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赛尔温·莫伯利》的内文本性和副文本性

2012-04-18苏玉鑫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短诗庞德奈特

苏玉鑫

(滨州学院,山东滨州 256603)

《休·赛尔温·莫伯利》的内文本性和副文本性

苏玉鑫

(滨州学院,山东滨州 256603)

庞德前期实验性诗歌的代表作《休·塞尔温·莫伯利》中杂糅了多种文本,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文本网络,具有明显的跨文本性特征。以热奈特关于跨文本性五种类型为理论观照,分析该诗作的内文本性和副文本性。多种文本的杂陈体现了诗人对现代英美诗歌技巧的探索,也暗示了诗人在传统意识与创新意识之间的焦虑和徘徊。

庞德;《休·塞尔温·莫伯利》;文本;内文本性;副文本性

引言

《休·赛尔温·莫伯利》是庞德早期作品中规模最大的一首长诗,发表于1920年6月。该诗分两部分,由18首短诗组成,长达400行。第一部分题为“休·赛尔温·莫伯利(生活与接触)”,由13首短诗组成;第二部分题为“莫伯利 (1920)”,由5首短诗组成。每首诗长短不一,少则8行,多则60行。该诗旁征博引,结构离散凌乱,内容晦涩难解。T.S.艾略特称其为“伟大的诗”,并认为它是“一定人在一定地点和一定时间内经验的集结,它同时也是一部划时代的文件;它是真正的悲剧和喜剧,而且它最贴切地体现了阿诺德的话:‘对生活的批判’”。①就主题来看,诗人通过描述E.P.和莫伯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而产生的无奈情绪,以及自己艺术理想与追求的困难和挫折而举步维艰,表达了诗人对以伦敦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不满,表现了对战争 (一战)的厌恶,揭露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吉拉尔·热乃特 (Gérard Genette)针对朱莉娅·克里斯蒂瓦 (Julia Kristeva)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提出了跨文本性 (Transtextualité)概念,并总结了五种跨文本性类型,即狭义化了的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副文本性 (paratextuality)、统文本性 (architextuality)、元文本性 (metatextuality)和超文本性 (hypertextuality或hypotextuality)。热乃特认为“诗学的对象是跨文本性,或文本的超验性,我曾经粗略地把它定义为使一文本与其他文本产生明显或潜在关系的因素。跨文本性超越并包含广义文本性以及其他若干跨文本的关系类型。”②它是建立在一文本与存在于该文本中其他文本的关联关系基础之上的。热奈特从结构主义理论出发,将互文性研究从语言学范畴决定性地转向文学创作领域。

本文以热乃特的“跨文本性”为理论观照,借鉴其对跨文本手法的分类方法,探讨有关内文本性和副文本性的相关特征,③分析深藏在《休·赛尔温·莫伯利》语言表层下的大量“隐文”,发掘跨文本手法在诗歌创作中所折射出来的艺术光芒,并以此来说明诗人对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实验和创新的探索,以及其在杂糅多种经典、传统文本过程中所体现的传统意识与创新意识的碰撞和生成。

一、《休·赛尔温·莫伯利》的内文本性

热奈特的元文本性 (metatextuality)概念指一个文本对另一文本明确或含蓄的评论。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在术语上用内文本性替代元文本性,即从主要意象和主题结构两方面来研究《休·赛尔温·莫伯利》与庞德其他诗歌的关联关系,以便于分析和讨论。

1、主要意象

第一,“花”、“树”意象

该诗第7行“Bent resolutely on w ringing lilies from the acorn”中的“lilies”和“acorn”与其早期意象短诗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中的“Petalson a wet,black bough”,甚至“白罂粟”诗中的罂粟花等,第192-193行中的“Daphne with her thigh in bark/Stretches toward me her leafy hands”与短诗“The Tree”第3行中的“Of Daphne and the laurel bow”和第5行中的“That grew elm-oak amid the wold”,以及意象短诗“A Girl”中的“树”等,甚至在诗歌《尼尼微遐思》第一诗节中诗人的感喟:

“哎!我是一个诗人,在我的坟墓上

少女们将洒满玫瑰花瓣,

而男人们将放上长春花,

在夜晚用黑剑刺杀白昼之前。

(申奥 译)

与组诗的第一首颂诗 E.P.ODE POUR L’ELECTION DE SON SEPULCHRE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诗中都关涉到“花”和“树”的意象,而这些鲜明的意象都在暗示着诗人一贯的隐喻能指:“花”象征着诗歌艺术的真谛和唯美诉求,而“树”则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不屈的执着精神。

第二,女性意象

在《休·赛尔温·莫伯利》中,庞德提及众多的女性意象:如该诗中的“Penelope” (奥德修斯忠贞的妻子)、“Circe”(女海妖)、“Muses”(文艺女神)、“Sappho”(古希腊著名的女抒情诗人)、“Daphne” (月桂女神)以及“old bitch”等,其早期意象短诗中也不乏其例,如“A Virginal”(少女琴)、“A Girl”中的少女以及《舞者》中的“我梦中的女人”、“提水的妇女”等。女性意象在庞德诗歌中多象征着“美丽”、“纯洁”、“忠贞”,如这里提到的“Penelope”、“Daphne”、“Muses”及“A Virginal”、“A Girl”④中的少女等;而庞德有时为主题表达的需要也会将女性意象“妖魔化”,来暗示“诱惑”、“虚假”和“情欲”的含义,如“Circe”、“old bitch”等。实际上,在生态女性主义者眼中,庞德诗中的“花”、“树”等自然意象也显现了女性意象的种种因子,并以此来诠释或发展与女性相关的主题。⑤这不属本文所深入探讨的问题,故不赘述。

2、主题结构

庞德在诗中描述的“与时代不合拍”的诗人 E.P.在当时伦敦文坛的挫折和挣扎,暗合了《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历险经历;而第二部分中描绘的胸无大志,玩世不恭,整天沉迷于享乐与情欲之中的莫伯利形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E.P.是“庞德-奥德修斯式”英雄的话,莫伯利则成了“反庞德-奥德修斯式”英雄,但这都无碍于其与早期《诗章》Canto I中模仿荷马《奥德修纪》(第11卷)描绘奥德修斯到下界地府追寻的一致的主题结构模式。

作品中众多相同或类似意象反复出现,一方面说明了诗人创作的习惯风格;另一方面也让这众多相同或类似的意象在不同语境中传达出诗人或相通或迥异的纷繁复杂的内心感悟,也可以洞见庞德关于“意象”和“漩涡”的诗艺旨归流变。主题结构上,该诗显现出与早期《诗章》的内文本观照,都表现了“寻求-磨难-回归”的结构模式。就诗作本身而言,前后两部分的对照关系也体现出一种狭义的内文本性,只不过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词汇层面的反复而已。

二、《休·赛尔温·莫伯利》的副文本性

《休·赛尔温·莫伯利》的副文本性,即在跨文本性理论范畴内对诗作的各种标题、序、跋等的研究。就整篇文学作品而言,这类关系“比较含蓄和疏远”。⑥诗作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副标题众多,罗马数字标题与特定标题 (有确切内容的标题)交错使用,并且有些标题下还使用了序,两部分的最后一首诗可以分别看作是该部分的跋。

1、罗马数字标题

该诗中的罗马数字标题明显,有10首诗用的这种标题:第一部分的短诗 II、III、IV、V、X、XI、XII,以及第二部分的短诗I、II、IV,占到了组诗的一半。⑦这些诗由于没有特定信息的提示,所以从表面上看不出其内容的关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或断或连的零碎短诗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和关联。诗作开篇“E.P.关于选择自己坟地的歌”在描述了E.P.追求自己诗艺理想过程中屡遭责难的经历之后,接下来的短诗 II、III、IV、V便分析和呈现了造成E.P.这一状况的原因:出生在“一个过时的半开化的国度”,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能“表现它加速变化的怪相”的一个形象,需要的是“适于现代的舞台”,需要的是“流氓或太监”来统治人们,而一切美的和真的真正艺术却“在市场上受到判决”,战争的结果是留下了“几百个残破的铜像”和“几千本磨损的书籍”等等。显然这几首诗中暗藏着一条因果逻辑链条。而短诗X、XI与短诗XII呈现的则是一种归纳关系。短诗X、XI分别列举了两种人 (献身艺术的潦倒文人,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妇女)面对当时浮躁的伦敦文坛所采取的生活态度:或避居乡间,或墨守成规。短诗XII对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诗人终于认识到当时的文学社会确实已无其立足之地了,因此对“时髦”的伦敦文坛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第二部分的短诗I其实是与第一部分中的开篇颂歌在诗艺追求和主题思想上 (“福楼拜式他真正的忠贞妻子”)的遥相呼应;而短诗 II呈现的莫伯利生活的“虚幻”、“虚无”与第一部分的短诗III表现的E.P.时代“扭曲”相呼应;短诗IV以一首莫伯利的墓志铭结尾:“我曾经活着,/现在死了,/此处游荡着/一个享乐主义者。”莫伯利“从一名颓废艺术家变成了一名彻底的享乐主义者”(李维屏, 1998:87)。

2、有特定内容的标题

有特定内容的标题主要涉及剩下的8首短诗。如开篇颂歌“E.P.关于选择自己坟地的歌”,第 6首 Yeux Glauques(“蓝眼睛”),第7首“Siena M i Fe’;Disfecemi Maremma”,第8首Brennbaum以及第9首M r.Nixon等。由于有单独的题目,所以这些短诗有相对集中的主题思想,可以独立成篇,但由于是集中于同一诗作中,其间也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3、序、跋

序也可称“叙”或“引”,相当于“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等的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等,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而跋则是指附在一首诗之后的一种献辞,原为法国诗歌中的传统。《休·赛尔温·莫伯利》中第二部分的第2首短诗开头,庞德以CA ID AL I为笔名添加了一个序:“关于爱情他们了解多少?他们能够理解什么?如果他们不理解诗歌,对音乐没有反应,他们怎能理解这种比对中的激情?娇艳的玫瑰、紫罗拉面的芬芳之于雷公的轰鸣?”借助这个序,庞德接下来讨论了诗歌艺术与音乐旋律、自然之美等相互映衬的审美感受。

该组诗有两首短诗是作为跋出现的 (“Envoi”与“Medallion”),分别附在前后两部分的末尾,无论在诗歌结构设置还是在主题意义构建上都表现出一种前后的对照关系。

众多副标题的穿插使用,凸显了一种“拼贴画”的艺术效果,这无疑也是庞德对诗艺创新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结语

内文本性和副文本性是热奈特关于跨文本性的两种类型,是该诗的显著特征,也是进一步深入理解作品意义的途径。诗作中高度密集的文学、文化信息和大胆的技巧实验并非刻意炫耀、故弄玄虚,而是为了迫使读者放弃早已固化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定势,刺激读者对为庸常生活和文学俗套所遮蔽的某种真实的敏感反应,从而激发读者更多的想象和知识。但这同时也对读者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由众多“潜文本”相互交叉、彼此联通而构成的文本网络中,读者在感喟诗人博学多识的同时,也能体察诗人对诗歌艺术美的不懈追求。对其中跨文本手法的探究,也终将为文学创作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注 释:

①见 T.S.艾略特编《庞德诗选》引言部分 (T.S. Eliot,“Introduction”in Ezra Pound’s Selected Poems.London:Faber and Faber,1928.Pvi.)

②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69).

③在热奈特分类的基础上,本文略作调整,用内文本性来替代元文本性,后详.

④以上所涉及庞德诗歌可参看 Ezra Pound,Personae: Collected Shorter Poems of Ezra Pound,London:Faber and Faber,1971.

⑤杜夕如,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庞德诗的自然意象,《世界文学评论》,2009,(1):277-279.

⑥Genette,Gérard,Palimpseste,La littérature au seconde degré,Paris:Seuil Press,1982:9.

⑦这里笔者参照的是 Pound,Ezra,Hugh Selw yn Mauberley,The Ovid Press,1920年版本。后来翻印的版本与此在标题上有些出入。

[1]Eliot,T.S.,Ezra Pound’s Selected Poem s[G]. London:Faber and Faber,1928.

[2]Genette,Gérard,Palimpseste,La littérature au seconde degree[M],Paris:Seuil Press,1982

[3]Pound,Ezra,Hugh Selw yn Mauberley,The Ovid Press,1920.

[4]Pound,Ezra,Personae:Collected Shorter Poems of Ezra Pound[G],London:Faber and Faber,1971.

[5]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理论研究 [D].厦门大学, 2007.

[6]杜夕如.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庞德诗的自然意象[J].《世界文学评论》.2009,(1).

[7]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8]刘象愚主编.二十世纪外国诗歌经典 [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李维屏著.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0]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集 [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1]徐文贵.《荒原》:互文性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04.

[12]许自强主编.世界名诗鉴赏金库 [G].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13]赵毅衡编译.美国现代诗选 (上) [G].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I313

A

1008-7508(2012)05-0078-03

2012-03-06

苏玉鑫 (1982~),山东邹平人,滨州学院外语系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美现代派诗歌。

猜你喜欢

短诗庞德奈特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发挥优势写短诗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
经历
夜晚的天空
短诗(五首)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