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生死观思想与科学生死观建构

2012-04-18那孝伟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精神性生死观生理性

那孝伟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市 132013)

随着当前自杀、暴力伤害等现象的日益增多,人们对生死观的缺失及教育问题逐渐开始关注。尽管社会的政治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世俗文化仍然是当今中国人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考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生死观,认真分析其利弊,对于我们建构科学的生死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生死观及其积极意义

从正统来看,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是儒家思想有其独特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终极关怀,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意识形态都要关注的问题。儒家的生死观,简单来说就是乐生、安死。

所谓乐生,就是珍重生命,就是肯定生命的价值。儒家认为人是宇宙间最为珍贵的,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性,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既然人的生命最宝贵,那么就必须尊重生命,积极进取,充分实现人生的价值。儒家提倡保全生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孔子曾讲过“君子有三戒”,在不同的年龄段要注意容易伤害身体和生命的事情,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人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做无谓之牺牲,子路夸耀自己的勇气时,孔子就批评他说“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儒家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不是单单对自己的,也是对他人的。儒家反对伤害人生命的活动,比如孔子就特别反对当时以奴隶殉葬的做法,甚至反对用人偶殉葬。《孟子》中记载孔子曾经很愤慨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儒家也反对给人民带来莫大伤害的战争,精通射御的孔子对卫灵公说“军旅之事,未尝学也”。孟子对梁襄王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以及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都充分地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对于人生的价值所在,儒家的说法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也就是说,儒家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不是物质生活欲望的满足,而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业,以及有价值可以泽被后世的文章。此德、此功、此言的核心,就是仁,就是以生命弘扬仁。儒家认为人生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对仁的不懈追求、体认和实现。

所谓安死,就是对于死亡的坦然面对。儒家早期对于死亡是回避的,子路问孔子关于死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不过我们可以推断孔子对于死的体认大概应该是“死生有命”,这是论语里面孔子学生子夏所说的话,应该是体现孔子思想的。避而不谈并不能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恰恰相反,人们之所以恐惧,往往就是因为不了解和疏离感。因此后来儒家对于死亡也有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说明,杨雄在《法言》中说“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刘基说“人不可以不死者,势也”,王夫之则说“生之于死,成之于败,皆理势之必有”。儒家对于生死提出了一气转化的解释,陈淳说:“死生无二理,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矣。盖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为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此天地所以生人物之始也。人得是至精之气而生,气尽则死,得是至真之理所赋,其存也吾事,则其没也安。始终生死,如此而已。自来生之前是理气,为天地间公共之物,非我所得与。既凝而生之后,始为我所主,而有万化之妙。及气尽而死,则理亦随之一付之大化,又非我所能专有,而常存不灭于冥漠之间也。”既然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对死也就不必恐惧,坦然面对和接受是最好的选择,正如张载所言“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儒家重生的主张,实际上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当我们发现生活的过程就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时,当我们体察到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延续我们的生理性生命时,那么,即使人生是一次困顿的族程,我们仍然要载歌载舞,把它走得多姿多彩。人对于现实生命的最高价值追求,并不是物质上的富足,或者事业上的成功,真正的人生意义,在于对于真理的追求之中。当然,这种真理并非是已经为现实所验证了的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主观认识,不是现实事物本身已有的客观规定。这种“需要并值得人们为之奋斗终生、甚至不惜贡献生命而去争取的真理,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目标,其中必然体现着人们的某种理想和追求,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莫大的美好期望。”因此,这种真理,不可能求诸于外,而只能从人本身出发去求得。儒家的生死观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起尊重生命的观念。对于生命的尊重,不单单是对于人的生命的尊重,而应推而广之,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这种尊重并非泛爱或博爱主义,而是人的社会性的本来要求。也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毕竟人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进行生活的,但是人们却不能不受到他的类属性的影响与制约。也许他并没有意识到如果人不尊重其他人的生命、其他形式的生命,那么其他人或其他形式的生命承载者也不会尊重他的生命,但他仍然会遵照这种意念来行事,会产生对于生命的尊重感和认同感,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也是对他人的生命、人类的生命甚至其他形式的生命。

二、建构科学的生死观

首先,要理解生命并认识死亡。生命与死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生命的理解有助于认识死亡,反过来,正是由于对于死亡的认识才能使我们更真切地感觉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生命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生物学意义的层面。马克思曾经强调我们所谈到的人“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却进一步深刻指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生命还包括人的社会性生命,人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的人,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中丰富和完善社会性生命的意义。人更是精神性的生命,这是人能够实现对于自然和自我超越的唯一途径。帕斯卡曾说:“人不过是一根脆弱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因此,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相比肉体生命,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在于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之中。从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角度出发,才更加容易理解生命中的挫折、失败、痛苦等等负面状态。要正确认识死亡,要知道死亡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发生,会有怎样的结果,不仅是要认识到死亡是人的生理性生命不可避免的最终归宿,人终有一死乃是自然规律,同时也要认识到,正是因为有了死亡,才更加凸显生命的意义,人才会更加的珍视生命。正如别尔加耶夫在《死亡与永生》指出的:“如果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生命就会丧失意义。”

其次,要尊重生命同时正视死亡。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所有人乃至所有生物的生命都是一个有限的不可逆的单向过程,一旦结束就不可能重新来过,对所有生物来说其生命都是唯一的,都是同样珍贵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对人类而言,肉体生命是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唯一载体,失去了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便无法继续和完善。从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来说,人类对于自然和自我的超越都体现着真善美的原则,人做为人类中的一员,构筑相互关系的基础和原则应当是自由和平等。恰如简爱对罗彻斯特所言:“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要正视死亡。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死亡无可避免终究要来,但人在死亡面前并不是被动等待,人无需对死亡低下高昂的头颅,恰恰相反,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死亡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坦然面对个体生理性生命的必死宿命,并以此激起我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追问与反思,产生更加积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进而力图以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的形式去超越死亡。

再次,要热爱生命并力图超越死亡。正是由于生理性的生命是如此珍贵的唯一,而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是我们从有限到无限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要热爱生命。对于生命的真正的热爱显然并不局限于对于肉体生命的贪图与爱护,更在于如何赋予生命以意义,如何让有限的生命超越死亡的拘囿。如果生命仅仅是个体的生理性存在,那么,对死亡认识得再充分,面对死亡再坦然,又有何意义?正是因为生命不仅仅是个体意义上的存在,同时也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体与类的统一,社会性生命与精神性生命赋予了人超越个体的意义,是人类个体突破有限进入无限的形式。从社会性生命意义上说,个体生理性生命的死亡实际上是类的延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社会本身的新陈代谢是社会正常发展的必然途径。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人类,也象在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要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其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种族的利益同特殊个体的利益相一致,这些特殊个体的力量,他们的优越性,也就在这里。”从精神性生命上说,个体生理性的死亡并不完全意味着精神的消灭,那些优秀的、富有意义的精神性生命可以通过社会中的其他个体不断延续、发展和完善,这也是人类的文化能得以不断发展的原因。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张百春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丁建波,王萍.论现阶段科学的生死观[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22.

[5]黄艳红,何细平.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3):56-57.

[6]肖东.谈当代学生中的生死观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5):40-41.

[7]郭荣君.儒家生死观的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8]张鹏.儒家生死观对生命教育的意义[J].教育评论,2011,(3).

猜你喜欢

精神性生死观生理性
多元视角下的职场精神性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Dancing for theDead
黄瓜15种生理性病害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壳样钙化子宫肌瘤悬吊式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1例并文献复习
张灿 以“谦逊”的设计,赋予空间感染力和精神性
西方精神性研究评述
生理性海水在鼻内镜术后的临床分析应用
生理性缺血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