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独秀论五四道德革命的必要性

2012-04-18李彦秋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帝制共和袁世凯

李彦秋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

陈独秀论五四道德革命的必要性

李彦秋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

五四道德革命是进步思想界对现实政治深层次思考的选择。宗旨是改善国民的行为,通过人的革新,实现社会改造。

陈独秀;道德革命

上世纪末,对五四道德革命是否必要,曾有过讨论。本文拟通过剖析陈独秀的观点,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五四思想家清楚地认识到:“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①因而,他们认为政治问题的解决,需要国人的伦理觉悟。陈独秀是其中的代表。

陈独秀指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但是,怎样才能使共和政体巩固无虞、立宪政治施行无阻?他说:“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②

陈独秀所说的吾人最后之觉悟,首先是强调“多数国民”的觉悟。他指出:

“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盖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为代庖。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第以共和宪政,非政府所能赐予,非一党一派人所能主持,更非一二伟人大老所能负之而趋。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③

陈独秀把实现多数国民的觉悟看成是“新旧思潮之大激战”,是一场改变“多数国民之思想人格”的“战役”,既不可消极等待国民觉悟,也不可怀乐观而简单从事,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通过伦理革命,使人们摆脱置身政治之外,惟官令是从的传统的政治观念,自觉地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必须使人们摆脱纲常名教的束缚,摆脱传统的尊卑贵贱的伦理观念,以自由、平等、独立的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从而才能达到巩固和发展共和的目的。所以,陈独秀视“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认为只有伦理的觉悟,才能唤起“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④从根本上解决政治问题。

陈独秀曾反复论述道德革命的必要性,迫切性。

袁世凯死后,帝制暗流涌动,陈独秀发表《袁世凯复活》一文。文章说,袁世凯虽死,但袁世凯二世正在步袁世凯后尘,“欲祭天尊孔以愚民”,“主张复古,提倡礼教国粹”,“重尊卑阶级,疾视平等人权、平民政治”,“主张小学读经,以维持旧思想”,企图制造新的专制帝王。他指出,袁世凯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轻。”所以必须将此恶因“铲除净尽”,才能“导吾可怜之同胞出黑暗而入光明”。⑤

一九一七年初,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进一步阐述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认为政治革命必须有道德革命的配合,才能成功,否则“单独政治革命”,不会有预期的社会效果。他说:

“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近代欧洲文明史,直可谓之革命史。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

但在中国虽经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讨袁之役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底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推其总因,乃在吾人疾视革命,不知其为开发文明之利器故。”⑥

同年五月一日,陈独秀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演讲,再一次强调巩固共和,防止帝制复辟,实行道德革命的必要性。他说:

“袁氏病殁,帝制取消,在寻常道理上看起来,大家都觉得中国以后帝制应该不再发生,共和国体算得安稳了,鄙人却又不以为然……只因为此时,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儿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臭味。因而袁世凯要做皇帝,也不是妄想,他实在见得多数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就是反对帝制的人,大半是反对袁世凯做皇帝,不是真心从根本上反对帝制。“现在袁世凯虽然死了,袁世凯所利用的倾向君主专制的旧思想,依然如故。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我看比登天还难!”⑦

他还列举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旧思想残余: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政府考试文官,居然用“上天下译,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百姓足,君熟与不足”,和“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为题。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尊重孔教,主张孔教加入宪法。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一般社会应用文字仍然是君主时代的恶习,不少城里人家大门对联,还是“恩承北阙”、“皇恩浩荡”的字样,乡里人家厅上照例供一座“天地君亲师”的牌位。

他说:“现在中华民国的政治人心,就是这种现象”。因而,他得出结论说:“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⑧

在陈独秀看来,实行道德革命提升国民道德水准,不仅是巩固共和的需要,也是御悔救亡的需要。他认为:“集人成国,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⑨“中国之危,固以迫于独夫与强敌,而所以迫于独夫与强敌者,乃民族之公德私德之堕落有以召之耳。”中国之危亡,“亡之者虽将为强敌,为独夫,而所以使之亡者,乃其国民之行为与性质”。因而,“欲根本之救亡”,最重要,最迫切的是“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⑩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第一、道德革命的提出,是五四思想家对现实政治问题深层次思考的结果。

辛亥革命,创立共和,一些人以为大功告成,转而为建立政党政治、议会政治热情奔走。但是,袁世凯破坏共和,不仅废弃《临时约法》,解散国会,甚至公然复辟帝制。因而,怎样建设真正的共和政治,防止独裁,防止帝制复活,自然成为思想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人们或着眼于执政者的个人品质,或着眼于具体的政治制度,有过各种各样的讨论。陈独秀等则从文化层面,从伦理道德上思考这一问题,认为封建的伦理道德是支撑专制秩序的思想基础,旧伦理、旧道德同专制政治是一体的,只有摧毁旧的伦理道德,才能从根本上动摇专制政治,否则,专制政治纵一时被推翻,尚可再生。

陈独秀等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识到封建主义伦理道德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所起的重大作用,因而主张进行伦理革命,以新伦理、新道德反击旧伦理、旧道德。”⑪可见,五四道德革命,是先进思想家对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是他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⑫

第二、道德革命的宗旨是改变“国民之思想人格”,实现“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是人的现代化。

改造国民性,是一个老话题。严复、梁启超都提出过新民德的主张。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就指出,国民文明程度同国家的政治进步关系密切,同时认为只有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才能抵制列强侵略,并且论及“公德”、“权利思想”、“自由”、“进步”等新的道德观念。但是,严复、梁启超等都没能有效地实践新民德的理论。应当说,五四思想家的道德革命思想,即是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现实思考的结果,也是对戊戌时期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过,五四思想家比戊戌思想家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更深刻、更具体。

陈独秀所说的改变国民的思想人格,首先是改变国民的政治观念。中国人传统的政治观是不闻政治,国家之事,委诸朝廷,委诸政府。道德革命就是要促进国民的政治觉悟,使其充分认识国家之事与自身利害休戚相关,从而摆脱置身政治之外的旧观念,自觉地居于主人地位,参与政治生活,使“千年相传的专制个人政治”,变为“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⑬其次,改变国人的社会角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规定了每个人固定的社会地位,天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无一不从属于君、父、夫,无一不是以己属人的奴隶。道德革命就是要使国人“脱离此附属品之地位”,⑭实现人权平等,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再次,改变国民的封建意识。由于戊戌辛亥时期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封建主义进行全面深入地批判和清算,辛亥革命后,封建意识,“君主专制的旧思想,依然如故”,国民脑子里依然“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⑮道德革命,就是要把国民脑子里的这些旧思想“洗刷干净”,使他们从封建意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入现代生活。所有这些,都表明五四道德革命的真实主题和真正的意义,“在于呼吁中国人的现代化”,“在于通过人的革新,来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造”。⑯

注 释:

①②③④《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三联书店,1984(6):108,106, 107-108,108-109.

⑤《袁世凯复活》.《陈独秀文章选编》 (上),第158 -160页.

⑥《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文章选编》 (上),第172页.

⑦《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205页.

⑧《旧思想于国体问题—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206-207页.

⑨《一九一六》.《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103页.

⑩《我之爱国主义》.《陈独秀文章选编》 (上),第131,132页.

⑪张岂之,陈国庆.《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第384页.

⑫张岂之,陈国庆.《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第386页.

⑬《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107页.

⑭《一九一六年》.《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103页.

⑮《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205-206页.

⑯王章维.《五四与中国的现代化》.转自彭明.《五四运动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五四运动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29.

D651.4

A

1008-7508(2012)05-0094-03

2012-03-30

李彦秋 (1970~),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帝制共和袁世凯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共和都市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五族共和"在邊疆的實踐——基於綏遠五族學院的考察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走出帝制”:历史先声与在场记录——《民国政制史》导读
共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文献综述
君主制、奴隶制和帝制的根基 社会不平等的缔造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