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012-04-18韩琳琳孔子逸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床位使用率区县

张 华 韩琳琳 孔子逸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市 100875)

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张 华 韩琳琳 孔子逸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市 100875)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描述了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床位数和床位使用率的空间差异,最后从政策、经济、人口、地价、交通以及环境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养老服务机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基本国情。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未来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已经是一个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口发展和观念变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随着高龄、独居和孤寡老人比例的不断上升,需要各种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的老人也在大量增加,社会养老作为有别于传统家庭养老、通过社会途径的养老方式,正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以及实际收养的老年人数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加,但当前我国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有着较大需求,养老服务机构在数量和规模等方面都与这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服务需求以及对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的老年人特性的研究等三个方面,针对养老服务机构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北京市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老年人口养老需求较大,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较多,因此,针对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既是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研究的一种拓展,也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机构的选址和空间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

养老服务机构为机构养老服务的载体,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老年护理等服务的机构养老场所。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不仅包括老年公寓、老年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还包括护老院、护养院、托老所以及老年人服务中心,他们的定位和服务功能各不相同,相互补充,以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截至2010年,北京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85所,其中以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提供服务的敬老院、养老院和老年社会福利院为主,共占全市养老服务机构的73.2%,尚处于发展阶段的老年公寓占到16.1%,而为老年人提供医护服务的护老院和护养院则相对较少,仅占3.1%。

从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来看,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以社会力量主办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迅速。1990年之前,北京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仅有68所,且主要为政府主办。自2006年以来,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特别是以社会力量主办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10年,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已增至385所,其中,政府办养老服务机构222所,社会力量办养老服务机构163所。

二、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分布特征

1、宏观分布特征

从机构数量上来看,若以区县划分,昌平区(44所)、朝阳区(39所)和房山区(38所)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最多,分别占全市的11.43%、10.13%和9.87%,石景山区(13所)、门头沟区(13所)和东城区(11所)最少,分别占全市的3.38%、3.38%和2.86%。若以城市功能区划分,位于城市发展新区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最多(147所),占全部机构数量的38.18%,城市功能拓展区(109所)和生态发展涵养区(95所)分别占28.31%和24.68%,首都功能核心区机构数量相对较少(34所),仅占8.83%。若以城区和郊区县划分,城六区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占37.14%,而其他郊区县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占62.86%。因此,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分布总体上是由中心城区向近郊区增加,再由近郊区向远郊区县减少;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增加,再向生态发展涵养区减少。

从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和床位使用率来看,尽管城市中心区的床位总数少于郊区县,但是床位使用率普遍高于郊区县。床位使用率最高的西城区(81.34%)与最低的延庆县(17.19%)相差60多个百分点,而城六区58.98%的平均床位使用率也高于郊区县的45.89%。在10个郊区县之中,除门头沟、通州和顺义的床位使用率超过60%以外,其他区县的床位使用率都在50%左右或更低,说明郊区县的养老床位空置情况较为明显,仍有较大使用空间。

2、中观分布特征

养老服务机构在北京市各区县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养老服务机构分布均匀,区县下辖的多数街道或乡镇均有1-2所养老服务机构分布,包括顺义区、怀柔区、平谷区。例如在顺义区下辖的25个街道和乡镇中,有15个街道或乡镇均有1所养老服务机构,仅杨镇地区就有2所。

第二,养老服务机构分布比较均匀,区县下辖的多数街道或乡镇均有1-2所养老服务机构分布,少数街道或乡镇有3所或以上机构分布,包括丰台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密云县、延庆县。例如在大兴区,全部19个街道或乡镇均有养老服务机构分布,西红门地区和庞各庄镇较多,分别有3所,而黄村地区则达到7所。

第三,养老服务机构分布比较集中,在区县下辖的少数街道或乡镇分布了区县多数养老服务机构,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昌平区。例如在昌平区,小汤山镇、回龙观地区等9个地区或乡镇共有31所养老服务机构,占昌平区17个街道、地区和乡镇全部养老服务机构数量的70.5%。

第四,养老服务机构分布集中,在区县下辖的少数街道或乡镇分布了区县多数养老服务机构,且在地理位置上有较为明显的局部集聚,包括朝阳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通州区。例如在海淀区,全区共有29个街道、地区和乡镇,而30所养老服务机构仅集中在12个街道或乡镇内,且在海淀北部有较为明显的集聚。

3、微观分布特征

一些郊区县养老服务机构的分布还与主要交通线密切相关。例如,门头沟区的13所养老服务机构全部位于主干道沿线,其中5所分布于109国道沿线,7所靠近六环路,1所位于108国道沿线,养老机构的分布趋向或靠近主要交通线。类似的,在房山区、怀柔区和延庆县等区县的养老服务机构也大多靠近一级交通网或次一级交通网分布。

三、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分布的影响因素

1、政策因素

政策对养老服务机构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域的划分及养老服务机构的福利性质。政府办养老机构的分布更多是依据各区县内部的行政划分,以大兴区为例,其全部19个街道、乡镇均有养老服务机构分布,且大多少于3所,仅黄村地区达到7所,在黄村地区的这7所机构中,3所为政府办,4所为个人办。因此,一方面由于政策对于福利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总体布局的影响,使得其分布与行政区域的划分具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由于政策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力量特别是公司或个人在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的时候就有可能会较多地考虑收益情况,而选择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养老服务需求较高的乡镇或地区建设养老服务机构,使得在主要以行政区域划分分布的政府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基础上,产生了局部地区养老服务机构的集聚。

2、经济因素

养老服务机构尽管作为社会福利机构,但是也需要市场来支撑,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才会提升。相对城镇老年人来说,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要低,尽管北京市郊区县在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和床位数上都相较城区更多,但床位使用率却更低,这说明养老服务机构的分布受到地区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养老机构的床位使用率相对更高。采用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区县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使用率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人均纯收入的等级相关性显著,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6382和0.5604。因此,养老服务机构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与居民收入情况相关。

3、人口因素

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是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旨在不断提高老年福利整体水平,为老年人多层次、多样性的养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因而养老服务机构的分布必然会受到人口特别是老年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由于老年人活动不便,同时在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中,家庭养老还是为主流,老年人即便选择入住养老服务机构,也会考虑到尽可能是自己原来居住的街道或乡镇中的机构养老,因而选择本街道乡镇或邻近街道乡镇或本区县内的养老服务机构。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法,北京市各区县养老服务机构数和老年人口数及人口数的等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5000和0.5471,并且统计显著。因此,北京市人口或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就会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4、地价因素

养老服务机构是社会福利性质的非盈利机构,其分布不同于多数商业、服务业网点的分布,即便拥有来自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也很难选择分布于地价较高的地段。海淀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分布于四环以内的仅有1所,四环到五环内有4所,其余25所均分布于五环以外,其中还有7所分布于六环以外。这说明,就非盈利或利润很低的养老服务机构而言,在能够满足一定养老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地价相对更低的地段分布,养老机构较低的利润,使其很难布局在地价很高的城市中心甚至是地价相对较高的建成区边缘。

5、交通因素

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时最先考虑的因素往往是交通条件,良好的交通是探亲访友、外出就医、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必要基础。门头沟区养老机构的分布全部趋向或靠近主要交通线;在海淀区的7所位于六环路以外的养老机构,又基本上均靠近六环路;在房山区,近90%的机构临近一级或二级交通道路。这些都说明,在距离城区较远的区域,养老服务机构的布局会与交通道路布局紧密相关。

6、环境因素

作为养老服务机构,就是要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逸祥和的生活环境,因此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环境对于养老机构的分布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海淀区北部,从五环到六环的区域集中了25家养老服务机构,而这个区域较为密集的分布了香山公园、百望山森林公园、北京植物园、凤凰岭等公园,中关村软件园、中医药科技园等多个科技园区,使得这个区域一方面自然环境优越、舒适宜人,另一方面人文环境好,也因而适合于养老服务机构在此分布。昌平区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及床位总数均位于全市首位,而其老年人口和人口数量仅位于全市第十。一方面,昌平地处北京的上风上水,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和六座水库,林木覆盖率达49.1%,绿色资源丰富,空气质量较好;另一方面,昌平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名胜古迹较多,如居庸关、十三陵等,旅游业发展较好。因此,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储备、多彩的人文资产,使得昌平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分布较为密集。

四、结论

养老服务机构属于社会福利性质的机构,其分布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服务业。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分布从数量来看,总体是由中心城区向近郊区增加,再由近郊区向远郊区县减少,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增加,再向生态发展涵养区减少;从入住率和床位使用率来看,城区要普遍高于郊区县。

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分布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各区县下辖的大多数街道和乡镇中均有分布,因此整体分布较为均匀。同时,受到经济、人口、地价、交通和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其分布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倾向分布于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人口或老年人口较为密集、地价相对较低、交通相对便捷、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对较好的区域,因而在局部地区较为集聚。

[1]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28(1):8-15.

[2]周云,陈明灼.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7(4):19-24.

[3]陈友华.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与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4(2):20-25.

[4]马小红,侯亚非.北京市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2):46-49.

C913.6

A

1008-7508(2012)07-0103-03

2012-05-01

张华(1979~),湖北松滋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韩琳琳(1987~),女,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学;孔子逸(1990~),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床位使用率区县
上海市医疗机构床位分类研究: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医院何以床位论英雄?
区域养老床位预测方法探析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探讨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立足区县抓创建 着力创新促提高
吓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