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及探索
2012-04-18白文荣寿震坤
白文荣 寿震坤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1)
高职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及探索
白文荣 寿震坤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1)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创新特色的新阶段。本文重点讨论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成果,揭示专业建设与改革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是多么的重要,并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基奠。
高职院校;专业
一、专业建设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近900万人,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待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全国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新建高职专业的教学进行规范,建立准入门槛,确保教学质量,引导专业发展。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而且专业建设成为改革的核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就业压力与院校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难,急需加以解决。
1、专业整体发展不平衡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数量和类型甚至比本科院校多,但是从整体情况看,发展是不平衡的。首先,一些高职专业,尤其是新设置的专业,教学改革还只是在概念上,其课程体系仍难以摆脱普通学科体系课程的影响,处在第一次专业课程改革状态;第二,也有一些专业,在第一次专业课程改革基础上,着手进入第二次改革,尽管改革前期成果显著,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没有使专业课程与教材长期存在“动态开发”的过程之中,使职业现场使用的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不能在教学中及时得到反映,因此,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目标的较好实现。
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教师是专业建设与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主要的建设对象。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校升格的,在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后专业发展的速度过快,教师队伍一直以来是专业建设中的瓶颈,制约着大部分课程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除部分专业教师结构较好,教学状态稳定之外,还未形成专业师资队伍,随着专业规模的发展,目前的师资数量远不能满足专业要求。
3、毕业设计环节薄弱
相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质量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在选题方面:存在选题题目过大,有少量课题重复现象,选题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论文格式、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论文审查力度不够,存在个别学生论文有网上下载抄袭,程序功能不完整等现象,论文的总体质量不高。
4、综合性、仿真性实训基地建设薄弱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完成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综合性职业能力,他们能否胜任自己的职业岗位工作并具有较好的职业竞争能力,取决于他们能否综合应用学校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将传统专业开设的各门实训或课程设计,整合成若干综合性的典型项目或任务来进行,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水平的最佳方式。基于这一认识,一些职业学院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展开对新的实践条件的论证,确保资金投入,建设新的综合性、仿真性实训基地。但也仍有不少专业,其认识还停留在仅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阶段,没有进行完整的综合实训项目设计,更缺乏对建设综合性、仿真性实训基地的认识,这就直接导致了综合性、仿真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薄弱。
5、缺少企业在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中的实质性参与
我国高职的课程设置和开发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教育界为主导来设计培养方案,而课程要体现“职业性”,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就必须以企业为主,在课程设计的第一步----职业分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为企业最了解生产一线的需求,最了解他们所需人才的规格、特征,企业中有最成熟、最新鲜的技术和装备,有学校最需要的资料和双师型的教师,有最好的技术应用项目和实践条件,也是出人才培养订单和今后毕业生最好的去向。但大多数学校缺少工学结合的渠道,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产业、企业的积极性,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往往处于配合和勉为其难的被动地位。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其实质参与高职专业建设与课程设计的一大障碍。
二、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以岗位为目标,联合企业,加强专业建设,已初步形成特有的高职专业风格,虽然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取得了一定的专业建设成就。
1、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和指令性教学文件,也是指导专业发展、组织教学活动、制定教学文件、衡量学生学业是否达标的基本依据。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国家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高等职业院校制定了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从而引导专业课程建设。
2、逐步发挥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学历日益提高,多数均为科班出身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强、自身素质高。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工程经验,很多高职院校重视到这一点,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手上握有相应专业项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从而以点带面,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为企业创造价值。
3、重视科研课题,规范教材管理
高职院校专业团对因教师队伍个人能力和人员结构、数量方面的有限,无法开展高水平、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结合实际情况分步骤进行专业领域的科研建设,如,首先在专业团队内部带领学生开展小项目的开发,接着再参与系内的、院内的、省自治区级的项目,最终有条件竞争国家的科研课题的基金项目。建立以高质量、专业最新教材为主,体现专业特色的实验类自编教材为辅的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并且教材选用着重于面向21世纪的规划教材 (高职高专类)、国家和省部级评选的优秀教材 (高职高专类)等。
4、以技能为本位,加强实践,重视质量建设
高职院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此同时要求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可操作课程都进行课程实践。通过技能达标、认证、学生兴趣小组、技能大赛、作品展示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如积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ACM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并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将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求职技巧等职业素质培养引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课程创新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在教学中,高职院校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构建“能力—项目—目标”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与此同时还要针对本系本专业的特殊性,推行合作学习模式,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摆脱过去理论与实践环节相脱节或联系的不够紧密的教学状况。
三、结论
在上述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的成果和问题的分析中,已经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不平衡性。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次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处在不同状态,学校办高职时间的早晚、专业开办时间的长短,都影响专业建设和改革的状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行业性高等院校相比,在专业建设中往往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着手,结合自身的办学实践与体会,就专业建设的观点、思路与措施开展了初步的简述。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专业规范的根本途径是产学合作,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
[1]鲍洁,高林,赵楠.高职课程开发中职业分析方法研究与实践.《职教论坛》,2010(27):13-14.
[2]盛建.区域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10(20):47-49.
[3]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1 -4.
[4]白春礼.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6):1-17.
G648.2
A
1008-7508(2012)05-0139-02
2012-03-26
白文荣 (198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电子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寿震坤 (1979~),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电子信息学院信息管理系,讲师,日本中部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