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原创手稿揭秘
2012-04-16■李虹
■李 虹
毛泽东作为20世纪中国文坛蜚声中外的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创作了数十首诗词。其中有两首词格外引人注目,一首是《如梦令·元旦》,另一首就是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这两首词为何格外引人注目呢?一是均为小令,作品短小精悍,节奏感强,前者计33字,后者计44字。二是均为描写行军场面。前者为山上,红军在进行战略退却途中;后者为雪中,红军在实施战略进攻路上。三是这两个词牌名毛泽东终生仅用一次,不像有的词牌名多次使用,如《沁园春》《西江月》《渔家傲》等。更重要的是,这两首词创作时间衔接紧凑,前者为1930年1月,后者为1930年2月,这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生涯中绝无仅有。因此,这两首词被诸多注家、学者誉为毛泽东词作的姊妹篇。
《如梦令·元旦》创作时间为1930年1月30日,有作者原创手稿为证。那么,《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创作的确切时间是2月几号呢?确切地点又在何方呢?本文试图揭开这些秘密。
笔者有幸鉴赏到毛泽东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原创手稿。在此词前毛泽东同时默书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手稿为毛泽东用毛笔行草书写在有“祥泰号”字样的旧式账簿纸上,纸张为宣纸,微黄,已酥损,有水浸痕迹,尺寸约为540mm×230mm。现笔者将手稿内容敬录如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歇[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毛泽东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原创手稿
一九三〇年正月十一,夜宿值夏陂头。天阴冷,有感岳武穆王满江红,写下新木兰词一阙。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速。头上高山,风卷红旗闯大关。此去何方?赣江风雪隐没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毛泽东
笔者有感于上述毛泽东词手稿,想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此词的创作时间和地点与绝大多数注家、学者的观点相左
大多数注家与学者认为此词的创作时间是1930年2月15日左右,地点则是红四军主力从广昌向吉水进军的途中。笔者注意到,手稿上标明毛泽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农历一九三〇年一月十一日(公历1930年2月9日),即“二七”会议结束当天的晚上,与《如梦令·元旦》创作时间仅隔9天。笔者同时注意到,手稿上注明创作地点是吉安县值夏陂头,正是“二七”会议会址所在地。据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推断:毛泽东在永丰县藤田镇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与战友们聚会小酌后即兴填写了《如梦令·元旦》词。春节期间,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共赣西特委的情况报告,得知赣西特委党内对土地革命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政策策略产生了分歧。1930年1月在江西遂川雩田召开的赣西、湘赣边特委及红五军军委联席会上产生了重大政治纷争且无法解决,表现为一部分同志对革命形势产生悲观情绪。大家亟盼毛泽东能来赣西指导工作。针对这种情况,红四军前委致信赣西特委、赣南特委及红五军第二、第四团,计划2月10日在吉安县东固召开联席会议,以解决上述各种问题,进而统一赣西南党政军负责人的思想,并决定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前委代表团赴会指导。2月3日(农历一月初五,俗称破五)后,毛泽东偕红四军熊寿祺、宋裕和组成的红四军前委代表团及警卫排一行,踏上赴会的行程。途经永丰县沙溪、吉水县水南、吉安县值夏,5日到达中共赣西特委所在地陂头村。
因敌情有变,拟定2月10日召开的联席会议提前召开。2月7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二七”会议(亦称陂头会议)在值夏陂头村正式举行。与会代表约50人左右。参加会议的有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前委代表,以曾山为首的赣西特委代表,以李文林为首的苏维埃党团代表,以黄公略、刘士奇为首的红六军军委代表(彭德怀、滕代远为首的红五军代表因赣江阻隔未能与会,特授权黄公略、刘士奇代表红五军),还有赣西各行委、中心县委、区委负责人及红六军各纵队负责人,江西省委巡视员江汉波亦出席会议。赣南特委代表因会议提前召开未能与会。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扩大红色区域、深入土地革命、发展工农武装及组织建设等问题。毛泽东首先在会上作了《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详细报告,传达了中共中央第六十号通告和古田会议精神。在政权建设问题上,会议要求迅速建立省、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府;在组织建设问题上,会议决定将红四军前委扩大为第四、第五、第六军共同前委,统一领导并指挥闽、粤、浙、赣、湘5省的对敌斗争,同时决定赣西特委和赣南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第二天讨论了军事问题。会议部署了力争一年内夺取江西政权的军事计划,确定了攻取吉安是目前行动的总目标。最后一天,讨论了土地分配问题,会议制定了《赣西南土地法》。毛泽东支持了以刘士奇和曾山为代表的坚持按人口分配土地及一要“分”二要“快分”的正确的土地政策,批判了赣西南地区按劳动力和耕作能力分配土地和迟迟不作为的右倾错误。总之,3天的会议,与会代表结合斗争实际,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充分深入讨论后,对诸问题基本达成共识。会议解决了赣西南地区党、红军、根据地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应该说,“二七”会议获得圆满成功。毛泽东不仅在会上当选为总前委(共同前委)书记,而且他的战略意图也得以贯彻。会后他诗兴大发,就不足为怪了。
此词应为原创且内容应为首次面世
在原创手稿未公开之前,毛泽东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有两个版本。其一内容为:“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切。头上高山,风卷红旗冻不翻。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见一九六二年五月号《人民文学》)另一版本为完成版,内容为:“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见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这首创作于“二七”会议结束之夜的版本应为原创,因为连词名都没有,词牌则为《新木兰词》。词牌《木兰词》与词牌《木兰花令》《木兰花》相同;词牌《新木兰词》自然等同于词牌《减字木兰花》了。而且经笔者检索此词内容在此之前未曾面世。笔者认为:此词与上述两个版本不同之处在于对行军画面的描写是“虚”写,毛泽东想象主力红军及赣西南地方武装数天后将按照总前委的指令顶风冒雪向吉安进军,马嘶、号鸣、旗舞、雪飘,一幅壮美的行军画面!“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的“昨”则是“实”写,是写2月8日。8日会议上首攻吉安、然后夺取江西全省胜利的军事计划得以顺利通过,这让毛泽东兴奋异常,难以入眠。毛泽东从“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对未来的憧憬到“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对现实的感受,怎能不让他心潮澎湃。可以说短短10天,毛泽东就完成了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至于后两个版本,则是毛泽东诗词创作处于动态发展过程的一个最好佐证。
对毛泽东书写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的看法
毛泽东是革命家兼战略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兼诗人。他一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闲暇之余,也喜博览群书,舞文弄墨。不仅自己触景生情,吟诗填词,而且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诵读或默写古代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诗人的优秀作品,以激励和充实自己。
笔者曾到值夏陂头毛泽东“二七”会议期间的居所参观,在毛泽东当年旧居书房中看到一幅让笔者激动不已的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据讲解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请人将这幅对联拓下后带到中南海,足见毛泽东对此联的钟爱非同一般。笔者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从证据学角度分析,该词手稿应是毛泽东在此书房中完成(手稿与旧居互相印证),极可能是毛泽东看到这幅对联后浮想联翩,产生创作冲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如此富有诗意,难道不是吗?
据笔者所知,像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黄庭坚、辛弃疾、苏东坡、文天祥、欧阳修、岳飞等人的诗词精品,都在毛泽东的视阈之中,1930年前后毛泽东不止一次手书过他们的作品。因此,他在不眠之夜,手书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再正常不过了。
责任编辑 张荣辉