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垂尾不利影响改善措施研究
2012-04-17李桂生蔡广平昂海松
郑 遂,李桂生,蔡广平,昂海松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南京 210016;2.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 610041)
0 引 言
高机动战斗机常常采用双垂尾布局,以改善大迎角航向稳定性,同时缓解大速压下静气动弹性效应问题,例如F-14、F-15、F-18、Su-27和Mig-29等飞机。隐身战斗机为了减小侧向扇区雷达回波,要么采用无垂尾布局,例如B-2,要么采用倾斜双垂尾,例如F-117、F-22、F-35和T-50等。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机动性,拓宽飞行包线、尤其是飞行包线的左边界,希望飞机具有良好的大迎角特性,因此常常在飞机前体配置涡升力装置,例如机翼前边条、鸭翼和前机身侧棱等。
在小迎角范围内,倾斜双垂尾在俯视平面的投影面积相当于升力面面积,对升力有一定贡献。但是,当迎角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情况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双垂尾导致大迎角升力明显降低,伴随产生抬头力矩。吕志咏和李建强等人[1-2]对一个三翼面双垂尾布局进行了风洞流场观测试验,认为双垂尾的存在增加了逆压梯度,使机翼涡更容易破裂,且加深了破裂的程度,从而致使最大升力下降。而逆压梯度的产生,是因为双垂尾正处在机翼主涡涡核的迹线上。郑遂、李桂生等人[3]针对一个典型的正常式布局研究进行了CFD研究,发现脱体涡对双垂尾的吸力和诱导作用,使得垂尾压力内高外低,内侧高压也传递到垂尾之间的机身上表面,使得大迎角升力降低、抬头力矩增大。
笔者采用一个典型的双垂尾鸭式布局进行CFD研究,扩展了文献[3]的机理研究工作,并设计了若干改善措施,进行了风洞试验验证。
1 研究方法
在类YF-22战斗机外形基础上,将平尾缩比后前移作为鸭翼,减小垂尾面积,构成双垂尾鸭式布局,形成几何外形数模;生成空间网格,进行CFD计算,分析部件和全机压力积分结果和流场细节,确认现象,找出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采用激光快速成型方法加工风洞试验模型,进行风洞试验验证。
1.1 布局模型
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其主要参数如下:
机翼面积: 78m2
机翼展弦比: 2.36
机翼前缘后掠角: 48°
机翼尖削比: 0.17
机翼平均气动力弦长度:7.02m
鸭翼相对面积: 10%
垂尾相对面积: 15%
垂尾外倾角: 30°
机身长: 17.7m
参考重心位置: 距机头11m
1.2 CFD软件
CFD分析采用ANSYS CFX软件。该软件应用有限体积法和全隐式多网格耦合求解技术,对N-S方程进行离散求解,能有效、精确地表达复杂几何形状,稳健、快速地收敛到稳态解。CFX引进了各种公认的湍流模型,例如k-ε模型、低雷诺数k-ε模型、RNGk-ε模型、代数雷诺应力模型、微分雷诺应力模型、微分雷诺通量模型、SST模型和大涡模型等。
计算采用SST湍流模型,半模网格单元数为500万。
1.3 试验模型和风洞
风洞试验模型为1∶26的光敏树脂加金属骨架模型,其主要受力部件(机身内筒、翼身接头等)为金属材料,其余部分为易于快速成型加工的光敏树脂。树脂与金属件之间采用粘合连接。模型支撑形式为尾撑,气动力测量采用内式六分量应变天平。
试验在北航D4风洞中进行。该风洞是回流式低速风洞,有开口和闭口两个实验段,该试验在开口段中完成。开口试验段入口形状为直径1.5m的圆形。试验风速为30m/s,以模型机翼平均气动力弦长度为参考长度的雷诺数为5.7×105。
2 研究结果
2.1 垂尾影响
对模型全状态和垂尾缺装状态进行了CFD分析,垂尾对全机升力特性和俯仰力矩特性影响见图2。在迎角15°~55°范围内,垂尾使得升力系数下降;无垂尾状态在迎角33°达到最大升力系数,此时垂尾使得全机升力系数下降0.26,占17%。在迎角15°~33°范围内,垂尾使得俯仰力矩系数增大;此后垂尾基本上不影响全机俯仰力矩特性。
图2 垂尾对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影响Fig.2 Vertical tails'influence on lift and pitching moment characteristics
2.2 流动机理
图3给出了两个水平剖面的速度矢量图,一个位于垂尾根部,另一个位于垂尾三分之二翼展处。尽管前方来流是无侧滑的,两个剖面内的速度矢量在垂尾前缘处都具有指向外侧的分量,这主要是前体涡的诱导结果。垂尾处于这种流场中,内侧压力升高,外侧压力降低,产生指向外侧的法向力。因垂尾外倾,该法向力的投影贡献负升力。这个现象与文献[3]在正常式布局上的发现相似。
为了深入分析垂尾影响,将CFD模型划分成不同的部件(见图4),按部件进行压力积分,求出作用在垂尾上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系数,以及各部件在有垂尾和无垂尾时的升力、俯仰力矩系数增量。
图3 速度矢量Fig.3 Velocity vector
图4 CFD模型部件划分Fig 4 Parts of CFD model
图5是作用在垂尾上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系数。在迎角5°~55°范围内,升力为负,俯仰力矩为正。但是,总的来说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的绝对值都很小,例如在迎角33°,垂尾使得全机升力系数下降0.26,但作用在垂尾上的升力系数仅为-0.02。因此,必然还存在其他的负升力贡献部件。事实上,在模型上增装垂尾时,其他各部件都产生负升力增量。图6是迎角33°时升力损失分解。由图6可见,升力损失最大的贡献者是机翼,其次是中后机身。机翼、中后机身和垂尾三者的升力损失占了总量的80%,即升力损失主要分布在模型后部,所以伴随产生抬头力矩。
图5 作用在垂尾上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系数Fig.5 Lift and pitching moment coefficients on vertical tails
图6 升力损失分解Fig.6 Lift lose breakdown
图7是垂尾处垂直机身轴线剖面上的静压云图,有垂尾状态与无垂尾状态对比。该图表明:垂尾的存在,使得机翼上方旋涡导致的低压区内压力增高;垂尾外侧表面处于低压区内,内侧表面处于高压区内;有垂尾时,垂尾间机身上表面压力明显高于无垂尾时的值。在该例中,垂尾本身并没有处在前体脱体涡涡核的迹线上,但的确削弱了脱体涡强度,这是因为垂尾在产生侧力时伴随产生的逆压梯度,削弱了脱体涡强度,降低了脱体涡稳定性。
图7 垂尾处剖面静压云图Fig.7 Pressure contours at ST16400
2.3 改善措施
如前所述,垂尾与当地气流之间有夹角,从而产生逆压梯度,是垂尾不利影响的根源。为此,以减小垂尾产生的逆压梯度为指导思想,设计了减小垂尾面积、垂尾前缘内偏、改变垂尾外倾角等改善措施,并通过风洞试验检验效果。
图8是两种不同面积垂尾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系数对比,垂尾面积从23%减小到10%,最大升力系数增加了5%。
图8 不同面积垂尾对应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Fig.8 Lift and pitching moment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tails with two sizes
图9是垂尾前缘内偏对垂尾导致的升力系数增量和俯仰力矩系数增量的影响。该图表明,随着垂尾前缘从外偏15°到内偏30°,垂尾导致的升力系数损失有规律地减小,抬头力矩系数增量有规律地下降;当垂尾前缘内偏30°时,垂尾导致的升力损失下降到0°的10%量级。
图9 垂尾前缘内偏对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的影响Fig.9 Tail toe-in angles'influence on lift and pitching moment characteristics
图10给出了垂尾外倾角的影响。该图表明,垂尾外倾角从0°变化到37°,对垂尾导致的升力和俯仰力矩系数增量没有本质影响。这里未列出的结果表明,如果垂尾内倾,它导致的不利影响可以明显减小,但对偏航稳定性不利。
图10 垂尾外倾角对升力和俯仰力矩特性的影响Fig.10 Tail incline-out angles'influence on lift and pitching moment characteristics
3 结 论
对于双垂尾鸭式布局方案,垂尾处于前体涡诱导的局部侧滑流场中,内侧压力增高,从而产生逆压梯度,削弱前体涡强度并降低其稳定性,是垂尾导致大迎角升力特性恶化的主要原因。减小垂尾面积和垂尾前缘内偏,都可以有效地减小垂尾产生的不利影响,垂尾外倾角变化则基本无效。
[1] 吕志咏,李建强,秦燕华.鸭翼布局中双立尾对全机气动及流场特性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27(6):677-680.
[2] 李建强.三翼面气动特性研究及双立尾对全机气动特性的影响[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 郑遂,李桂生,蔡广平,等.双垂尾对边条翼布局大迎角升力影响机理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1,29(2):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