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问题的思考

2012-04-18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流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鹏毅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8期
关键词:流通农产品

◎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流通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张鹏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运行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农产品生产、消费、外贸都获得长足发展,但农产品流通行业却问题频出,跟不上急剧变革,滞后于关联行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行业需要转型升级,与生产、消费和出口协同一体,已经成为迫切需求。

农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伴随着一系列新问题的产生

第一,农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伴随着产销不畅和流通成本问题。一方面,人口增长和结构变化带来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和结构变化。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3.40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49.95%,城镇居民果蔬、肉蛋、奶、食用油人均消费量(不含在外就餐)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分别高出57.4千克、19.6千克、10.4千克和2.5千克。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间歇性虚高,由于产销暂时性断链导致个别农产品市场暂时性短缺和高额的流通成本,都是推高终端消费价格的重要原因。以蔬菜为例,我国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90%左右都要通过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这些市场收取高额进场费、摊位费、交易费,加上进入零售市场的采购、运输费用以及经营商户在城市高昂的生活、交易成本,使蔬菜零售终端价格高出批发价1倍左右。另据北京市物流协会调查发现,“最后1公里”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运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

第二,在农产品多样化需求提高,冷链、包装、加工等物流水平滞后的限制下,产品款式单一问题突出。一方面,201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5.7%和41.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已经脱离温饱进入小康,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则达到富裕水平。居民生活更加注重健康和营养。2010年城镇居民果蔬、肉蛋奶消费量在主要农产品(不含水产品)消费量中的比重为53.3%和18.4%,农村居民只有34.4%和8.7%;城镇居民粮食消费比重只有25.5%,农村居民却高达55.2%。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40%,而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伴随着消费快速增长和多样化需求的农产品包装、加工、品牌等发展却严重滞后,产品款式单一问题突出。

我国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对食品质量丧失信心、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居民食品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8%,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3.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65%。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根据食品商务网的统计,2011年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包括:双汇瘦肉精事件、雨润烤鸭问题肉、塑化剂风波、进口奶粉有虫事件、全聚德违规肉问题、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速冻食品病菌门、可口可乐中毒、牛肉膏事件、京津冀地沟油机械化规模生产、浙江“问题血燕”、染色馒头、沈阳“毒豆芽”、美容猪蹄、过期面包回炉、鸭血黑作坊、毒“红薯粉”、山西老陈醋95%为醋精勾兑、膨大剂西瓜、激素黄瓜等问题。

由此可见,尽管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消费者并没有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与之相反,农产品价格上升,而质量下降等系列的问题,这已经不是某个环节的问题,而必须要协同流通行业和生产行业共同解决。

农产品进出口规模上升而出口比较优势下降

一方面,农业部数据显示,从2001~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了4.6倍,其中进口增长了7.0倍,出口增长了2.8倍。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为1556.2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其中,出口总值607.5亿美元,进口总值948.7亿美元,贸易逆差341.2亿美元。我国农产品进口以大豆、食用植物油、谷物和食糖为主。2010年国内大豆进口5480万吨,相当于同期国内产量的3.6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是果蔬及其制品、水产品。

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在下降。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累计达到1.9123万家,其中年出口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102家。与美国、巴西等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仍占我国出口企业总数的70%以上。从企业性质来看,私营企业目前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2010年全年累计出口额219.4亿美元,占出口比重的44.9%;三资企业累计出口187亿美元;国有企业累计出口65.8亿美元。

我国谷物、肉类、禽蛋、水果(不含瓜类)、蔬菜、茶叶等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果蔬人均占有量达51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蔬菜产量甚至占世界总产量的60%,部分农产品的产量具有巨大优势,可以发展成为出口主导产业。当前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主要是由于农产品流通行业滞后造成的。

农产品流通理论研究及发展概况

我国农产品流通理论总体上处于理论分析工具缺失、实践工作随意性大的不完整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流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五大流通部门承担,逐渐向社会化、民间化、微观化和市场化转变,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取得行业群体成熟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面临着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缺乏独立系统的流通理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是在“市场的均衡性”这一基本假设前提下展开的,“供求二分法”是其主要研究方法,产品从供应到需求的协调被视为市场机制自发的功能,从而抽象掉生产者与需求者中间的流通环节。认为流通是社会化、全民化、微观化的活动,流通不那么重要,生产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市场完全竞争、供求自动均衡。这种理论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自17世纪重商主义以来,经三四百年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的基础上。这种舍去客观存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媒介要素——流通的研究方法,导致西方经济理论只研究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有系统的生产理论、消费理论、市场理论等,却没有专门的流通理论。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许多不一致,招致了新制度经济学、新型古典经济学、区位和城市经济学、规制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学术组织流派的批评。虽然如此,他们也多没有专门的流通分析思想体系。而客观存在与国民经济之中的流通问题被进行学科分流,属于宏观的归“经济学”研究;属于微观的归“管理学”研究;属于货币、资本运动的归“金融学”研究;属于信息流通的归“信息经济学”研究;属于对外贸易的归“国际经济学”研究等。

日本注重流通的实践。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流通路径学说”,特别将流通作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通道,提出流通路径系统研究重要性,吸引了日本国内从政府到研究人员、各类企业的极大关注和热情,但其研究重点是流通实践,短期高效率资源优化配置如何实现,日本作为经济后发达国家如何实现赶超的目标,强调政府与企业有效合作,共同培育高效率的产品流通路径,其研究结果表现在日本流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

马克思主义的流通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商品经济的大量分析,把交换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变成一个独立经济领域,从而确立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的“四分法”,指出区别商品与产品的唯一特征就是交换,从而将交换、流通摆上经济问题的核心地位。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于商品流通,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发展成为资本流通要追求价值增值。马克思《资本论》有关“流通部门只是帮助生产部门实现价值而其本身并不创造价值”的思想,对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影响深远。

中国的流通思想。据史料记载,我国商业产生于商和西周时期,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表现为“重商”和“轻商”两条线索的交替出现。汉代以来“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王朝基本国策,历经两千多年经久不衰,直到晚清鸦片战争前后才真正受到挑战。但是,封建政府推行“抑商”政策并不是认为工商业是不重要的,而是在充分认识到工商业力量的基础上,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推行的政策。“抑商”远不是封建王朝工商业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乃是扶持官营工商业的思想,变现为国家“专营”“专卖”的政策。大致从秦汉时期开始,国家就垄断对盐和铁的生产和经营,其后历代,纺织、陶瓷、造纸等重要的工商业都为国家独占。与激励扶持官营工商业相对应的就是对民间工商业的抑制。我国古代的商业思想在当时处于世界商业思想的前列,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到17~18世纪开始才落后于世界水平。

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西方商业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建国前,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商业理论没有得到发展。建国至今,我国流通理论总体上处于理论分析工具缺失、实践工作随意性大的不完整发展阶段。

农产品流通行业投资不足影响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前投资五大流通组织系统。新中国建立以后,沿用苏联斯大林“无流通论”的思想,以计划代替流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相应的流通体制与之配套,于是我国建立起五大流通组织系统,同时也是5大国家管理部门,分别是物资部、商业部、粮食局、供销合作社、外贸部。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五大流通组织系统职能分工十分明确,深入社会生活各个角落,行政体制代替了市场体制,艰难的维持了当时国民经济的运转。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流通的作用,经济学家孙冶方对“无流通论”提出批评,流通理论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研究内容过分专业化和部门化,形成对应五个部门的五大部分流通经济学,具有浓厚的政策解释学学术传统,研究理论来源单一的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落后,一直把流通视为政府“供给部”的纯消耗部门,形成了“重生产、轻流通”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影响直至今日。

改革开放以来至1991年期间,建设力度加大。首先,恢复、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促进城市农副产品市场设施建设。1979年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放了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允许城市郊区社员进城出售自己的产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明确提出“广泛设置农产品批发市场。”此后,各地商业部门开始各种尝试,并陆续组建了一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批发交易市场。到1991年,国(营)合(作)商业部门组建的大中型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已达600多家。其次,改革多层次批发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企业所有制,推动了批发、零售、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经过1986年以后的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打破了国营批发企业延续30多年的“三固定”(指固定供应对象、固定货源、固定价格)批发模式和“一、二、三、零”(指一级、二级、三级批发站和零售企业)封闭式经营,取消了流通领域的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商品和国家管理的价格品种,推行“四放开”增加国有批发企业自主权,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和减少流转环节的“三多一少”的开放式经营的新的运行机制。

自1992年至今,投资不足。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靠民间资本商业化投资。建立并提升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人及私营、外资多种所有制结构,超市、农贸市场、社区菜店、便利店等多种业态,连锁代理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农产品运输、仓储、包装等初具规模;农村流通网络加速现代化进程。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已纳入公共财政投资范围,但是所占比例非常小。根据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总量累计达2.95万亿元,在农产品仓储物流方面,累计安排中央投资110多亿元。商务部也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与改造”、“农超对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等工程,促进和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协议,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提供融资便利,但总体上公共财政投资规模非常有限。

综上所述,农产品流通行业亟需转型升级,与生产、消费和出口协同一体,已经成为迫切需求。

猜你喜欢

流通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这些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良法”“善治”为粮食流通保驾护航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美国的蔬菜流通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