多措并举去库存
安徽省粮食局 抓好收购 真情助农
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
四川省粮食局:念好“六字经” 诵好“十优诀”
广东省粮食局 加强地方粮食安全保障立法
图说世情
相濡以沫半世情
破机关化立群众性以危机感换进取心
破机关化立群众性 以危机感换进取心
一世情深,榴花深处照宫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