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后语

2012-04-18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造山东北地区盆地

本刊编辑部

编后语

六十载风雨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金秋10月,我们将迎来原长春地质学院建院60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一原长春地质学院人心目中的盛大节日,本刊特约林学钰院士等在各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部分学者撰文,介绍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飨读者的同时,也为原长春地质学院建院6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气资源及金属矿产产地,其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研究以及找矿勘探工作历来为世人所关注。

关于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张兴洲等指出: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以稳定的大陆地块为主,而非两大陆板块间多岛洋演化形成的造山带;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的证据显示,东北地区中生代盆地之下并非都是变质结晶基底,而是存在一个规模巨大的晚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周建波等指出,跨越整个中国东北不同地块的泛非期高级变质岩形成了超过1 300 km的北西向展布的晚泛非期“中国东北孔兹岩系带”,以顺时针p/T规迹的孔兹岩带与同期岩浆杂岩共同构成了一巨型的约500 Ma前后的造山带,并被命名为“中国东北早古生代造山带”。许文良等依据黑龙江省东部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岩石组合研究,结合碎屑锆石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讨论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演化历史以及两大构造体系叠加与转化的时间。刘财等则从地球物理角度,对近年来研究获得的大量的电、磁、重、震资料及其成果进行了梳理,揭示了黑龙江板块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特征、地层结构、沉积作用、成藏规律、控藏因素等,是众多学者长期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刘招君等在总结多年油页岩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松辽和桦甸典型含油页岩盆地矿床特征及成矿特点,揭示了陆相坳陷和断陷盆地的油页岩成矿规律,并指出古构造、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综合控制下的丰富有机质来源和良好的湖水盐度分层是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因素。刘志宏等介绍了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及对沉积作用的制约。

陈衍景等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钼矿床的勘查和研究进展,用非常翔实的数据论述了钼矿床的成因类型、分布特点、成矿时间、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构造背景等。李绪俊等介绍了位于吉林省的海沟金矿脉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成矿指示意义。

水质污染,尤其是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治理地下水污染是许多学者高度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本期学报有7篇论文与此有关。林学钰等采用室内模拟手段,对人工回灌过程中地下水主要溶质组分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水岩反应进行分析,得出了规律性的结论。董德明等以吉林省典型废水为样品,分析了各类废水ρ(COD)与ρ(TOC)的相关关系,研究了其形成作用和有机组分的挥发性与可氧化特征对其的影响。赵勇胜等分析了发达国家地下水污染风险管理策略,结合在地下水污染场地研究方面的经验,对一些主要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考虑污染物特征、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筛选过程和方法。杨悦锁等综述了地下水有机污染及其原位修复,有机污染物和地下环境微生物的交互作用,进一步聚焦生物降解机制、生物修复和细菌研究,并以石油污染场地为例,进行了地下水中分离微生物菌株及其降解特征的实验研究。

黄大年等概述了地球深部探测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现状,提出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出发,要自主研发深部探测仪器装备,并分别论述了6个关键技术的研发路线。

海洋电磁法是寻找海底油气构造的有效手段,如何在浅水区观测数据中去除空气波影响是能否取得好的反演结果的关键,为此,殷长春等对海洋可控源电磁法空气波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进行了论述。

Kirchhoff型偏移是一种经典的反射地震成像方法,在今天的计算机时代依然发挥着重要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孙建国对kirchhoff型偏移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并对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期学报共有28篇论文,涵盖的内容很多,编者仅对其中部分进行了介绍,难免挂一漏万,若能为读者阅读本期学报有所帮助,编者就心满意足了。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造山东北地区盆地
黑龙江省造山带研究:关于洋壳俯冲造山和陆壳碰撞造山磨拉石的认识*
柴达木盆地北缘造山型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与造山型金矿床的区别
非洲东南部造山型金矿成矿环境与资源潜力分析
二叠盆地Wolfcamp统致密油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