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财富伦理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2-04-17阳雄
摘要:追求财富和幸福是人的本性。有钱就会幸福吗?在这个财富涌动的时代,人们常常面临多种观念的碰撞,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财富观?亚里士多德在实践哲学观的指导下,认为追求财富应以德性为基础,以中道为准绳,强调勤劳致富,反对商贷行为,主张财富分配要公正。亚里士多德的财富伦理观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新型的财富伦理观是一种很好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财富伦理和谐社会建设
一、亚里士多德的财富伦理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财富分两种:一种是作为有用物总和的财富,另一种是作为货币积累的财富。在他看来,真正的财富是对家庭和国家来说为生活所必需的和有用的物品。在财富获得上,亚里士多德肯定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反对商贷活动。亚里士多德将致富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游牧、农作、劫掠、渔捞和狩猎致富,凭借自己的天赋能力获得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另一种是通过贩卖技术获得财富,专以聚财为能事。亚里士多德肯定前者否定后者,认为“就这两种方式说,前者顺乎自然地由植物和动物取得财富,事属必需,这是可以称道的;后者在交易中损害他人的财货以牟取自己的利益,这不合自然而是应该受到指责的。”亚里士多德尤为反对钱贷的致富方式,他认为:“最为可恶的是高利贷,它是用金钱本身来牟取暴利,而不是通过金钱本身的来路来获利。因而在所有的致富方式中这一种是最违背自然的。”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站在实践的哲学高度,积极主张通过游牧、农作、劫掠、渔捞和狩猎等方式勤奋劳动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而反对经商的行为,他认为经商的行为,不但没有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反而在交易中无形地提高了原有物品的价格,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金钱。所以,亚里士多德对商业贸易表示了极大的道德义愤。他认为商业、贸易是邪恶的职业,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同时他还反对高利贷的行为,由于高利贷的盘剥,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这是导致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亚里士多德主张获取财富必须合乎德性和自然。他强调以道德来制约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以道德来规范人们追求财富的行为,对财富的把握应合乎德性。
在对财富的本质认识上,亚里士多德与其老师柏拉图有相似之处,认为贫困是导致“争斗和恶行”的原因,反对极度贫困或极度富裕。亚里士多德认为财富是生活所必需的,是优良生活的一种善因。他认为“优良生活有三种善因:外物诸善、躯体诸善和灵魂诸善”“外物诸善”即“财富、资产、权利、名誉以及类此的种种事物”,“有如一切使用工具,其为量一定有所限制.任何这类事物过了量都对物主有害,至少也一定无益”,而“灵魂诸善”则相反,“愈多而愈显见其效益。”他肯定占有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拥有适量财富以获得优良生活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一个人来说,财富的拥有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他进而从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角度批评那些无限积聚财富的人,他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财富人生观。对一个国家来说,亚里士多德主张为了国家的幸福,必须拥有适当的财富,这样才能满足公民生活的需要。财富充裕是有利的,没有充足的财产,不仅不能保证内政的需要,而且没有能力阻挡外邦的威胁,这对于城邦不利。但是对于城邦来说财富并非越多越好,如果多得超出了一定的界限,就会招致外邦的觊觎,同样也会因受到骚扰而不能保证城邦的安全。财富是人们的基本物质资料,基本的追求,但是亚里士多德反对对财富无限制的追求,认为“一切财富倘使从生活方面着想就显见的各有限度。然而世上经反其道而行,从事发财的人们正在无止境地努力聚敛他们的钱币” 他说:“外物诸善,有如一切使用工具一定有所限度,任何这类事物过了量,都对物主有害至少也一定无益” 过分的追求财富,生活的欲望就会无穷,这样“只知重视生活而不知何者才是优良生活的缘故。”“人类的恶德就在他那漫无止境的贪心,一时他很满足于获有两个奥布尔的津贴,到了习以为常时,又希望有更多的津贴了,他就是这样的永远不知足,人类的欲望原是无止境的,而许多人正是终生营营,力求填充自己的欲壑” 他强调德性高于财富,德性统帅财富,反对德性“屈从”与财富而造成堕落。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认为,优良的生活包括财富、身体和德性,但在三者的轻重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德性,德性高于财富,德性统帅财富。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财富越多生活就越幸福,两者并不成正比,财富不是多多益善,财富是生活之必需,但对财富的追求应有限度的,贪得无厌、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将会导致欲望膨胀,就会损坏道德。过犹不及,反映了他在财富上的中道观,是以灵魂的善为限度的。
在财富的分配上,亚里士多德以中道为基础,强调公正。分配正义是指在表现在荣誉、财富、权力及其他可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东西中的正义,就是财富的分配中合乎比例的均等或者几何均等,否则就违反正义。亚里士多德对于财富分配非常强调公正。“公正就是某种比例,而这种比例所固有的性质不仅是抽象的目的,而且是普通的数目”,“公正就是比例,不公正就是违反了比例,出现了多或少,这在各种活动中是经常碰到的” 具体来说,公平有三种,即分配的公平、补偿的公平和交易的公平。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分配不是财富的平均分配,他是在不平等的前提下寻求平等,因为“不公正的人与不公正的事都是不平等的,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显然存在一个适度,这就是平等。”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见解,分配的正义旨在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待遇,倘若两人不平等,那么,他们在要求社会财富就不能平起平坐,不分彼此。在分配的正义中,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以此为根据,而是主张区分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分配,不论这种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分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则是必定无疑的,不平等的分配实属理所当然。
二、亚里士多德的财富伦理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不断的创造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应该鼓励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通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同时也是我们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增加财富的总量,一种是通过自身发展生产,另一种是通过运营来掠夺别国的财富,亚里士多德显然是反对后者。实质上亚里士多德是在告诉我们发展生产的重要性,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前进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财富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人们对于财富的认识并不正确,人们往往认为,有钱就是幸福,市场化条件下的经济建设,利益涌动,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支持,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困惑的是:幸福虽然离不开财富,但随着财富的增长,国民的幸福指数并没有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幸福悖论”。
其次,财富需要伦理的约束。从广义上来讲,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可称为财富,所以财富不但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伦理价值行为就是精神财富的一种。“伦理是指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 财富是由人创造的,离开了伦理,人们的财富是不全面的。难怪两百多年前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不仅撰写了具有经济学百科全书性质的《国富论》,而且还以同样的热情写下了被许多经济学家所忽略的《道德情操论》,给我们提出了经济与伦理结合的问题,提出了“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概念,利用“道德人”来制约“经济人”。如果我们把亚当·斯密的这两部著作结合在一起来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财富的创造不仅取决于分工、资本积累和对外贸易,而且还取决于人们高尚的道德和伦理。“仇富”话题是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并围绕着一个个新闻事件不断形成舆论热点。当今社会成员普遍关注贫富差距,不仅是它的存在,更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仇富”心理的产生,应该说很大部分源于财富获取渠道的合法性问题。 “仇富”心理说到底并非基于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对富人的仇视,而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财富的来源和增值方式是否合法、是否道德的质疑,人们并不仇视那些依靠勤劳和智慧获得财富的人们。
再次,分配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正因为有了这种相互协调,才能使社会各方都能够享受到一定的利益,社会良性运行。”如何公平、公正地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样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全社会普遍关注“仇富”心理,也是由于分配不公所造成的人们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和谐社会追求的是分配正义,而不是追求平等分配。分配正义意味着每个人的所得因條件不同,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合理差距及差异,这样才能使分配所得与各人条件均衡,才能使人们满意。正如有学者所言:“无论从伦理学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着眼,可以断言,收入分配的均等或财产分配的均等并不意味着公平,或者说,不应当把分配均等当做公平的同义词。”亚里士多德针对当时希腊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极易引起革命的状况提出了分配正义。根据亚里士多德对分配正义的见解,分配的正义旨在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待遇,倘若两人不平等,那么,他们在要求社会财富时就不能平起平坐,不分彼此。在分配的正义中,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以此为根据,而是主张区分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分配,不论这种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分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则是必定无疑的,不平等的分配实属理所当然。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承认人的能力和地位的差别,依据于此实行不平等的分配,即应该根据个人为城邦社会的贡献及其能力的大小,进行相对公正的分配,分配公正是对公民个人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城邦稳定繁荣的维护。亚里士多德实质上鼓励人们通过勤劳致富,多劳多得。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在伦理规约的前提下,使我们从关注财富的数量向财富的质量转变,对财富真正的理性追求,引导和促进财富的合理增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才是新型财富伦理观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4
[2]苗力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吴寿彭译.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廖申白译.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2
[6]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87
[7]李文渊,方翔.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湘潮, 2008(7): 43
[8]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生活、读书、新知新三联书店,1995
作者简介:
阳雄(1985-),男,湖南衡阳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