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策略

2012-04-18王艳萍

关键词:隐性高校教师交流

王艳萍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策略

王艳萍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隐性知识,是指主体在长期的学习或工作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但又难以通过言语传达的知识。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个体性。借助网络工具,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具有鲜明的优势。从组织、个人和技术等三方面提出了隐性知识网络传播的具体策略。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网络环境

一 引言

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面对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众所周知,知识的分类有多种,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类方式。

高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组织,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身也形成了广博的隐性知识。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却疏于管理和研究。如今知识时代早已来临,同时伴随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隐性知识的传递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在网络时代,我们通过技术平台,很容易获取显性知识,而如何传播、共享那些具有个人化、实践化的隐性知识,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以往由于沟通平台与环境缺乏,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得不到有效的管理、传递和共享,也缺乏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传播的研究,因此,本文旨在探索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以便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

二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内涵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首先提出了隐性知识这个术语。波兰尼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种知识类型。而还有一种没有被表达的知识则是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件事情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1]

对隐性知识作出巨大贡献的另一位大师是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在他的著作《知识创新公司》中提到显性知识即是正式的、系统化的、能够很容易地以产品说明书、科学公式或电脑软件的形式被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的、很难公式化、也难于交流的特征,隐性知识根植于行动和个人对具体背景的理解当中,表现为手艺或专业、一种特殊技术或工作团体的活动,包括存在于“专有技术”当中的不正式的、无法详细表达的技能[2]。

总而言之,隐性知识,是指那种主体在长期的学习或工作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特点是在传播的过程中通常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一)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特点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教师的隐性知识除了具备上述特点之外,还有以下独特之处:

1.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专业性。高校教师在某个学科领域进行教学和科研,专业划分非常明显,不同专业、甚至同一专业研究方向不同的教师在自身研究领域有许多难以表达和沟通的隐性知识,因此,这种隐性知识在不同的教师身上有不同的表达和运用方式,其内在的结构也不尽相同,不能脱离教师个体而独立存在,具有个体的专业特征。

2.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实践性。实践出真知,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通常形成于教学与科研实践中,而在实践中又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教学和科研中进行着知识的重构,在教育和科研现场中通过种种实践与体验而形成的“现象”,这种隐性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积极的主体参与,具有能动性和实践性[3]。

3.沟通传播的个体性。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来源于其自身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与传统的书本知识相比,这种隐性知识因为需要长期积累,不容易用语言记录、共享和传播。而高校教师主要面对课堂教学,与其他同事的交流缺乏时间和地点的统一,这样造成了教师之间隐性知识传播共享的难度加大。

隐性知识本身难以传播共享,而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又有独特性,这就造成了高校教师隐性知识难以进行传播。

(二)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传播困境

1.隐性知识本身难于表达和传播。上文分析了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特点,从隐性知识的定义和特点可以看出,不管是高校教师还是其他行业人员,其隐性知识都难于表达,因此,要达到共享和传播自然显得尤为困难。这是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传播共享的基本障碍。

2.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不强。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是一种利他行为,高校教师工作有其特殊性,教师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专业的研究,达到个人的隐性知识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可能不是很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开发的经验知识,这种主观意愿上的不情愿也阻碍了个人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3.隐性知识传播共享的环境缺乏。隐性知识难以表达、交流和共享,并且隐性知识多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在传统的教学和工作环境中,教师的隐性知识转瞬即逝,无法立即记录、保存下来。这种环境和平台的缺乏,无法将隐性知识集中保存,这些零散的隐性知识就被教师忽略了,极大的抑制了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传统的隐性知识本身难于表达传递,加上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独特性、专业性,交流传播平台和环境的缺乏,隐性知识更加难以显性化,造成大量隐性知识的流失。将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传递、共享,发挥隐性知识的巨大潜力和作用,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三 隐性知识网络传播的优势与策略

尽管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和困难,与此同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技术和平台。具体来说,网络环境在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传播过程中有以下优势,可以用4W来表示:

(一)网络环境下隐性知识传播的4W优势

1.When—任何时候都能传播隐性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形成,也可能在教学工作中形成,甚至可能在工作之外的生活中偶然得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平台,能够立即记录和保存,很容易消失。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随时记录和保存在电脑或者手机上,然后随时可以轻松方便地传播隐性知识。

2.Where—任何地点都能传播隐性知识。以往由于平台的缺乏,要记录隐性知识,要纸笔等传统的工具,这在有些环境和地点下,没有工具就无法记录。当有了网络环境以及移动学习工具,教师可以在任何地点记录容易消失的隐性知识。

3.Who—能传播隐性知识给任何人。高校教师本身担负着教书育人以及科研工作,将知识传递给他人是本职工作,在传统的环境下,传播过程本身的一些干扰因素,例如学生不认真听讲、迟到或者其他因素,可能造成教师无法将知识传递给所有的学生,何况是本身难以传递的隐性知识。而在网络环境下,通过邮件、BBS、博客、视频等平台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知识轻松的分享给任何人,而不需要面对面的或者一对一的传播,对方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接受隐性知识,而不会造成传统传播过程中的无法将知识传递给所有人的困境。

4.What—能保存传播更为完整的隐性知识。由于受时间、地点、工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环境下隐性知识不能够完整的保存,例如传统的纸质媒体容易受到损伤,在纸质媒体上记录保存的隐性知识可能会不够完整。而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隐性知识的保存、修改、复制都能完整的实现,使得零散的隐性知识能够集中保存。

总的来说,网络平台能将信息随时保存、共享和传递;能在有网络的任何地方做到交互、讨论和交流,能与组织内的任何人交流共享;能保存任何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并且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中,教师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网络技术平台的这些优点正好能解决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传播的时空、平台、内隐的局限性,因此,隐性知识在网络环境下的传递有了时间、空间、人力的便利条件。

网络技术在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针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特点以及所造成的隐性知识传播障碍,以下将探索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具体传播策略。

(二)网络环境下隐性知识传播的具体策略

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以及网络环境在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文将结合学校组织的作用、当前技术的发展、教师个人的行为提出在网络环境下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传播几种策略:

1.隐性知识传播的组织策略。(1)建立隐性知识共享制度。组织制度是引导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一个组织,为了促进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要建立知识共享的制度,培养教师之间知识共享的行为。通过学科带头人或者学术带头人的方式,培养学术成果、教学经验丰富、管理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通过学科带头人对重要、关键知识的共享,建立知识共同体,促进知识共享的良性互动和循环。(2)技术平台的财力支持。除了选出核心人物,还要保障技术策略的实施,为在校教职工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交流平台和工具,建立知识共享管理系统,引进或者组织开发优秀的计算机协作、交流软件,使教师能够更方便地通过知识库、知识检索系统以及动态知识地图等方式共享和获取知识。这些需要高校积极地投入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购买或者高校自己建立共享平台、相关的交流工具或者软件。(3)和谐团队的建立。学校也要重视网络组织内的和谐团队建设,改变其他教师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和行为,消除高校教师不愿意共享隐性知识的情绪,鼓励教师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分享、学会共同学习等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激励组织内各层次的成员面对面地相互交流,教师新的想法在交流和讨论中会越来越清晰和明朗,最后形成显性知识,通过团队的组建,能够高效地将个人所属的隐性知识予以共享,并且得以充分挖掘。

2.隐性知识传播的个人策略。学校为教师营造了和谐的氛围、积极的组织制度和财力支持,为教师个人的隐性知识传播提供了保证。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促进自己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不断学习、自我反思。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风格、传播技能都有自己的个性,这就造成了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教师乐于进取、积极学习是隐性知识共享的首要条件。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之类的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成长,而隐性知识就是在这种经验性的学习和反思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养成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的习惯,将隐性知识系统地保存下来。(2)熟练掌握技术平台的使用。为了促进自己的隐性知识能传播和共享,也为了能分享他人的隐性知识,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知识管理平台的使用,例如教师博客的使用,会主动进行群讨论和交流,能够熟练操作知识库,会建立知识语义网络等。当新的工具和平台出现之后,能很快的熟练操作和掌握,并且应用到知识管理中。在网络环境下,教学反思的形成更容易实现,及时地记录和更新教育博客,以叙事的方式保存自己的教学心得,可促进教师深入探寻自身隐性知识的规律,并逐渐使之成为清晰的、便于交流共享的显性知识。总之,高校教师每天可以通过教育博客叙事或者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3.隐性知识传播的技术策略。技术策略主要是建设互动的网络平台,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知识的管理可以采用直接编码和间接编码两种方式。直接编码是指教师通过教育博客、BBS等网络交流工具,将教学经验、体会和反思写出来与人共享,并存储在网络上,便于查询。间接编码是指对那些一时难以书写出来的隐性知识,可以建立类似于概念图的知识对应表,以供其他教师访问和咨询。[4]有了网络平台技术,即时的传播共享得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建设以下技术环境: (1)申请教师博客。教师每天可以随时进行教学反思,将自己专业教学和科研中的想法和得失及时地记录在博客上,形成网上教育叙事。这使传统单一的叙事、反思、交流有了交互式的平台,避免了某些转瞬即逝的思维火花的消失,可以随时查询、传播和共享自己的专业教学和科研心得。教师利用博客也可以随时收集教学信息和教学的典型案例,促使隐性知识得以保存和更新。(2)建立教师个人知识库。建立网上个人知识库,可以在内网建立,例如以专业院系为单位的FTP,教师可以上传文件、下载文件,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信息库。这种知识库中的内容,可以是课程教学材料、科研成果、教学反思等。每位教师同时也可以共享其他教师的资源库。持之以恒地在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对个人知识库进行更新和维护,根据需要增添、删除、修改和更新自己的部分知识,有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积累。(3)建立专业教学QQ群或BBS。以专业为小团队,建立专业教学科研QQ群或BBS,教师可以围绕某个平时遇到的问题,与其他人交流讨论,或者别人的问题自己曾经遇到过,是怎么解决的,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在线讨论方式,可以随时记录保存教师的思想观点,比传统的讨论方式多了记录的平台,而不会遗忘某些信息内容。而讨论的内容都能够得到保存,以便于查询,也为其他不在线的教师提供了问题解决的方法。(4)应用知识可视化认知工具。知识可视化是指通过符号、图表或图形并通过箭头等工具标识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形式将知识形象化的一种技术手段。知识可视化工具就是一些计算机软件,通常被称为认知工具。具体将个人隐性知识表达出来的工具形式有:启发式草图、概念地图、知识地图和科学图表、知识语义图、因果图等。目前较为流行的工具有Inspiration,MindManagerd等。通过这些认知工具,隐性知识就能便捷地得以图表化,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并促进教师间隐性知识的共享[5]。

促进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策略很多,以上从组织、个人和技术层面分别做了详细探索,其中,技术策略是实现隐性知识网络传播的基础,组织策略是隐性知识传播的保障,个人策略建立在技术和组织基础之上。只有三者共同发挥作用,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才能得以顺利的传播共享。

在高校,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将个人、组织和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教师个人学习科研工作叙事,在网络上时时交流与记录,帮助高校组织中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积累、管理和共享,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也为高校建设成为优秀的学习型组织发挥重要的作用。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2.

[2]范秀成.野中郁次郎及其组织知识创新理论 [J].南开管理评论,1998(2):77-78.

[3]刘学伟,张鹏.利用社会性软件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管理[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1):102-106.

[4]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 [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18-21.

[5]高国元.隐性知识及其在网络教育中的传递[J].电化教育研究,2008(3):45-49.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n University Teachers’Tacit Knowledge Based on Network Environment

WANG Yan-Ping
(Teachers Education College,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acit knowledg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Then it analyzes the obstacles of identifying tacit knowledge.And it puts forward how to facilitate tacit knowledge to transfer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The author then explores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n university teachers’tacit knowledg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university teacher;tacit knowledge;network environment

G 515.1

A

1671-6493(2012)02-0011-04

2011-12-26

福建省社会科学A类课题:“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与共享研究”(JA11174S)

王艳萍 (1978—),女,江西萍乡人,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

(责任编辑:上官林武)

猜你喜欢

隐性高校教师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