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涉密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2-04-17宋鹤娇
宋鹤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保密工作,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对高校涉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涉密管理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健全机制、完善规章、广泛宣传、落实责任、建设队伍、更新技术等六大对策,有效地指导保密工作实践。
关键词:高校涉密安全保密工作对策
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任务更加艰巨。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和人才的汇聚地,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保密工作,具有特殊意义[1]。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教学科研、招生考试、档案管理、对外宣传、信息化网络建设等方面都产生了大量的涉密信息,高校保密工作与以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保密工作职能转变,工作领域拓宽,各种复杂因素交织,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当前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保密与泄密、窃密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而一部分保密工作者,保密意识淡薄,保密知识缺乏,因此造成一些工作漏洞和隐患,泄密事件也时有发生,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和损害,保密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基于此,本文对高校涉密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有效地指导保密工作实践,增强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一、高校保密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保密工作组织机构不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保密工作的管理机构是保密委员会。在组织构建上,保密委员会由党委书记领导,成员是党政机关各涉密部门领导,办公机构挂靠在党委办公室,这种传统运行模式,没有实体组织,领导不够重视,责任不够明确,职责不够清晰,越来越不能适应保密工作的要求。在人员配置上,保密委员会成员均是兼职人员,不设专职人员,这势必导致保密工作精力投入的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遇事应付,办事拖拉,影响保密工作系统化,常态化,有序化运行[2]。
(二)制度不明确,职责不到位
高校的涉密安全工作在制度制定和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的现象。有些制度未及时建立,在工作中无章可循,存在工作漏洞;有些制度可操作性差,在具体工作中流于形式,措施落实不到位,起不到实际作用;有些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监督,导致制度形同虚设,违规越权,简化流程,这都给保密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保密技术手段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高校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发达的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给日常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泄密危机,这给高校涉密安全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网络信息系统尚在不断完善中,防护的技术手段薄弱,网络漏洞、木马病毒、电子存储设备、涉密载体等都给窃密者提供了新的渠道,稍有不慎就给违法乱纪者提供可乘之机。过往简单的防护手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3]。
(四)保密意识淡薄
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传媒无处不在,获得信息的途径逐渐渗透到高校的各个层面,部分涉密人员出现了“有密难保”的认识错误,更有甚者认为高校是教学机构,“无密可保”,甚至“有密不保”。这些现象说明了部分涉密人员政治觉悟不高,思想意识淡薄,素质有待提高。正是这些模糊的意识和错误的观念,阻碍了涉密安全管理的实施,使保密工作水平难以提高,给国家安全和学校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二、加强高校涉密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管理职能,健全保密工作机制
保密工作是整体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协调行动。保密组织结构必须与工作实际需要相适应,现阶段保密工作的艰巨任务要求高校优化组织结构,明确管理机制,设立专职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同时也建设好保密委员会,形成虚实结合,统筹兼顾,协调有序的运行网络。在保密队伍建设中,要逐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投入和技术支持,确保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
(二)建立、完善各项保密规章制度
保密法规、保密制度是保密工作有序开展的不可缺少的依据和有力保障。高校要制定各项具体的保密制度,如审批制度、借阅制度、复印制度等;同事规章制度也要贯彻到高校的各项业务中,制订如文秘保密制度、考务保密制度、科研保密制度、档案保密制度、出版宣传保密制度等具体操作规范,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系统。规章条文应严密而简明,便于执行,并结合实践加以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增强保密制度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保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做到不失密、不泄密,严格防止窃密泄密事件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抓好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对违反规章制度,绕过监督屏障的行为要严令制止,对当事人要惩罚教育,用制度规范涉密人员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升工作素养。
(三)加强保密宣传教育,提高涉密人员的安全意识
高校保密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高校一些涉密人员,保密意识淡薄,认为学校“无密可报”,因此高校开展保密宣传教育,要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内容要有针对性。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会议、保密知识讲座、橱窗专栏、保密教育展览、保密学习班、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方式,多途径、全方位、立体化地宣传党和国家的保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保密常识,使广大涉密干部、教师学生掌握必备的保密常识,充分提高思想觉悟,牢固树立敌情意识,普及保密方法,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和高校的秘密安全[4]。
(四)落实责任制,建立有效制约机制
高校要加强建立校保密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逐级负责制。要层层签订保密协议、涉密责任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管制度。发现问题,一查到底,不仅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更要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保密工作是整体性较强的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协调行动,形成网络,相互配合,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把保密工作当成学校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从而使学校各项保密工作都落到实处。
(五)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保密工作队伍
高校涉密人员担负着保守国家秘密的重任,是涉密安全的直接管理者,对涉密信息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因此,要全面加强对保密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支政治修养高,业务能力强,能够坚持原则,敢于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的保密工作队伍。保密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素质,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责任心,热爱保密事业,能做到“守口如瓶”;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遵守保密法律法规,熟悉涉密管理操作流程,熟练掌握反窃密、泄密的实践技能;要勤于修身,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涉密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高度警惕窃密泄密事件,杜绝丝毫懈怠和疏漏,确保高校的涉密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六)普及科技知识、完善技术手段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办公自动化和校园网络信息的迅速普及,广泛使用,信息漏洞和泄密渠道不断增加,这给涉密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保密管理工作者务必要调整知识结构,普及信息网络知识,提高技术手段,确保新时代的涉密管理队伍,既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又有过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和网络防护手段。同时,要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涉密人员的联系,积极研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制度和防护技术,涉密载体和涉密设备的保管制度。集中大家的智慧,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为信息化网络构建安全屏障[5]。
新时期,高校涉密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指导方针:提高警惕、突出重点、积极防范。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技术层次、队伍素质,全面完善保密制度,增强教职工保密意识,为高校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爱玲. 对新时期做好保密工作的思考[J]. 科技与管理,2003(3): 132-133
[2] 顾香玉. 新时期高校科技保密工作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甘肃科技,2007(5): 1-3
[3] 陈坤才. 新形势下高校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其队伍建设[J]. 福州党校学报,2002(3): 58-59
[4] 鄂嵋,张振华. 高等院校保密宣传教育的类型化发展[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 6- 8
[5] 余如. 信息化条件下高校保密教育新思考[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5) : 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