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规划发布 节能环保位列榜首
2012-04-18武德俊
本刊记者 武德俊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列为我国未来要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为: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2010年末比重为不到4%),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未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节能环保产业将成支柱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被列为“十二五”时期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早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同时也排在七大产业之首,被寄予厚望。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在接受中国政府网采访时表示:由于我国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阶段,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而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因此,我们把节能环保这样的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是放在第一位。
“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将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一起,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未来的支柱产业。
在发布的《规划》中,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被列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三个重点方向。
高效节能产业将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储能、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等节能新技术和装备;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等产品;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加快发展节能交通工具;积极开发和推广用能系统优化技术,促进能源的梯次利用和高效利用;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
先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将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推进高效膜材料及组件、生物环保技术工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及相关新材料和药剂的创新发展,提高环保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成套能力,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大力推进环保服务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探索新型环保服务模式。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大力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高资源产出率。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资源再生利用,以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餐厨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和废旧塑料制品资源化利用。
今后的几年内,随着国家在财税、投融资、技术创新、市场环境培育等多个方面的扶持政策的出台,节能环保产业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在今年六月出台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为节能环保产业定下了发展目标: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新能源产业 困难只是暂时的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风电产业在设备制造技术上不断提升,2011年风力发电新装机容量为18000兆瓦;在太阳能热利用上,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无论是在生产量上还是在使用量上都居世界首位;2004年后,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历程,连续多年增长率超过100%,2007年至今,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输出地;生物质能利用在质量和数量上也在不断提升。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光伏产业由于过度依赖出口市场,近期由于遇到国际市场变化,出现困境;风电系统稳定性不够,而发出的电由于当地的消纳能力不强,需要远距离输送;而对于原来普遍看好的核能,由于去年三月日本地震后福岛核电站的泄漏,也为其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规划》的出台,无疑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由于多年的开采,我国传统能源正在面临着枯竭的问题,国内的供给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多年来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无论从保证能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都需要发展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这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机遇。
《规划》要求,要加快发展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页岩气、生物质发电、地热和地温能、沼气等新能源,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新型太阳能光伏和热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燃料、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实施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重大工程。到2015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高到4.5%,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亿吨以上。同时对新能源产业中的核电技术产业、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和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核电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掌握先进核电技术,提高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实现核电发展自主化;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包括三代在内的核电装备制造能力稳定在1000万千瓦以上。到2020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先进技术开发、设计、装备制造能力。为此,将加强核电安全、核燃料后处理和废物处置等技术研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二代在运核电安全运行技术及延寿技术开发,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统筹开展第三代核电站建设。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建设示范工程。研发快中子堆等第四代核反应堆和小型堆技术,适时启动示范工程。发展核电装备制造和核燃料产业链。
风能产业将加强风电装备研发,增强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和控制系统设计能力,提高发电机、齿轮箱、叶片以及轴承、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开发能力,在风电运行控制、大规模并网、储能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设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和沿海地区的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内陆山地、河谷、湖泊等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挥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电网接入条件好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风电项目,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到2015年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要超过1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基本建立完善的风电产业链,掌握先进风电机组整体设计能力,形成海上风电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能力。2020年累计并网风电装机2亿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超过3800亿千瓦时。海上风电装备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风电装备具备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培育太阳能产业,国家将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组织实施金太阳工程,开展微电网供用电示范,建设太阳能示范城市。开展太阳能热发电工程示范。适时大规模推广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及太阳能在供暖、制冷和中高温工业领域的应用。加强适应光伏发电发展的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同时,建立适应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发电的电网运行和管理机制,完善光伏上网电价形成机制。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8亿平方米;太阳能光伏装备研发和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太阳能热发电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生物质能产业将统筹生物质能源发展,有序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积极推进生物质气化及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等分布式生物质能应用。加强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开发,推进纤维素制乙醇、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开展重点地区生物质资源详查评价,鼓励利用边际性土地和近海海洋种植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2015年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生物燃气年利用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固体成型生物质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万吨。突破下一代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纤维素制乙醇技术取得重大进展。2020年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燃气年利用量达到500亿立方米。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200万吨。实现新一代生物液体燃料的商业化推广。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重点发展方向
节能环保产业
1.高效节能产业
2.先进环保产业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
2.电子核心基础产业
3.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
生物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
2.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3.生物农业产业
4.生物制造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航空装备产业
2.卫星及应用产业
3.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4.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新能源产业
1.核电技术产业
2.风能产业
3.太阳能产业
4.生物质能产业
新材料产业
1.新型功能材料产业
2.先进结构材料产业
3.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 概念到现实的演变
作为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经过媒体的宣传,许多普通百姓对新能源汽车并不陌生,知道新能源汽车节省能源、非常环保,但由于价格、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新能源汽车还仅仅是车展上的“概念车”。2011年的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是1.2万辆,而同期汽车销售总量是1840万辆。
《规划》中明确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推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建设,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专用平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大幅度提高动力电池和电机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成本;加强电制动等电动功能部件的研发,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应用;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化体系。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框架体系,强化财税、技术、管理、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将实施新能源汽车重大创新工程,突破产业化过程中的车身材料及结构轻量化等共性技术和工艺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全新底盘、动力总成、汽车电子等产品,加大力度联合研制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以及生产、控制与检测装备等,构建全行业共享的共性技术平台。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及设施标准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是2015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千克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千克以上。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初步形成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充电设施体系和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行模式。2020年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创新发展能力,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千克以上。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充电设施网络满足城际间和区域内纯电动汽车运行需要,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规划的实现,将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从概念进入百姓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